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漫谈之性情

2015-09-18舒函

新作文·初中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处士胸襟写文章

舒函

处士之节与宰相之量

在古代,处士指善于自处,不求闻达于当时的人,也指有才德却不做官的人。同样写竹,处士写的和宰相写的有何不同?

宋代学者李颀《古今诗话》中有这样一组对比:

孙少述《栽竹诗》曰:“更起粉墙高千尺,莫令墙外俗人看。”晏临淄曰:“何用粉墙高千尺,任教墙外俗人看。”处士之节,宰相之量,各言其志。

孙少述,本名孙侔,北宋名士,王安石的朋友。晏临淄,就是晏殊,北宋名臣,官至宰相。我们学过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粉墙,指涂刷成白色的墙。作者以孙侔的两句诗和晏殊的两句诗相对照,得出了一个结论:处士的竹子不想让俗人看,而宰相的竹子却任人去看。这里表达的是一种胸怀气度。并不是说处士小气,而是因为他们要避世养节,因此高墙隔俗,有独善之心;而宰相志在天下,因此不避俗雅。但从这两句诗里,却完全可以看出诗人的志向。

再比如陶渊明,他的诗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喜爱?清代学者张谦宜在《絸斋谈诗》中写道:

陶诗句句近人,却字字高妙。不是功夫,亦不是悟性,只缘胸襟浩荡,所以矢口超绝。

陶渊明的诗,似乎句句都离我们很近,从“采菊东篱下”到“带月荷锄归”,从“草盛豆苗稀”到“欲辨已忘言”,都好像在拉家常,亲切平和。然而这亲切里却又有着一种高妙,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吟咏不尽。张谦宜认为,这不是苦学得来的功夫,也不是天生具有写诗的悟性,而是源自陶渊明的胸襟浩荡。矢口,出口。超绝,超群绝伦。正因为陶渊明胸襟浩荡,所以随口吟出的诗句都超群绝伦,他人难及。

所以,写作者最后的较量,并不是文辞的较量,也不是天赋的较量,而是思想高度的较量。这也是中考作文最终取胜的秘诀。而从长远来看,从小有天赋的写作者不少,立志从事写作的人也并不少,但能将写作之路走下去并且越走越好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思想境界的局限是很重要的方面。所以,在将自己的理想确定为“作家”之后,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胸襟气度,是最为重要的。

为情造文,情动辞发

写作文,是“为情造文”好,还是“为文造情”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为情造文,就是先有情感,为了表达情感而选择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写作;为文造情,就是因为要写文章,所以在文中堆砌华丽的辞藻以生造“情感”。刘勰还以《诗经》和汉赋做对比,指出《诗经》作者即“诗人”的创作态度是“为情而造文”,也即司马迁所说的“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作者们先有了真挚充实的思想感情,心中郁积着怨愤,为了“以讽其上”才愤而为作文;而赋颂的作者即“辞人”们的创作态度是“为文而造情”,以繁华复丽的语言,构造着景与情。

如今我们理解这段话,可以不局限于诗怎么样,词怎么样,而是应去理解写文章时“文”与“情”的逻辑顺序。

“为情造文”是刘勰所赞成的,他还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用这种创作态度写出的文章就内容充实,真实精练,呈现出一种朴素自然精纯之美;“为文造情”是刘勰所反对的,无感而为文,为作文而作文,不是发自深衷,缺乏真情,结果只能以炫耀浮词华藻掩盖其内容的空虚。

易中天教授在一篇题为《诗人与文人》的文章中,将那种用真情实感写文章的人称为“诗人”,而把那种为写文章而写文章的人称为“文人”,他如此表述:

历史上,现实中,有两种作家或作者,两种写作或创作。一种是真情实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才发言为诗;另一种则是舞文弄墨,无病呻吟,没话找话,言不由衷……“为情造文”是真艺术,应该肯定;“为文造情”是伪艺术,必须批判。

“为情造文”之论一直为后代进步作家继承,如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这段著名论述很明显就是对刘勰思想的发挥。清代袁枚也在其《随园诗话》中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清代诗人龚自珍说:“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情深不自持。”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都是这个道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处士胸襟写文章
新的开始
西 湖
毛泽东怎样写文章标题
《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
宽阔的胸襟
书画家要有胸襟气度与人生境界
司马相如,只为帝王写文章
林则徐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