APP下载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

2015-09-18万建军

学理论·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摘 要: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承继与发扬,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的政治要求和价值准则。对“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重新全面的解释与评价,对于提高从政官员的道德品质,从而增强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方面发挥着长远的价值引导作用。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政治伦理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003-02

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活动的开展必然需要相应的坚强理论支撑,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新解读也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因此,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认真学习和研究,对“为人民服务”思想内涵进行再次的梳理和评价,有助于我们党在理论水平上进一步提高,进而更好地指导以后工作的开展。

一、毛泽东的“人民”观

“人民”一词是在当今社会运用范围广泛,使用频率高,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话语体系中的核心元素。“人民”概念在毛泽东那里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断推进,依据中国具体国情的变化而被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大革命时期,为了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使广大的人民群众、社会各阶级、阶层投入到大革命的浪潮中,在1926年期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清敌友。他在文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左翼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1]9在这里,毛泽东旗帜鲜明且开天辟地地首次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纳入革命的力量范畴,属于“人民”的行列,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毛泽东为了使广大的人民群众投入到抗战的这场民族战争中来,在正确且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各阶级的抗日可能性上,他提出了全民抗战的主张。在这里可以看出,“人民”是与敌人相对的概念,尤其是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由此,“人民”概念不断得到发展。总的来看,在抗日战争阶段,毛泽东的话语及会议、文章中涉及的“人民”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针对战争年代的特殊需要提出的,属于政治范畴。“人民”的范畴包括一切抗日的各个阶级、阶层的人民大众。抗战结束后,面对着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为了尽快结束内战,实现国家统一,在1948年1月18日,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指出:“所谓人民大众,是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权及其所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压迫和损害的民族资产阶级。”[2]从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的“人民”概念又有了新变化。在这里,人民是与国民党反动派、官僚资产阶级相对的,是建立在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所形成的。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这些是毛泽东依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政治诉求对“人民”概念做出的判断。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面对着国内国外的复杂局势,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3]毛泽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长远的目光对“人民”概念做了一个抽象的概括。虽然这个解释没有明确揭示“人民”的内涵,但是它表明了“人民”这一概念是变化发展的,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丰富的。

综上可知,“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毛泽东那里,它是与“敌人”相对立的,“人民”的主体范围广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政治伦理要求

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们党的政治价值追求,同时也应该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的道德要求。作为一种道德追求,它必然需要相应的伦理规范去约束、引导党员的言行举止,从而永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一)必须树立群众的观点,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作用

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103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人民这一主体社会变迁、政权更替上的巨大作用。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提出如此深刻的结论,这与他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经历是密切相关的。自此,毛泽东的“人民”观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尤其是下层贫苦大众。在他的晚年时期,“文革”浪潮的迅猛发展也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推波助澜”下进行的,“文化大革命”是在“左”倾指导思想下发生的一场内乱,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不断提高共产党员的道德境界,准确把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真谛,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为人民服务思想有效地实践好,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才会更加顺利地开展下去。

(二)必须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利益

利益是一个价值性概念,从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它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由于人们的需求不一,因此人们的利益诉求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根本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给予人民实实在在的利益,当然,为人民服务并不是否定个人的正当利益,它是三者利益的有机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利益必须严厉打击各种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1934年1月,毛泽东指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1]134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毛泽东为了打击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对社会主义的进攻,开展了“三反”和“五反”运动,对党内腐败分子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与此同时,毛泽东等党的领袖以身作则,不谋私利,在亲朋好友的求官面前,毛泽东没有特批一个,而是鼓励他们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因为在毛泽东看来,为人民服务就应该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准则,不应该存在不当私利,更不应该以权谋私。

(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方法论要求。1943年6月,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做了新的解释和概括。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899毛泽东的这一明确解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以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为以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从政官员以及共产党员们指明了“怎么样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众所周知,只有知行统一,政令才能通达,国家机器才能正常运转。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宗旨,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必须落实到实际日常工作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落实这一理念的最有效的方式。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具体表现。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对着物质利益的诱惑,有些党员干部忘了自己的“公仆”身份,严重脱离群众,其行为违背了群众路线,违背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执政为民的本质,这些人的行为危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为此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有利于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式和作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巩固党的群众基础。

三、“为人民服务”的新发展与新时期官员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问题不断凸显出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问题也随之涌现。在面对这些难题时,党和国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现如今到了改革的关键期,在对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我们不仅仅要从制度上来推进,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对从政官员的道德品格进行着手。只有双管齐下,改革的效果才会更加显著,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才会更加顺利。在应对和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中,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诸多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变革,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涵和实现途径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新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创立的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涵得到了新的发展,被赋予了时代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向前,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容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将会呈现出新的光辉和新的亮点。

在邓小平看来,为人民服务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根本的、也最为迫切应解决的事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为只有社会和国家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真正落实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他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大刀阔斧地全面改革。他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改革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精辟的理论概括。他反复强调只有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得到发展和进步,国家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他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1991年在视察上海时,他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6]邓小平这些关于市场和计划的著名言论最终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计划和市场只是手段,只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这一论断破除了人们长期受“左”的思想的束缚,解放了思想,为改革提供了思想保障。在制定政策时,他说应将三个“是否有利于”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的来说,邓小平的主要贡献是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着眼于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上。

“三个代表”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新概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江泽民同志面对着国内外复杂的局势,提出了“三个代表”这一科学的论断,从而使我们党的理论水平更进了一步。他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改革发展观的同时,反复强调要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我们党要在“三个代表”的指导下,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三个代表”思想是党对为人民服务思想这一政治法则的新诠释。

“科学发展观”将为人民服务思想推向了又一新的顶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提出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概括。这一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思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全社会成员谋利,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共同进步。“以人为本”说明了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主体,人民群众为改革的主体和受益者、推动者。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是为了保证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从而避免两极分化局面的出现。总之,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又一创新,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二)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健全官员道德价值体系

道德品质指的是组织或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的具有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从行为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道德和群体道德。群体道德指的是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在一定的价值信念的支配所表现出的稳定的行为倾向。

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期,社会正处于大转型的时刻,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溃,现代价值体系还有待完善。这导致的后果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度大大下降,“道德底线”一再被冲破。各种问题开始层出不穷。摆在我们党内的严重威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首要问题是腐败。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大国,虽然处于现代化的转型期,但人民群众仍受“清正廉明”的传统文化心理影响,希望一个“德才兼备”之人来掌握权力。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受“榜样”作用的影响,统治者的道德品质的好坏会影响普通老百姓的道德品行。由此观之,强化为人民服务思想意识,健全官员道德体系既是现实要求又是历史传统要求。

众所周知,要将为人民服务思想真正有效地开展进行,不仅要从制度规范入手,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到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头脑中,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言行。因为,官员本身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在制度面前有优先的“发言权”和“解释权”,因此只有官员自己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这一从政道德品质,在行为操作上,他才能践行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应该让政府官员心底就敬畏人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只有政府官员真正拥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从内心深处去尊重人民,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他才能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切实维护好人民的利益,真正成为“人民公仆”。

总之,从政为官者只有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加强自身的从政道德建设,永葆一颗敬畏之心,才能称得上老百姓口中的“清官”,才能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发展脉络。它最先由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团创立并赋予其基本内涵,发展于邓小平的改革发展观,成熟于“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期,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将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得到不断丰富和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2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757.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7.

收稿日期:2015-04-21

作者简介:万建军(1990-),男,江西宜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毛泽东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坚守“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推动保险事业发展
“不忘初心”告诉了我们什么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