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牦牛办学记

2015-09-18新林

西藏文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牦牛学生

新林

牦牛,不是我们常说的披着长毛铠甲威风凛凛的牦牛,而是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的一个地名,1970年9月1号,四川省林业厅雅运处的王队长开着“解放”牌卡车,把我从丹巴县城送到百里外公路边的牦牛桥头,王队长帮我取下背包,凝视着我说:“小伙子,为什么到这么远的雪山下来教书,出什么事了?”

我平静地回答王队长,今年暑假,东谷公社党委抽调我搞农村工作,来过这山上的5个生产队,发现好多娃娃才念到小学二三年级就辍学了,你看,新学年又开始了,多少七岁的孩子该上学了,所以,我主动要求到牦牛山寨来办所学校。

王队长是原志愿军第十五军的侦察兵,是我的长辈和朋友。他听完我的话,十分感慨地说,你真不简单,好在这里离八美丹巴公路四道班不远,处里的车常到这边来,让他们给你带些蔬菜来。

临别,王队特别叮嘱我,记住每个月要进城去看你母亲和儿子,你母亲年事已高,带着孙子过很辛苦,你一个人独处一方工作,要慎独。看来这位老军人老共产党员,对26岁的年轻老师,只身一人到雪山藏寨办学实在担心。

雪山藏寨办学,圆了一个师范生的梦

几个正在河边放牛的孩子,把我带到牦牛大队蔡大队长家,蔡大队长说,往来的干部都住在我们家,前几天县委何书记上山来已经通知大队,要尽可能帮助老师办学。牦牛大队共3个生产队约600人。解放前,有个兰先生在这里办过私塾,解放后,只有一两家人的娃娃去东谷小学住校上学。直到1958年,在牦牛喇嘛寺里办了一所公办小学,东谷乡上部5个村(那时叫生产队)的娃娃全在牦牛小学读书。老师配备,最多时也有八九个,可惜好景不长,刚办了四年,1962年就被精简了,之后,每年由东谷中心校派1名公办老师上山。没有学校,热天在晒场边念书,冷天在没收的地主破房子里上课。没有学生读到高小毕业,群众很有意见。

蔡队说,你是上山的第11个公办老师。

上次随何书记来牦牛工作,我作过一番调研。我的梦想很简单——在这个雪山藏寨普及小学教育,使山上三个村的学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请大队提供了三个生产队的户口登记薄,按总人口数的10%一般为7—12周岁儿童的概率计算,我的新生班约有50名学生,加上蔡队统计的辍学儿童30名,要有一个连了。

蔡大队长带我进一步熟悉环境。牦牛山寨状如靠背椅,椅背自上而下分别为原始森林、耐寒作物青稞和豌豆、小麦、玉米地块,各种农作物成环形带状分布,每条作物带约2000米左右长,看上度泾渭分明,十分美丽。

椅座就是牦牛寨,两条用大大小小的石板和石块铺就的街道,沿街的藏房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石板路上,明显可见千百年来马蹄铁磨成的窝印。穿越时空,使人联想到,这座山寨连接着到丹巴、大金、小金的茶马古道上,流传着多少动人的故事。

看到开学通知,山寨沸腾了,在这个读书无用论流行的年代,经过多年的停课,群众依然渴望办学堂。

大队把过去没收的一栋藏式小楼交给学校用,一楼隔成了两间教室,楼上作老师用房。我把流失的学生编为高年级,用三年级教材,把学龄儿童编为一年级。没想到,上师范时看到的马卡连柯《教育诗篇》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实践的舞台。好像条播玉米双行错窝的流程,复式教育教学,在这远离城市文化的地方,悄然进行。上课时,不时有工作队干部和藏族阿爷阿婆来观看。两个班,六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娃娃,由一个老师授课,反倒教学次序井然有序,人们难免惊奇。

按照正规办学的要求,根据教学大纲,我制定了教学进度计划和课时计划,课程表上墙,学生守则用毛笔写就张贴,民主选举班长和班委,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但是,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成了大问题,下课了没有活动场地,孩子们满街乱跑。大队了解这一情况后,同意平时把晒场交给学生使用,脱粒晒粮时由生产队用。这样,牦牛小学能上体育课、音乐课。孩子们在操场上的欢声笑语和清脆悦耳的歌声,使多年来宁静的山寨里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每天放学,抱着一大摞作业本回蔡队家,床头是换洗衣服,床尾是书籍和作业本,晚上帮助大队或工作组宣讲文件或撰写工作简报,日子忙碌而充实。10月底,我搬进了复试教学班楼上。

