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保护的基坑工程设计与监测分析

2015-09-18阎小明徐佳炜

建筑施工 2015年8期
关键词:坑底粉土分块

阎小明 黄 烯 徐佳炜

1. 青海省果洛州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西宁 810001;2. 上海壹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0232;3. 上海浙铁绿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上海 200062

1 工程概况

1.1 基坑概况

背景工程位于上海市奉贤区,占地面积40 687.50 m2,基坑开挖面积32 760 m2,挖深7.85~8.35 m(局部8.95~9.15 m),如图1所示。

图1 基坑开挖深度示意

1.2 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层从上往下为:①1-1层杂填土、②层粉质黏土、③淤泥质粉质黏土、③夹层砂质粉土、③层淤泥质粉质黏土、④1层淤泥质黏土、④2层含黏性土粉砂、⑤层粉质黏土、⑥层粉质黏土、⑦1-1层黏质粉土、⑦2层粉砂。

本场地地层起伏较大,西北区域分布有④2层灰色砂质粉土,东侧⑦1-1层砂质粉土缺失,根据④2层及⑦1-1层的有无,可分为3个地质分区。

2 基坑施工难点

1)开挖规模较大。

2)环境保护要求高:本基坑北侧及东侧为交通干道,其下埋设有市政管线。北侧东段与待建轨交5号线延长段的车站相连,北侧西段与电力管线距离小于1倍开挖深度;西侧与富竹路下的通信管线距离小于1倍开挖深度;南侧与小区住宅距离在2~3倍开挖深度之间,东南角地下室外墙距离煤气管线8.60~9.90 m,因此这几侧均有一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基坑围护需采取合适的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3)地层有起伏,地质情况较复杂:

(1)本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存在③夹层,该层渗透系数较大,易产生流砂、管涌等不良地质现象。

(2)第③、④层为淤泥质软土层,属于饱和、流塑状态。这层土抗剪强度低,灵敏度中-高,具有触变性和流变性特点,且层厚较厚,对变形控制不利。

(3)场地西北部局部存在④2层,需考虑微承压水对基坑的影响;东部深层⑦1-1层缺失;地层起伏较大。

4)业主的要求:地下室需整体开发;围护结构造价上尽可能经济;工期要求非常高。

3 基坑围护设计方案

3.1 围护桩设计

施工首道支撑时,表层卸土1.80 m,完成混凝土挡墙,并在墙后用好土回填。结合计算结果,采用φ850~950 mm的钻孔灌注桩,考虑到对北侧、东侧道路市政管线及房屋的保护,相应位置采用950 mm的桩径,其余位置采用850 mm的桩径;靠边深坑处的桩径、桩长适当增加[1]。

3.2 止水桩设计

潜水:本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③夹层砂质粉土,渗透系数较高,易产生流砂、管涌等不良地质现象,因此对止水的可靠性要求较高。本方案设计搅拌桩进入坑底7 m以上,且桩端均插入渗透系数较低的④1层淤泥质黏土层中。

(微)承压水:拟建场地内分布有上海市第一承压含水层第⑦层,局部有微承压水层④2层灰色砂质粉土。计算表明,地质分区1中坑底土体不满足抗承压水头稳定性要求,因此地质分区1需考虑(微)承压水控制,本方案设置隔水帷幕将分区1承压水全部隔断,并设置备用降压井。

基坑典型剖面及支撑平面布置如图2、图3所示。

图2 第1道支撑处围护剖面示意

图3 第1道支撑布置平面示意

3.3 坑底加固

为有效控制坑内土体的深层变位,在坑内沿围护桩设置双轴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暗墩,中楼板至坑底采用低掺量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加固区域主要为:基坑开挖面中部、阳角位置,电梯井、集水井区域。

3.4 支撑系统设计

结合本基坑形状,南北向、东西向中部分别采用3组对撑,可较好地控制中部变形;4个角部采用角撑的形式,可形成较大的挖土空间。在2#楼、机房落深区域以及6#、7#楼区域,开挖深度为8.95~9.15 m,局部设置第2道支撑。典型剖面及支撑平面布置如图4和图5所示。南侧的第2道支撑为开口支撑,未形成封闭围檩,且设置有多跨角撑,围檩和围护桩之间剪力较大,因此对围檩和围护桩的连接节点进行了加强处理;另外第1道和第2道支撑不完全对齐,2道支撑局部增设了立柱[2,3]。

4 土方开挖部署及实施

本项目属于深大基坑,土方量达2.79×105m3,如大面积同步开挖,将造成显著的坑底回弹、周边地表沉降。为保护周边环境,本基坑首道支撑下的土方采用分区开挖的形式,以控制基坑单次暴露的面积。结合基坑的特点,总共分为3个区域(图6),开挖顺序为①→②→③,具体为:

图4 局部2道支撑处围护剖面示意

图5 局部第2道支撑布置平面示意

图6 分区开挖平面示意

1)卸土2.50 m,至首道支撑底标高,浇筑支撑系统;

