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视角下“被”字句的教学
2015-09-18卞巧生
卞巧生
摘要:2013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既要考虑文本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年龄、年段的特点,更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分层有序递进地传授和训练,才能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视角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80-001
最近参加本校的语文教研活动,聆听了本校三年级语文老师陶建华执教的《赶海》一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怀。
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师:读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摸呀摸呀”,体会到作者摸的时间很长。
生:我补充,我从“摸呀摸呀”,体会到小作者摸得很慢,很认真,很仔细。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从“摸呀摸呀”感悟到不同意思。生:我从“嘿”这个语气词体会到作者很高兴、兴奋。
师:谁能把“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改成“把”字句?生:我把一只小海星抓住了。
师:这两个句子虽然一个是“被” 字句,一个是“把”字句,但它们的意思完全一样。
生:老师,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完全一样,随便用哪种说法都可以吗?
师:同学们,作者在这里用的是“被”字句,而不是“把”字句,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们欲言又止,东张西望)
师:这里把谁放在前面呢?
(生若有所悟)
生:用被字句,把一只小海星放在前面,说明抓住小海星给作者带来了快乐。
生:课文中这样写,写出了小作者很能干,很聪明。
生:我认为这样写能写出赶海很有趣。
生:如果把我放在前面,只能感受到小作者的能干,不能体会到快乐和赶海的有趣。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被字句”改为“把”字句,意思不变,但表达的感情不一样。
生:我发现,把谁放在前面就突出谁。
…………
2013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的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关注表达,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这是课标的要求。“把”字句和“被”字句是中年级句子教学的一项内容。要求一是让学生认识“把”字句和“被”字句;二是将能改写为被字句、把字句的一般句式改写为这两种特殊的句式,以丰富学生的表达效果。
2013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区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定义。陶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了“把”“被”字句之间的转换,认识到合理、正确的转化意思不变,之后又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句子表达的效果,体会句子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环境中真正地了解并掌握类似的语言表达的形式,并运用这些句式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这个课例,我觉得只有把“语文知识”突破到“运用”的层面,才能使“静态”了解到的相关的知识,转化为“言语智能”,提升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智慧与能力。
新版课标处处指向“语用”,追求的是学生的“语用”,不是教师的“语用”。然而两者之间,我们怎样才能把好这个“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呢?我想:答案自然是——有。这个“法”应该就是新课程标准。对低、中、高三个学段相对应的目标一一罗列,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学生年段特点不同,各学段的阶段要求也有所区别。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构建“语用”课堂,还应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这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规律,贴近学生学习语文“最近发展区”。
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的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其表达效果”中的“表达效果”,比第二学段的“体会表达情意的作用”中的“表达情意”外延上要更宽,不局限于“情意”这一维度方面的体会了!
《小草和大树》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有这样一个被字句:“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两个妹妹跟她一样被激怒了,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
师:为什么这么愤怒?
生:骚塞太冷酷了。
生:诗稿原样退回,骚塞还以傲慢的冷冰冰的口吻训诫她:“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骚塞不但没有帮助指点,鼓励她,反而讽刺她,羞辱她。
师:对,这就是冷酷。
生:这是对妇女的偏见,意思是说: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两个妹妹跟她一样被激怒了,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
(生读得很气愤)
师:如果改成把字句,怎么改?请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被字句更能表达出两个妹妹和夏洛蒂·勃朗特的心情很愤怒。
生:这里用被字句更能体现出夏洛蒂的不幸。
生:朗读“被”字句,“被”字后面的语气要上扬。
师:被字句比把字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表达的效果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从“被”字句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株柳经受了许多困难;体会到高原这株柳长成这么粗大,很不容易;体会到这株柳树生存的环境非常的恶劣……
叶圣陶有言:“语文课,即在课堂上教师借课本里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理解、分析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关注表达形式,找到文本中的“语文知识”,抓住“被”字句的特点,体悟“被”字句背后“表情达意的作用”,“ 体会其表达效果”,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言意兼得,提升学生的“言语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