巡回教育的实践

一天,蔡队找到我,说河对面拔冲生产队的白马队长要求老师每周去一天教他们的娃娃。100多人的拔冲队有十来个学龄儿童,这些7、8岁的孩子,每天从拔冲走到牦牛上学往返要两个多小时,有一段山崖路仅一尺多宽,山脚就是电站进水渠,还要过一道几根木头搭建的简易小桥,十分危险,中午茶也不好安排。

只能实行巡回教学。蔡大队长满心狐疑。我对他说:“在这山寨,就不放星期天了,每个月,除了提着几根口袋下山进城去买玉米面和小麦面粉,我就每周星期天去拔冲上课,要不然,等这十多个娃娃到能跑得动路再到牦牛上学,就太晚了。”

复试教学和巡回教学相结合,普及初等教育,在这雪山下的藏寨,不留盲区。

文化大革命还在继续,一年一个运动,1970年清理阶级队伍运动才告一段落,1971年的一打三反运动又开始了。山寨虽远,工作队不断。大力支持牦牛办学的大队领导干部被“挂“起来,接受批判,人们怀疑这牦牛小学又要垮了。然而,正像草长莺飞、春去秋来的自然界一样,牦牛小学按照教育规律,依然正常运转。

民办教师,雪山藏寨办学的源泉

牦牛小学不是公办完小,只是中心校的一个教学点,上级不可能增加公办教师。为实现雪山藏寨办学普及初中的梦想,为了牦牛小学生存发展壮大成完全小学,只有自力更生培训民办教师。区委和公社的领导,同意了争取民办教师指标就地选才培训的报告。

第一个应聘合格的是拔冲人丹巴中学六九级学生多吉,他每天在羊肠小路往返两个小时,夏天常常晒得汗流浃背才回到家,冬天顶风冒雪到校授课。第二年,川口区委又给了牦牛大队党支部一个民师指标,牦牛小学形成了公、民办教师结合,有3个教学班的学校。

培训民办教师的形式就是看我的备课本,听我上语文、数学课,看我批改作业,跟我开家长会;再就是看他们的备课本,听他们教语文数学,看他们批改作业,跟他们亲如手足一般共同探讨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当年,除了课本,买不到什么教育教学参考书籍,幸好家里尚有一批“四清”和“文革”初抄家时躲过劫难的书,其中,新都师范的函授教材在牦牛小学民办教师滚动式发展中,对培训民师起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八年的教学中,争取到6个民办教师指标,老的走了,新的又接上茬。不变的是公、民办教师信念,让雪山藏寨学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为了这个崇高的目标和梦想,教师们坚持遵循教学大纲,紧扣语文和数学课本,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能力。

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雪山藏寨办学的生存之道

当牦牛小学发展为两名公、民办教师后,我们共同拟定了班主任工作、教学计划、勤工俭学的要点和运作制度。1974年以后,2名公办教师,3名民办教师混合编队教学,东马、拔冲、邓巴3个村的学生都来牦牛上学,每天在羊肠小道人来人往,往返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中午茶饭是个大难题,办法是依靠群众,让学生投亲靠友,少数学生由学校烧茶做饭。

牦牛山区每年5月25日后开始降雨,九月开始降雪。每当三条河水暴涨和大雪封山的时节,公、民办老师都坚持天天护送学生过木桥、过岩路,不只一次,过桥时有学生不慎滑落,都是老师跳进水里抓住学生送上桥。

语文教学中,坚持识字为重点、阅读为关键、作文为难点,这是根据牦牛山区孩子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课堂内外,严格要求学生多读书、多背诵、多听写、多默写。作文教学上,充分运用乡土教材,在少先队日活动中,带领孩子们爬鼎锅山、登葱子山,寻找当年红五年团第37团在吴克华和谢良将军指挥下,五里桥伏击战和鼎锅山阻击战的遗址。听老人讲述,要学生复述故事,然后立题审题,编写提纲,分段论述。写一遍,写十遍,也要把故事写出来。每周一篇作文,常年不懈。

数学课更是呕心沥血。坚持典型引路,举一反三,集体答疑,个别辅导。我们把应用题中的行程、相遇、速度问题和按比例分配问题、平均问题和分数与百分数教学中整体求部分、部分求整体等问题,要求学生像背语文一样,反复读题,明确题意后找出关键字,归纳出各类典型题的结构特点,列出计算公式,分步列式计算。制成图表让学生牢记,组织学生大量解题,多练技巧。

