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变
2015-09-18顾婷婷
顾婷婷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市场化的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层面的问题也有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主要从中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角度阐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作为市场和学生的中介,同时肩负着培养、教育学生的职责,如何通过优化高校培养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就业乃至推动社会进步是目前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119-02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事关每个家庭乃至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近几年,不少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也提出了些具有可行性的意见和对策。但这些对策基本集中在劳动力市场改革、政府政策倾斜方面,而忽视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中的弊端和问题。
一、何为大学生就业困难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指其初次就业率不高,也包含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就是指在应届生中,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除去毕业生总数得到的数值。从1999年扩招至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维持在75%左右。2010年后,初次就业率开始稳步上升。与此同时,高学历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开始出现下滑趋势。比如2009年,硕士的初次就业率较前一年下降了18.7%,博士下降了13.2%。过去,不管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将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就业情况的唯一指标,而彻底忽视了就业质量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初次就业后,出于种种原因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并不高。尽管这部分学生被统计入已就业人员当中,但他们极有可能跳槽甚至自愿事业。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有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归结为高校扩招。其实不然,扩大高等教育的普及范围,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本质量是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虽然中国是人口大国,但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15%左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只能说是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高校扩招并没有导致就业总人口的增加,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高校扩招政策,中国始终面临着同等数量的待就业人口。更有学者认为,高校扩招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就业问题。笔者认为,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还依赖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最强的。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发展,以及国有经济和国家事业单位的调整,第一、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也在下降,大学生的就业空间被压缩。
2.二元劳动力市场及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也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多林格尔和皮奥里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级市场主要存在于中国东部发达地区,集中于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传统优势单位。由于这些发达地区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丰富、先进的生活方式,很多大学生宁愿在这里等待机会而不愿意去欠发达或偏远地区就业。所以就出现了在大城市里人才供大于需,而在欠发达和偏远地区又急缺人才。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要改变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大幅提高欠发达地区人才稀缺岗位的各项待遇,鼓励学有所长的大学生往这些地区流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的就业观,正视自己的能力,准确定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高校培养模式中的弊端
第一,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不符。一般来讲,高校的专业设置都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调整的,目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无法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有效预测,只看到当前的某些热点行业,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并以此为卖点扩大招生人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热点行业会逐渐变成夕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下降。而高校专业设置、淘汰速度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这种追求社会热门专业的短视行为,直接导致专业人才供大于求。
第二,教育质量下滑,滥发文凭,毕业生无真才实学。随着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呈几何式增长,但真正的高精尖人才却很少。不少高校既不注重理论教育也不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放松对学生学习的要求,甚至为了追求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对学生考试和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放水。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竞争力甚至不如职业学校的学生。
第三,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基础学科人才的挖掘。现在的高校为了迎合社会需要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为应用型人才对企业的短期效应最为明显,而相比之下基础学科却受到冷遇。和应用类专业招生人数爆棚的现状相比,很多基础学科专业如历史、哲学、数学、物理等专业面临招不满人的尴尬局面。基础学科是探索和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知识的学科。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以基础学科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就业率而忽视了对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三、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需要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1.充分、合理利用市场,优化高校专业设置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受到市场、政府、高校本身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和市场的关系应该是既要充分利用市场因素,又不能盲目依赖市场。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应遵循:合理性、前瞻性、可行性、社会参与性等几大原则。
所谓合理性就是专业设置要以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尤其是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特点,要在专业分布、层次、特色方面体现地区特色;同时结合本地高校的特色、层次和教育科研能力,因地制宜、量力而为。
由于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要求地方和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前瞻性。要充分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使高校的专业设置方向和专业结构调整方向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远景规划相一致。也就是说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能满足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又能为未来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可行性是指高校专业设置必须结合本校实际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等要素。办好一个专业,最重要的是具备相关学科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此外还要进行相当数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应该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不能盲目利用自己在专业设置上的自主权,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一味跟风,最后只能是东施效颦,不仅毫无效率,更造成国家资源无端浪费。
高校专业设置本质上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有用人才,只有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培养模式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可。但是目前在高校专业设置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还是高校或政府,社会力量的参与度极低。笔者认为各地区的工商团体、行业协会均可以参与到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程中来,一方面高校可以了解最及时、最可靠的社会人才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和社会力量的合作获得相应的办学经费。
2.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培养通识型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一方面上大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凡是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都有机会享受到高等教育,另一方面,招生规模的扩大也考验着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如实验室、教室、图书馆、教学管理能力、师资队伍建设等,不可避免会带来教学质量的下滑。
目前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个是课程很多但不成体系,甚至课程设置颠倒。第二就是授课内容陈旧,教师几年不更新教学内容。第三就是从教师到学生都不重视实践环节。所以高校首先在制度层面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教学管理流程,通过专家听课,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不合格的教师要求其进行整改或再培训。同时确立淘汰机制,对学习不合格的学生淘汰至下一年级或者进行转专业。第二,加强学风和校风建设。第三,高等教育应该在发展大众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精英教育。精英人才不仅仅是指科研领域的精英人才,各行各业各领域都存在精英。这就需要不同层次、规模的学校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培养模式上有所差异化。比如通过自主招生、选拔性考核,重点培养一批高精尖人才。
3.适合、合理的就业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应积极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并发展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及时向学生发布各类就业信息。在有需要时积极充当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中介,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高校也要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就业观。一方面摆正心态,降低就业预期。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追求高收入、高福利的企业或者稳定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可以选择先择业再就业。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不断学习,提升自身层次,开拓自我发展空间。第三,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尤其是了解、分析自我优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以及利用实战模拟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相关面试的技巧等。
参考文献:
[1]王思顺.中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及出路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1.
[2]李硕豪,阎月勤.高校培养模式刍议[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2).
[3]倪师军,曹俊兴,程效良.谈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并举[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7(6).
[4]何丽华.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