2)待支撑达到设计强度后,分层、分块开挖①区土方至第2道支撑底标高,浇筑第2道支撑;

3)待第2道支撑达到设计强度后,分层、分块开挖①区土方至坑底标高,浇筑垫层及底板;

4)分层、分块开挖②区土方至坑底标高,浇筑垫层及底板;

5)分层、分块开挖③区至第2道支撑底标高,浇筑第2道支撑;

6)待第2道支撑达到设计强度后,分层、分块开挖③区土方至坑底标高,浇筑垫层及底板;

7)待底板及传力带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局部第2道支撑;

8)向上施工B2层地下室及中楼板传力带,待中楼板及传力带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第1道支撑。

坑中临时边坡留设时,坡比小于1∶1.5,中间平台宽度不小于3 m,并采用钢丝网细石混凝土护坡。立柱桩应避开斜坡面,但在开挖过程中,坡顶作为施工道路承受较大的车辆荷载,而坡面未经固化处理,暴雨浸水后,出现了小范围的滑坡,后采用钢板桩在坡脚位置进行了加固,但开挖至坑底后,仍有部分工程桩桩顶出现了偏位。

5 监测结果分析

5.1 测斜数据分析

图7为北侧03地块1道支撑区(CX2)和南侧05地块2道支撑区(CX13)开挖至坑底标高时,2个测斜点的监测数据。这2个点的数据可作为本基坑围护桩变形的代表值。首道支撑落低2.50 m,由于大面积卸土后,未及时浇筑支撑,且期间经历了台风暴雨,导致桩顶位移较大。部分区域开挖至坑底时,未及时浇筑垫层,坑底土暴露时间较长,也导致坑外地表有较明显的沉降。垫层及底板完成后,变形得到有效控制。直至拆除首道支撑时,南侧小区住宅楼的沉降监测点大部分小于15 mm,距离基坑1~1.5倍开挖深度范围的小区附属建筑沉降略大,在30 mm左右。

图7 测斜孔监测数据

5.2 支撑轴力分析

图8中2个监测点ZL05和ZL18位于南侧1道支撑区域南北向对撑上。2013年12月10日,该区域开挖至基础底标高;2013年12月下旬至2014年1月上旬,陆续完成底板浇筑。由图可见,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支撑轴力不断增大,且开挖至坑底后,仍在持续发展。底板完成后,支撑轴力逐渐稳定。与计算值相比,支撑轴力普遍偏小,最大值为1 500 kN。综合分析原因为:由于无支撑暴露时间长,围护桩桩顶发生了一定的变形,围护桩吸收了原本主要由支撑体系承担的应变能,故支撑完成后,其轴力会有所下降。

图8 支撑轴力监测数据

5.3 立柱竖向位移监测分析

图9为立柱竖向位移监测数据,LZ06和 LZ19均位于南侧1道支撑区域,其中LZ06位于边桁架位置,LZ19接近基坑中心。由图可知,立柱均表现为向上隆起,累计位移约10 mm,靠近基坑中心的LZ19累计位移量较LZ06略大。开挖至坑底标高后,位移量逐日增加,即使底板完成后,仍有所发展,可以推断,坑底隆起已进入塑性状态。

图9 立柱竖向位移监测数据

6 结语

就基坑自身安全和周边环境而言,本项目实施过程较为顺利,有几点经验可供类似项目参考[4,5]:

1)基坑开挖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分层、分块的原则,坑内临时边坡应满足稳定性要求,如作为临时车道,必须进行加固处理,避免边坡失稳造成工程桩倾斜。工程桩纠偏不仅延长工期、增加投资,且使得基础底板无法及时封闭,对基坑安全非常不利;

2)立柱作为水平支撑体系的竖向承载系统,是整个支护体系的核心构件。基坑开挖时,应特别注意对立柱的保护,立柱周边的土方应对称、均匀开挖,避免立柱承受水平附加荷载;立柱周边如出现临时超挖的落深区,应有加固措施;

3)深大基坑存在明显的时空效应,土体应力松弛,徐变变形显著,且风险源较多,因此,开挖至支撑、基础设计底标高后,应立即浇筑支撑、垫层及底板,缩短无支撑、无底板暴露的时间,降低基坑风险;

4)深基坑大体量卸土后,坑底土体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回弹,同时带动立柱体系向上隆起。支护体系设计中应适当考虑立柱隆起对支撑体系承载力的影响。

猜你喜欢

坑底粉土分块
水泥-沥青粉复合稳定粉土的强度及渗透特性
饱和粉土三轴等p应力路径试验特性研究
两只螃蟹
分块矩阵在线性代数中的应用
基于压差传感技术的坑底隆起监测方法及应用
固化剂稳定粉土路基的应用研究
考虑渗流作用时深基坑开挖坑底隆起变形分析
反三角分块矩阵Drazin逆新的表示
基于自适应中值滤波的分块压缩感知人脸识别
基于多分辨率半边的分块LOD模型无缝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