在几何和地积知识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直观性,量力性,循序渐进,师生互动的方法,用修建学校的废木料,师生共同制作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锥体、圆柱体等各种几何形体教具。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分解组合,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掌握面积、体积、容积的计算要领。地积知识教学在红领巾试验地进行。通过实地测量和计算土地,肥料,掌握地积知识。后来作村官的牦牛小学毕业生说,是试验地教会我怎样当村干部。

新建牦牛小学,圆了雪山藏寨百年梦想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班级增多,新建校舍已迫在眉睫,我向公社党委、川口区委和县上报送了请示,附了一张立体效果图和工程预算表。大队,公社、区委一致支持修建新校舍,县上表示解决青瓦、五金材料、玻璃、油漆等费用。

丹巴云母矿被造反派打倒的袁老听说我要在雪山脚下修学堂,几次去找他的老部下马科长,安排汽车帮忙运瓦。马科长在一个星期里安排了三辆卡车,从离城5公里的纳交瓦厂,整整装了3车青瓦运到百里外的牦牛桥边。每次运瓦,我天不亮就赶到瓦厂,等车一到即请瓦厂民工把清选好的瓦片装车启运,村里的群众早早等在桥边,一俟车到迅速搬运,不影响司机上热水塘执行运输任务。几万片瓦,终于运到了牦牛山寨,修学校的一大难点突破了。

牦牛,这座古时曾建牦牛国的牦牛部落,这座红五军团37团曾经战斗生活了近一年,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山乡,这个在丹巴农村中不等、不靠,凭自力更生,在1965年就修起第一座10个千瓦农村电站的藏寨,这个自己备料,自己施工,修建了至今安稳如山的单拱石桥的藏族集体,一定能再创奇迹,建设一座崭新的牦牛小学。

大队领导作了分工,蔡大队长负责抓生产、抓修建,立即在大会上按各生产队劳动力数,抽调了劳动力。牦牛队担大头,唱主角,准备片石、圆木柱、房梁、檩木等材料。出两个木工和全场需用的石匠。邓巴队准备门窗框方料和天花板,出一名木工。拔冲队准备六间教室和教师用房的楼板(寸板),出一名木工。东马队派出修过寺庙,墙角砌得好的那位石匠。牦牛小学师生在劳动课准备挖黄泥,运黄泥,选碎石,供砌墙用。

过完春节,各队开始备石料、木料,学校建设开工了。

劳动课上,师生们挖黄泥,运黄泥。有一次,我5岁的儿子没有找到合适的背篼,气得在操场边哭,大队人马出发了,有位老师要带上他,我说不用,果然,一会儿,儿子借到合适的背篼,兴高采烈地赶了上来。

抽调的木工陆续到位,工场就在操场旁边,木匠师傅们按照图纸算了一遍又一遍,对图纸作了一处又一处修改,弹墨线、锯木料,制作门窗、打造木柱……

开春解冻后,普工、泥工、石工开始上阵了,挖基坑、下基石,砌片石,安墙角……师傅们个个像修自己的新房,按照工作流程,一丝不苟,来往的人们都常住足观看这山区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有一天,不善言辞的东马石匠,正在给墙角吊线,他看见我来了,笑着说,老师,我的墙角一百年不会歪的,你信不信,我毫不迟疑的回答,我信!

26年后的1997年10月,我到牦牛检查农村工作时,去看了牦牛小学,历经风雨剥蚀,校舍显然老旧,但是,片石墙没有偏斜移位,特别是四条墙角,垂直如初。

1972年10月,立于清代础石上的六大根粗壮的圆木桩,支撑起单檐歇山式的青瓦屋面,片石砌墙、蓝色油漆门窗、玻璃几净透明的两层楼房的牦牛小学,矗立在雪山藏寨中间。

红领巾试验地,新农村建设者的摇篮

民办公助的牦牛小学运行到1974年底,已经发展到2名公办教师和2名民办教师、4个班的规模。学区覆盖了东谷公社牦牛、拔冲、邓巴、东马、永西生产队、八丹公路四道班,学生近百名。

但是,这些小学毕业生的出口在哪里呢?上丹巴中学或东谷初中,山高路远,都是百八十里,孩子小,家长不放心,总有一部分会留下务农的。牦牛山区历史上,在解放前,南京政府大员戴传贤视察西藏回南京,取道康定,经牦牛,走丹巴,去成都。在牦牛,戴传贤曾推荐姓姚的地主家的孩子考上了黄埔军校,除此之外,尚无一人走出大山去内地上学。

毕业生的前景决定学校的前景,干部和老师们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办红领巾试验地,教育高年级学生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既要努力考中学,也要学会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建设新农村。

