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企业成为“一带一路”的主体

2015-09-17郑永年

支点 2015年9期
关键词:众创基础设施一带

郑永年

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后,很多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一带一路”视为经济政策的两个新主体。不过,从目前情况看,如果这两个主体要成为有效的政策工具,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目前中国的企业家主体,是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1990年代“下海潮”之后成长起来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不再有创业的冲动,而逐渐演变为消费群体。也有些则因为知识结构等原因,在产业升级和转型方面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而所谓的“富二代”中也很难看到有前途的接班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通过一些政策工具,来发现和培养新一代企业家。

不过,6月底开始的股市震荡给这个刚刚开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蒙上阴影。人们开始担心,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助力全民创业,反而会造成金融危机。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中国的股市一直被视为是政策市,这已经给股民造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传统,即一旦股市遇到麻烦,政府必然出手相救。金融市场化是为了让实体经济得到足够的金融支持,但“众创”演变成“众炒”,走向了反面。实际上,这些年来,各种金融市场化工具包括影子银行、各种形式的众筹,实际上加快了实体经济的金融化。

“一带一路”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是向西方开放,过度依赖西方市场。在西方经济总体面临衰退的今天,西方盛行“保护主义”,中国不得不减少对西方的依赖。这就要求中国开拓西方之外的市场,即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

不过,要实施这个巨大的项目并不容易。迄今为止,尽管政府层面做了巨大的努力,但很多其他方面的反应不如预期。因此,如何深化实施“一带一路”仍然是个艰巨的任务。

首先是“一带一路”的主角问题。“一带一路”的主体是资本和资本的主人,即企业,而非政府。政府必须积极参与搭台,而不能占据舞台,如果不能把企业的力量动员起来,让企业成为主体,由政府来推动的“一带一路”就很难充满动力,更难实现可持续性。

其次,“一带一路”的内容过于单一。现在主要强调的是基础设施,尤其是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及其所需要的金融手段。的确,中国具有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技术经验,而中国过剩的产能也往往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理论上说,过剩资本、产能和技术的结合,可以构成巨大的“走出去”动力。但在现实中,有的国家出于安全的考量,很难接受中国帮助(更不用说是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再次,如何保障资本的安全。“一带一路”的很多国家,法治建设和社会政治秩序不是非常健全,资本必须冒巨大的风险。正因为此,中国的企业还是倾向于在欧美寻找投资机会。要减少企业的风险担忧,政府必须有所作为。

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要提升为高收入国家,接下来的10~15年至关重要。这既需要像内部“众创”这样的市场化改革,也需要像“一带一路”那样的“走出去”项目。在实施这些项目时,必然会出现问题,但解决问题需要依靠理性主义和专业主义。(支点杂志2015年9月刊)

猜你喜欢

众创基础设施一带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重庆科技学院“众创之家”简介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众创时代到来,杭州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