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现有锂离子电池检测标准

2015-09-18蔡春皓段冀渊寿晓立杨荣静

电池 2015年3期
关键词:锂离子安全性电池

蔡春皓,段冀渊,寿晓立,杨荣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 200135)

浅谈现有锂离子电池检测标准

蔡春皓,段冀渊,寿晓立,杨荣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 200135)

从适用范围、判定依据的角度,对现有的国内外锂离子电池检测标准,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和国家标准(GB)等进行分析,提出现有标准在判定中缺乏定量指标的不足。

锂离子电池; 安全性能; 检测; 标准

由于安全问题而发生锂离子电池产品召回的案例日益增多[1]。Li+的活性和高能量密度的特性,会给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带来较大的问题。目前,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尤其是一些潜在的微小结构缺陷所带来的安全隐患的筛查,检验方法和标准落后于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尚未适应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评估的要求。

有鉴于此,本文作者对国内外现有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标准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以期为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电池安全性能检测标准简介

目前,应用得较为广泛的国际标准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锂离子电池标准。根据各自的需求,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及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等机构,也制定了相关的锂离子电池运输安全标准,并得到广泛应用。此外,一些国家及组织,如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日本国家标准局(JIS)制定的关于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标准,也有广泛的影响。这些标准的检测项目相似,但是测试的条件有所不同。

应用较多、影响范围较广泛的国际标准有4个。联合国《联合国危险物品运输试验和标准手册》(UN 38.3)[2]和IEC 62281:2012《运输中锂原电池和电池组及锂蓄电池和电池组的安全》[3]均侧重于锂离子电池在运输中的安全测试和安全要求,主要针对锂离子电池在运输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及机械振动进行模拟,试验项目包括高度模拟、温度试验、振动、冲击、外短路、撞击、过度充电和强制放电等8项,要求电池在测试过程中,应保证包装不脱落、不变形、无质量损失、不漏液、不泄放、不短路、不破裂、不爆炸且不着火。UL 1642:2009《锂电池》[4]适用于在产品中作电源用的一次(非充电的)和二次(可充电的)锂电池,标准的目的是减少锂电池在产品使用时着火或爆炸的危险。标准中关于电池的电性能测试,包括短路试验、不正常充电试验和强制放电试验;机械试验包括挤压试验、撞击试验、冲击试验和振动试验;环境试验包括热滥用、温度循环试验、高空模拟试验和抛射体试验等。试验要求,被测电池在试验过程中不起火、不爆炸、不漏液、不排气、不燃烧,且包装不破裂。IEEE 1625:2008《笔记本电脑用可充电电池标准》[5]和IEEE 1725:2006《移动电话用可充电电池标准》[6]主要是对便携式计算机和蜂窝电话用蓄电池的设计、生产和开发建立统一的准则,主要涉及电池和电池组有关的电子、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加工流程、质量控制及包装技术等领域。相对于其他电池标准普遍重视电池或电池组的情况,上述标准分别对电芯、电池、主机节点、电源附件、消费者和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性考虑。这两项标准均侧重于设计和制造过程,针对电池后期的使用问题,尤其是安全性问题涉及不多。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锂离子电池标准列表归纳于表1。

表1 国内外常用的锂离子电池标准Table 1 The common standards for Li-ion battery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2 现有标准的侧重点分析

现行的主要标准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2.1 主要针对运输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和机械振动

如UN38.3、IEC 62281:2012等,通过高度模拟、温度试验、振动、冲击、外短路和撞击等测试项目,模拟锂离子电池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对于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涉及较少。

2.2 主要针对设计和制造过程

如IEEE1625、IEEE1725等。以IEEE1725为例,标准将手机锂离子电池系统分为4个板块,即电芯、电池组、主机及电池充电器部分,全面明确地对电芯的设计、原材料、制造工艺和成品测试评估等进行了要求,为电芯乃至手机等通信产品的安全性提供可靠评估保障。上述标准主要针对电池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对于锂离子电池后期使用中的安全问题涉及不多。且诸如此类的IEEE锂离子电池标准,由于对象为不同设备中的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和制造,针对性较强,适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2.3 主要针对锂离子电池电性能和安全性

如UL1642、GB8897.4等,通过短路、不正常充电、强制放电试验挤压、撞击、冲击、振动、热滥用、温度循环、高空模拟试验及抛射体等测试项目,要求被测锂离子电池在试验过程中不起火、不爆炸、不漏液、不排气、不燃烧且包装不破裂。比较上述两类标准,此类标准的核心是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更注意温度导致的电池安全风险,但判定依据难以量化,只能用被测电池的爆炸、起火、冒烟、泄漏、破裂和变形等来区分,不利于检出可能存在潜在危险的电池。

3 现有标准的不足

过充过程成为了导致锂离子电池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危险因素:当发生过充时,由于发生了不可逆的化学反应,电能转变成热能,导致电池温度迅速升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尤其是当散热性较差时,往往导致比单纯的热冲击更严重的问题,可能发生电池起火,甚至爆炸。

根据对现有主要标准的分析不难发现,现有的标准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检测方法和评判依据还显得不足。这些标准中,有部分是针对锂离子电池的外部环境和设计制造过程的标准;即便是针对安全性能的标准,也缺少明确的可量化衡量的检测方法和评判体系,尤其是爆炸、起火、冒烟、泄漏、破裂和变形等判断依据,过于宽泛。