牦牛队在毗邻学校的路边,划了两亩地给学生作试验田。我们找来了湖南农学院编的玉米栽培教材,请教了县农艺师,在牦牛进行杂交玉米可行性试验。劳动课上,师生们挥汗如雨,深翻土地,队上秋翻春耕两遍,师生们做四遍,在原始森林中积木叶土堆肥,村里翻地亩施800斤,试验地施3000斤,按教材实施条播,双行错窝,学生们用尺子一再测量,像绣花一样。五月底,雨季一到,师生们不误时节上含氮量高的农家肥。七月间,大雨滂沱,师生们用草木灰钾肥强筋壮杆。每次暴雨后,即使放了学,师生们不用通知也主动去试验地排水疏沟,破除土壤板结,杂交玉米植株高大挺拔,玉米苞籽壮尖满,过路的人们无不异口同声地赞美,平生没有见过这样种出的好玉米。八月间,县上在牦牛召开全县肥麦生产现场会,红领巾试验地里的杂交玉米,引起与会干部和代表们的热烈讨论,干部和农村社队的代表一致认为,偏远山区办学要两手准备,既要面向升学,又要面向建设新农村。

雪夜救护

文教局调我从牦牛小学到东谷中心校来工作,已经一学期了。这所1957年修建的学校,有小学1至6年级和初中1—3年级,共9个班。为了实现初中毕业生考中专零的突破,我们从县广播局要了些电线,在初中班教室里装了电灯,实行早、晚自习补课。公社书记感慨地说,东谷学校几百学生上课,虽然在公路旁边,但没有吵闹声,老师负责,学生用功。

这天,我在宿舍里改初一学生的作文。这是顺一条小河沟修建的一幢平房,一端是六年级教室,其余是四小间教师住房,每间不过15平方米,三合土地平,木制天花板,临窗一张书桌,屋中一张床,屋后水沟边,是老师们自己用油毛毡搭建的,能遮风挡雨的所谓厨房。我家的厨房边栽了几棵洋芋花,蓓蕾满枝了。

我正在伏案入神地批改一名三卡子生产队学生的作文。这孩子在题为《桌山》的文章中写道:爬上山顶,山顶像一条绿绒绒的棉毛毯,我放的20多只羊,在绒毯上撒欢,我向绿绒毯中央走去,那里矗立着一座小山,像安放在绒毯上的圆桌……我边改边想,这孩子将来会成为一名藏族作家。正在遐想,初三班的拉姆,急匆匆地边跑边喊,周老师,牦牛大队支书喊你接电话,说王老师的腿砸断了。

只有公社才装有电话。公社文书接了电话,跑到临近公社的教室告诉学生,再由学生跑来转告我的。我赶忙跑到公社接电话,牦牛大队党支部书记泽旺珠,在电话里急促地说,王老师在牦牛砸断了腿,伤情重,请联系一家医院救护车上山救人。

这时,西北风骤然而停,奇怪的是天空一片兰黑色,万籁俱寂,一会儿,鹅毛片一样的大雪,纷纷扬扬,落到地上、树林、田地、房舍、道路,瞬间变成一片银色。

时间已是晚上9点,又是星期天,找哪家医院?我首先想到的是森工局职工医院,贾院长是解放军转业干部,一位待工人如自家人一般的山东汉子。当即给森工医院值班室联系,但值班医生说,他们的救护车,上丹东115场接病人去了。我马上请医生叫森工医院护士长、我的小妹接电话。我告诉小妹,请联系县医院刘瑞一院长,帮助安排救护车救人;我这里打县医院电话很不方便,要转几道才打得通。

大约20分钟后,刘院长把电话打到公社机子上,询问了伤情,要我告诉牦牛方面,固定断腿,不要按摩,救护车尽快出车。

雪夜,天地之间飘着棉絮一般的大雪,地面上是厚厚的积雪,公路上分不清两边的排水沟在何处,雪地里的建筑似乎都矮了一大截。

我在公路边等救护车。大雪落在雨衣上,化作水流在地上,水流滴了一圈弧形。可以看见,积雪已有十多公分了。八美到丹巴的83公里公路,养护得好,边坡挡墙砌得结实,公路两边排水沟开挖得又深又直,清理得干净。公路基层是大石块,中层是片石和碎石,路面成鱼脊形,沙质土铺就。但今晚,只见漫山遍野一片雪白,不见公路面上的鱼脊和排水沟。这可是行车的大忌啊!

