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银行” 撕下颠覆者标签
2015-09-17李磊
李磊
在李克强总理见证下发放第一笔小额贷款、背靠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身上有太多的光环,以至于很多去深圳出差的互联网金融创业者,都要在微众银行前台拍照留念。
自1月18日试营业以来,微众银行动作不断,连续与平安、华夏、东亚等银行签约,但对于合作模式的细节,出席签约仪式的各方高管均讳莫如深。8月15日,微众银行APP低调上线,但提供的服务还仅限于存款和理财。这家号称“第一家网上银行”的民营银行下一步如何运作,依然让人心生好奇。
“我们是个互联网平台,或者把我们看成一个中介就好了,不要把微众看成一个普遍认知意义上的银行。”微众银行董事长、CEO顾敏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表示,微众银行是一家拥有银行牌照,但又不做传统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平台。
帮银行找客户的银行
《支点》:微众银行已经运营一段时间了,外界一直想知道你们怎么做银行?
顾敏: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要干什么?其实我们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
首先不要把微众看成是传统银行,我们的定位是做一个有银行牌照的互联网平台,平台的核心使命是能够联合我们的合作方。
从产品角度来看,未来微众银行平台上更多的是合作伙伴的产品,我们尝试把它推送给客户。我们的整个业务模式就是要跟银行合作。我们的客户分两种:一种是大众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客户;一种是合作银行和合作平台。
《支点》:虽然微众银行定位为一个平台,但是它有银行牌照,监管层必须按照银行的标准监管。
顾敏:这个没有问题,所有的监管我们都适用,微众银行的任何业务都符合银行相关的监管要求。
如果微众银行今天要放贷款,那一定要符合存贷比、资本金的监管要求。但是在我们的业务模式下,微众银行不需要有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来放贷款,它可以和合作银行一起去放贷。微众银行负责寻找和服务客户、设计产品,但贷款是合作银行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微众银行不会储存这笔贷款。所以,所有监管方面的指标要求,只要合作银行符合要求即可,而不是微众。微众要做好的是客户服务,或者是信息传递的合规性、完整性等。
轻资产模式
《支点》:这种业务模式是刚开始筹建微众银行的时候就已经想好,还是后来慢慢形成的思路?
顾敏:我们一开始就设定不会走传统银行的路线。但具体怎么做有一个过程,其中一半是靠自己的思考,另外一半是跟合作伙伴谈合作的时候形成的思考。坦白讲,到目前为止,我们大的业务方向在没有拿到牌照之前相对是比较清晰的,即轻资本、轻资产模式。
《支点》:推出这种轻资产的业务模式之前,你们和监管层是如何沟通和达成共识的?
顾敏:从申请牌照开始,我们就达成了一些共识,监管层非常看好微众未来的发展。但是,他们也明白大量的客户和很少的资本是个矛盾体,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当时双方讨论的一个问题,只不过当时我们彼此都没有答案。
另外,监管层希望我们在做不一样事情的同时,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而不是说仅仅是多了一家银行,一开始就打价格战等。有了这些共识,后面的沟通其实很容易。
我相信监管层对微众银行会越来越放心,因为有一家这样的银行是好事。第一,如果微众银行未来跟很多中小银行合作,对于原来的行业生态是有帮助的;第二,微众银行没有太多安全性方面的问题,因为自己没有承担风险,对于监管来说是正面的。
不与传统银行争食
《支点》:这个银行牌照的意义在哪里?
顾敏:银行牌照意义要分短期和长期看,短期最明显的意义是作为一家银行,很多新产品可以在拥有牌照的前提下去测试,过了试验期后证明给合作伙伴看。
长期看,未来我们会积累大量客户,即使这些客户的法律关系是合作银行的,但是还有很多合作数据在我们这里。如果微众不是一家银行,我们会很担心社会和监管方怎么看待这个公司,还有合作伙伴怎么看?另外,拥有银行牌照就形成品牌效应,假如微众没有银行牌照,可能就是另外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而已。
《支点》:传统银行为什么愿意和微众银行合作?
顾敏:从微众银行的平台定位来看,合作银行把我们看成是若干角色的结合体。第一,微众银行可以给他们带来客户;第二,我们在产品设计能力和推动、推广方面有创新能力。比如说最近我们推出的微粒贷,很多银行就很喜欢。第三,微众银行在科技和数据分析方面有优势,这都是传统银行欠缺的方面。
最重要的是在合作银行看来,微众银行虽然有银行牌照,但又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因为微众银行不会开一家网点在他们对面,微众银行仅有30亿元的资本金,也不可能跟传统银行形成客户方面的竞争。
在这个变革时代,传统银行需要一个和他们没有竞争关系、但又在一个专业领域可以合作的伙伴共同拓展业务。
用大数法则分散风险
《支点》:什么样的契机,让你们产生做平台式银行的想法?
顾敏 :换一个位置的话,你也会有同样的结论,做一家企业最终要追求为股东创造价值。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一是帮股东产生利润,二是为股东产生真正的股票价值。
于是,就出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今天腾讯股票是15、16倍的市净率,去年我们开业的时候,上市银行A股的平均市净率是0.78。因此,如果我们做一个存款放贷业务的银行,失败了就算了,但如果成功了会更惨。比如说,我们用五年时间成功地建立了2万亿资产的银行,利润可能跟集团一样,但你会发现腾讯集团的股价可能会往后拖,因为15、16倍的市净率的腾讯有一个0.8倍左右市净率的子公司。因此,从回报股东价值的角度来看,做传统银行那条路是走不通的。
《支点》:在平台模式下,微众银行如何做风控?
顾敏:我们在风控方面事实上是挺保守的,但这不代表不去尝试新东西,只是在尝试新东西的时候,不会贪图特别的成功,我们整个风控和思考逻辑分为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我们到底是服务什么样的客户群?整个风控的基准理念是什么?而不是基础的风控手段,或者数据分析模型、人脸识别这些东西。
对于我们来说,客户群和风控理念最为重要,是战略层面的选择。具体来讲,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足够大的客户群来分散风险,而不是建立起一个多么伟大的风险模型,并靠这个模型来产生风险管理的能力。
当客户群确定之后,就会产生对应的内部白名单。所以,微粒贷推出以后,我们没有开放一个入口让所有人申请贷款,因为这不符合我们最基本的逻辑。不是说我们的风控模型没有办法去判断一个申请者到底好还是不好,而是这种模式不符合我们最根本的逻辑。
因此,这个大逻辑先定了以后,才往下考虑技术手段会是什么?这是第二个层面。
在技术手段里面其实有几种:首先我们还会用传统银行里面行之有效的数据跟逻辑。比如央行征信系统。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内部有一些数据可以建立各种模型,包括行为模型、社交模型、交易模型,通过各种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然后,我们会用一些技术手段来解决欺诈的问题,就产生了以人脸识别来做身份验证的手段。再然后是贷前处理、贷中和贷后的跟踪。
因此,总体来说,我们的基本风险逻辑,并不是说有人来申请贷款我们就审批,而是有一群目标客户。我觉得做不了的就切掉,想办法把那些做得了的最大化地覆盖,然后用大数法则去分散风险,用一些模型,依靠传统加创新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来比较精准地做风控。再用一些科技手段,来解决欺诈的问题,这个就是我们的风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