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研究

2015-09-17刘卓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新常态思想政治工作

刘卓

[摘要]新常态下,人民群众的思想活动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性,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品味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新常态下,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科学的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有效地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新常态

新常态下,人民群众的思想活动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性,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品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政治思想工作说服力不够强,缺乏说服的本领,不能做到把现实生活提出的和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生动、具体地加以说明,没有将把理论说教还原为生活现实,更不能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等,难以让群众心服口服。因此只有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才能帮助群众解除疑团,明白道理,坚定信念,才能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上来,才能为搞好各项建设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一、摆事实、列数据。思想政治工作中,你拿出的观点要能说服人,这和打官司是一个道理。要证明你是无辜的,或者证明对方有过错,你就得拿出证据来。

1、用事实说话。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多以事实论据来证明观点,一则因为事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一则因为事实好找,它包括事例、史实等。不过,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事实都可以作为论据,事实必须是真实的,否则就失去了说服力,假的事实就好比打官司用伪证,是通不过的;事实必须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能够说明观点本质的。否则说服力就要打折扣,没有代表性的事实,就好比打官司找的都是旁证,而直接的或主要的物证、人证缺失,最后官司是不能定性的。事实除了要有代表性,有针对性,还要有普遍性,有周知性的事实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事实还必须是新颖的,新鲜的,不能太陈旧。

2、列数字。列数字也叫列数据,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说明方法。为了让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对象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不准确的数字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可以使说服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精确、更直观。

二、讲理论不如讲故事。思想政治工作在说服力的实践中,往往讲抽象的理论不如讲故事效果持久,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无论出访演讲、会议发言、还是调研谈话,习总书记常常通过讲故事提升讲话效果,这些事故既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也强化了说服力。正所谓,“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如在2012年5月16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习近平讲到了初唐名臣裴矩的故事,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故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司马光就此评论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欢迎和鼓励别人讲真话。

习总书记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理论是空洞的说教,配合以故事理论则变化为生动、具体的切身体会;如果只有故事没有提炼升化,则故事只能落俗为杂谈、缺乏高度与价值。“讲故事”的效用不可低估,其一,可以激发工作对象的兴趣;其二,可以活跃工作的氛围;三是使道理形象生动,深刻明了;四是可以强化思想认识,获得恒久印象;五是可以潜移默化,塑造人格。

三、学会提问题。为达到提醒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引起他的重视,调动他的思考,让其对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口服心服,最简捷的有说服力的方式是提问题。提问题的目的在于使不明白的问题明朗化,了解对方的需求和目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将好的东西有效升级。

1、提问题的模式有:(1)一般性问话,这个适用于随口交流,问题不重大,沟通场所的规模小、人少,为了互动而问话,激发不爱参与的人思考交流的情况。(2)特定式问话,指定回答问题的人,适用于需要起到典型效果的时候。(3)封闭式问话,对回答问题的对象和要回答的内容进行封闭,达到尽在掌握中的目的。(4)开放式问话,将问题问出来,大家都可以回答。当然,这类问题的难度要小,大多数人都能回答的上来。这些问题比较适合会议和培训,既能传播知识,又能调整过程的气氛。(5)导演式问话,设计一些大的问题,让对方要用很多话来回答。将沟通的主动权交给对方,自己只需要少量问话,做一个听众。(6)排它性问话,当问题出现很多头序,无法很准确的进行分析和判断时,可以采用排它性问话来排除其中的几项。(7)组合式问话,将很多问题集中在一起,整理出程序,再一步一步的问,或者自己有很多东西要说,但是不知道从什么开始。

2、注意提问最容易犯的毛病,(1)频频发问,话里有话,自问自答。(2)提问时不要用“和、或、还有” 笼统的问题,这样也容易得到含糊的回答,不要模棱两可,难以琢磨。提问题要干脆利落,直来直去。(3)用肢体语言鼓励对方回答,要表现得想得到答案,现实中有人只获取信息,不愿意参与,你可以在提出问题之后,先停下来甚至做个暗示,表现得非常想得到对方的答案。要鼓励对方回答。你应该对他点头示意表示你的赞许,然后小心地提出相关的问题表示你在洗耳恭听。对于问题的措辞要非常谨慎。如果当众提问,最好的是事先演练一下。(4)主导话题、改变话题都不能太跳跃,话题跨度不易太大,除非你首先声明,否则会让别人云里雾里。同时认为你缺乏深度。

四、学会讲逻辑。人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使用概念、作出判断陈述、进行推理论证,简单来说,这就是逻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讲逻辑就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的正确性、准确性、有效性。

1、正确使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细胞,如“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社会管理、群众路线”等,正确使用核心概念是工作开展的基础。现下,无论是工作开展过程中,还是科学研究中,不能正确使用概念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在使用一个概念时,对概念的含义不清楚,思维模糊混乱,不能准确表达思想观点,核心概念滥用、泛用;在讨论问题时,混淆概念甚至偷换概念,各执一端,不仅没有把问题讨论清楚,反而把问题搞得更混乱。概念混乱是思维混乱的重要原因。当前社会上一些模糊认识、片面观点,同人们思维中思想政治工作核心概念混乱有直接关系,消除思想混乱,应从消除核心概念混乱做起。

2、思想政治工作要准确作出判断陈述。对工作对象的情况和特征,作出准确的判断陈述,是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基本要求。要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做出包括质的特征(肯定或否定)、量的特征(所有、有些、个别),以及内部结构特征(联言陈述、选言陈述、条件陈述等)。如准确反映对象的性质,不能混淆肯定与否定,该肯定就肯定,该否定就否定,不能把“是”说成“不是”,也不能把“不是”说成“是”;反应对象量的特征,不能把“有些”说成“所有”,更不能把“个别”夸大成“一切”,反之也一样。

3、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需要有效进行推理论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现在有两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一种现象是“只作论断、不作论证”。有些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不提供论据,不进行论证,“我认为就是这样,我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这是典型的独断论。一种现象是“随意推测、任意发挥”。有些人从自己认为的一些情况出发,不遵循逻辑推理规则,任意发挥、随意联想,得出的结论与事实没有必然联系,甚至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缺乏逻辑素养,思维活动中不遵循逻辑规则,是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展开时非理性思维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就是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心任务,使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变得更接地气。

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说群众想说的话、想听的话,使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变得可亲可信、深入人心。客观实际纷繁复杂,有表象有本质;现实生活丰富多样,有清流有浊流。贴近,绝不意味着机械地照搬,简单地复制,也不意味着被动地跟随。

坚持“三贴近”,是要贴近实际的本质、生活的主流、人民的愿望。思想政治工作居高临下、我打你通,照本宣科、隔靴搔痒,形式呆板、手段单一,这不是“三贴近”,而是违背“三贴近”;偏离实际的本质、脱离生活的主流、远离人民的愿望,把低级趣味当通俗易懂,把迎合媚俗当喜闻乐见,把哗众取宠当生动活泼,这也不是“三贴近”,而是曲解“三贴近”。“三贴近”,是为了更好地营造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给人们以坚定的信念、创造的热情和奋进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工作实务[M].红旗出版社,2012.

[2]祝灵君,齐大辉.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艺术与方法创新[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3]阿里夫·德里克.全球化的形成与激进政见[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新常态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探析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