深夜一点了,仍不见汽车的灯光。

大约深夜两点,救护车终于来到操场边。我赶紧上车。甲安医生问了伤员情况,担心失血过多的话,后果难以预料。驾驶员何师似乎家中有病人,心情沉重。在八丹公路上跑了这么多年,弯弯拐拐记得比较清楚,小心地给何师提示着,这依山傍河的山岩公路上的危险弯道。

转过赵家河坝,救护车轰鸣着在陡水岩回头线上盘旋,转了两个大之字拐以后,车停了。

坡陡,雪深,路滑。

甲安医生和我下车,赤手从公路边的乱石堆中掏石头,垫轮胎;何师加大油门发动汽车,冲上了积雪已达一尺多的陡水岩。

救护车到帅家岩窝,又无法前行了,大雪压断的白杨树枝横落在公路上,甲安医生和我又下车搬树枝,忙得一身大汗。

这段公路,一边临牦牛河,一边是梯田层层,公路两边高大的白杨树排列成行,树身披挂着冰棱,不断有被大雪压断的树枝落到地上。

救护车又轰鸣着,沿着在大雪山下的大岩半山中,凿出的弯弯曲曲的公路前进。

下半夜三点多钟,汽车在么塘子前面的一个之字形陡坡上抛锚。不来油了。甲安医生和我再次下车,冒雪找石头垫轮胎;何师赶忙查油路、线路、电瓶、水箱。大雪越下越大。甲安医生和何师没戴帽子,雪片覆盖头顶,迅即化作水流,淌进脖子。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汽车依然不动。

这时,传来有人在厚厚的积雪上行走的声音。吱吱声,越来越近。只见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人,头戴绒帽,披着雨衣,推着自行车,来到我面前说,周老师,泽书记给你打完电话,又派了一个民兵到四道班请求支援,要我们帮助上山的救护车顺利通行。

这是全州养路段模范-----赖明清段长-----八丹路四道班的老班长。他所带领的八丹公路四道班,一直是全州的先进道班。在牦牛小学八年中,带学生勤工俭学到四道班筛沙料,听赖段长讲过1958年修筑八丹公路的动人故事。

我一见赖段长,十分激动,声不成句地连说感谢。赖段长多才多艺,通晓筑路机械的使用和维修,很快和何师修好了汽车。车灯照着厚厚的积雪,沿着赖段长自行车的车辙印缓缓向前行驶。

凌晨五时左右,救护车喘着粗气,来到八丹路边的牦牛桥头。大雪落了一整夜。看不到雪停雾散的样子。这是1970年上山以来,见过的最大一场雪。我对甲安医生和何师说,你们在车内等,千万别冻着,救人靠你们,我上山去把伤员抬下来。

大雪天,老熊和野猪曾经出没在上山寨的羊肠小路上。取了一根堆放在路边柴码子上的白桦木柴,深一脚浅一脚向山寨爬去,身后是一连串深深的雪窝。

爬上山寨口,住脚歇口气。茫茫原野上,后山的森林,眼前的藏房,都穿着厚厚的白棉袄,寨子里的狗也被罕见的暴雪镇住了,没有狂吠。

走进牦牛小学,只见楼上楼下六间房灯火通明。来到操场上喊了几声,隔壁的阿郎大娘说,小伙子们都在王老师家。

走到王家,全村的年轻人都在那里。泽书记和蔡大队见我一进门,赶紧吩咐大家把伤员放到木板上,用带子固定好,分成两组抬送下山。牦牛街上还可以四人抬;到了寨口则不行,只能双人抬,但又使不上力,转不过身,只能手扣手地把伤员送下寨口山路。

黎明时分,匆匆与蔡队和小伙子们告别,上车赶往医院。甲安医生在车上对王老师的伤腿作了紧急处理,又给王老师打针服药。大雪没完没了,雪花飘落挡风玻璃,雨刷又不起作用。为了行车安全,我和甲安医生只得冒着危险轮流下车,站在何师身旁的踏脚板上,不断用毛巾擦雪片。早上8点过,车过东谷校门,来不及下车看看,不知我两岁多的小女儿,昨夜怎么样。

我们在上午10点左右,终于把伤员送进了手术室。刘院长和甲安医生会诊后,确定是胫骨粉碎性骨折,很快进行了手术治疗。

日夜顶风冒雪,奔波劳累,我当晚发起烧来。家里了为了照顾护理我,一时没有看住两岁多的小女儿,拉倒了开水壶,烫伤了右手臂,我心痛不已。已是晚上了,东谷卫生所邱医生闻讯赶来,仔仔细细作了检查治疗,一直守护小女孩到深夜才回去。

几个月后,王老师在甲医生和刘院长他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重新站立起来,走上了讲台。

责任编辑:吉米平阶

猜你喜欢

牦牛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跟着牦牛去巡山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敢于面对困境的牦牛
目前牦牛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
大通含1/2野血牦牛提纯复壮家牦牛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