迫切需要一种针对锂离子电池热效应及电池温度变化,可定量分析并判定安全风险的检测方法。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者在不断研究更科学、高效的检测方法和手段,其中通过对于热效应及电池温度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进展[14-15]。通过检测电池的表面温度,结合电化学模型,利用量热法计算得到电池充电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和热传导系数,之后建立热效应理论模型,可模拟计算电池内部的温度,进而来描述电池的热行为。人们已经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热效应模型[16],但采取的测温手段主要是传统的热电偶测温法。热电偶操作比较复杂,且只能有限布点,不能全面地掌握样品温度分布;同时,热电偶还带有延时性,不能及时反映锂离子电池的温度变化情况,不利于建立实时温度变化曲线[17]。

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人们倾向于利用理论模拟的方法体现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性能,并设计了很多模型,通过分析热性能来计算,得到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温度曲线[18]。这些理论模型的原理是通过测量锂离子电池的表面温度来评价内部温度,再与利用热电偶等方式测出的温度进行比对,一方面说明理论模型的预判性和正确性;另一方面对安全性进行评价。理论模型的建立可以使学者对于锂离子电池的热效应有较全面的认识,但对于安全性能的检测和评价却不直观。

4 结束语

安全性能已经成为锂离子电池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除成本因素外另一个制约锂离子电池应用的关键指标。由于锂离子电池的特性,在最初的使用阶段并不会显示出电化学行为的异常。这些潜在的缺陷给判断锂离子电池是否合格带来困难。本文作者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检测标准,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潜在风险缺乏检测方法和评判依据,未形成快速、有效的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检测方法或筛选方法。

随着消费者对锂离子电池电性能及安全性要求的日益提升,各电池制造商以及各国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有必要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检测手段进行研究,建立一套直观、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在现有标准体系的范围内,提高要求,进一步细化标准,明确判定依据,弥补现有锂离子电池检测标准和体系的不足,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检测水平,保证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消费者在电池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1]TONG Sheng-hua(童生华).透过锂离子电池安全事件看标准应用现状[J].World Standards News(世界标准信息),2008,7:39-43.

[2]UN 38.3,联合国危险物品运输试验和标准手册[S].

[3]IEC 62281:2012,Safe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lithium cells and batteries during transport[S].

[4]UL 1642:2009,Lithium Batteries[S].

[5]IEEE 1625:2008,IEEE standard for rechargeable batteries for multi-cell mobile computing devices[S].

[6]IEEE 1725:2006,IEEE standard for rechargeable batteries for cellular telephones[S].

[7]IEC62133:2012,Or portable sealed secondary cells,and for batteries made from them,for use in portable applications[S].

[8]IEC 61960:2003,Secondary cells and batteries containing alkaline or other non-acid electrolytes secondary lithium cells and batteries for portable applications[S].

[9]ICAO Doc9284-AN/905,Technical instructions on the safe transport of dangerous goods by air[S].

[10]UL2054:2009,Household and commercial batteries[S].

[11]JIS C 8714:2007,Safety tests for portable lithium ion secondary cells and batteries for use in portable electronic applications[S].

[12]GB/T 18287:2013,蜂窝电话用锂离子电池总规范[S].

[13]GB 8897.4:2008,原电池 第4部分:锂电池的安全要求[S].

[14]Al-Hallaj S,Maleki H,Hong J S,et al.Thermal modeling and design consideration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J].J Power Sources,1999,83(1-2):1-8.

[15]Ritchie A,Howard W.Recent developments and likely advanc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J].J Power Sources,2006,162(2):809 -812.

[16]Gomadam P M,White R E,Weidner J W.Modeling heat conduction in spiral geometries[J].J Electrochem Soc,2003,150(10):A1 339-A1 345.

[17]WANG Qing-song(王青松),SUN Jin-hua(孙金华),CHEN Sining(陈思凝).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的研究进展[J].Battery Bimonthly(电池),2005,35(3):240 -241.

[18]Kim G H,Pesaran A,Spotnitz R.A three-dimensional thermal abuse model for lithium-ion cells[J].J Power Sources,2007,170(2):476-489.

Brief perception on testing standards of Li-ion battery

CAI Chun-hao, DUAN Ji-yuan,SHOU Xiao-li,YANG Rong-jing

(Shanghai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hanghai200135,China)

Domestic and overseas inspection standards for Li-ion battery,such as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Underwriter Laboratories Inc.(UL)and China National Standard(GB)were summarized from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and criterion.The shortages of lack of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present standards were pointed out.

Li-ion battery; safety performance; testing;standard

TM912.9

A

1001-1579(2015)03-0121-03

蔡春皓(1969-),男,江苏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研究方向:检验监管;

段冀渊(1980-),男,山东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处长,工程师,研究方向:检验监管,本文联系人;

寿晓立(1987-),男,浙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员,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检验监管;

杨荣静(1977-),女,山东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科长,工程师,研究方向:检验监管。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K26B04)

2014-10-29

猜你喜欢

锂离子安全性电池
电池很冤
“一粒盐电池”
全陶瓷电极可用于锂离子电池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把电池穿身上
穿在身上的电池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高能锂离子电池的“前世”与“今生”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Imagination发布可实现下一代SoC安全性的OmniShield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