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操纵了存货价值吗?
———獐子岛“冷水团”事件的存货成本分析
2015-09-17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3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3)
一、獐子岛“冷水团”事件
(一)公司简介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 “獐子岛”)的起步可追溯至1958年,集团公司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注册资本7.1亿元,资产总额49亿元,公司于2006年9月28日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2069),并创造中国农业第一个百元股,曾先后被誉为 “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海上蓝筹”。现公司已发展成为以海洋水产业为主,集海珍品育苗、养殖、加工、贸易、冻鲜品冷藏物流、客运、休闲渔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食品企业。
(二)獐子岛“冷水团”事件
2014年10月31日,獐子岛发布的三季度业绩报告成为A股市场议论的焦点,将近150万亩海洋牧场受北黄海异常冷水团影响而遭遇重创,獐子岛由预盈乍然变成亏损超8亿元。消息一出,投资者哗然。一场“海洋冷水团”寒流,竟然令一家公司巨亏八亿多元。投资者们纷纷质疑“扇贝都去哪儿了”,更有股民直接提出“生要见肉死要见壳”的要求。獐子岛公布了作为其核销损失的依据的存货子科目——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明细数据后,其存货价值又成为外界质疑的焦点。网络报道认为獐子岛存货和营业成本勾稽关系出现严重漏洞,通过分析存货成本与收入的关系以及存货周转率认为其存货中的扇贝项目勾稽关系涉险过关,但其他生物资产的勾稽关系则被挤压得变了形。獐子岛的存货情况到底如何,本文将以投资者的角度,从公司财务报告及公告中采集原始数据,对部分媒体质疑的存货问题进行论证。
二、对媒体质疑的论证
(一)存货账面价值与营业收入的关系
根据网易财经 《公司存货数据再生疑团,鲍鱼被9倍速度生长》数据,2011年至2013年三个会计年度,期末虾夷扇贝的账面存货价值分别为15.54亿元、17.19亿元和17.88亿元,占主要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比例分别为86%、84%和83%。占85%左右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虾夷扇贝,只创造了40%的销售收入。这意味着,另外15%的消耗性生物资产,比扇贝还神奇,它们创造了约60%的销售收入。
本文从獐子岛2013年年报以及公司的专项核查说明公告里收集并整理了有关2013年的存货明细、消耗性生物资产明细以及收入明细的原始数据,旨在探究报道中所说的消耗性生物资产账面价值与其产生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是否恰当,见下页表 1、表 2、表3、表 4。
1.存货账面价值。公司截至2013年末的存货账面原值合计27亿元,其中,消耗性生物资产账面价值21.32亿元,占比78.96%。可以发现,确实如同新闻所报道的,2013年期末虾夷扇贝的账面存货价值约为17.88亿元,占主要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比例为83%。但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消耗性生物资产只是总存货的一种类别,销售收入应来自于全部的存货,而不仅仅只是消耗性生物资产,见下页表2数据。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而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畜牲等。”也就是说披露的这部分虾夷扇贝的存货账面价值仅仅是正处于培育养殖阶段的虾夷扇贝,没有包括处于加工和库存商品阶段的虾夷扇贝。笔者认为,把存货中一部分的虾夷扇贝与对应来自于整体存货中的虾夷扇贝的收入进行比较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同时采用消耗性生物资产中虾夷扇贝的比例83%这个数据也是具有误导性的,其实这一部分虾夷扇贝的账面价值占总的存货价值应为66.28%。同理,消耗性生物资产中除了虾夷扇贝的其他海产品的账面价值占总的存货价值应为12.67%。
2.营业收入。正如新闻中所报道的虾夷扇贝2013年实现的销售收入为9.59亿元,占公司全部销售收入的比例约为36%,见下页表3。但按行业分类的主营业务数据可以发现,公司不仅从事水产养殖业,而且还有许多其他行业,例如加工、贸易、运输、餐饮服务业等,这些经营业务产生了超过一半的收入,见表4。表3中主要海产品(虾夷扇贝、海参、鲍鱼、海螺、海胆)对应的营业收入合计为14.82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56.93%,接近于表4中水产养殖的营业收入12.36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47.46%。由此,本文认为消耗性生物资产产生的销售收入应对应于营业收入中按行业细分的水产养殖业的营业收入,主要海产品营业收入14.82亿元大于水产养殖业的营业收入12.36亿元的部分,应为这些主要海产品属于在产品和库存商品时对应的水产加工业和水产贸易业所产生的收入,见表3。
综上所述,某些新闻报道中将獐子岛披露的主要海产品虾夷扇贝在消耗性生物资产中的占比(而不是在存货总额中的占比)与虾夷扇贝产生的总的营业收入(并不完全对应于虾夷扇贝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产生的收入,还包含了虾夷扇贝处于加工和库存商品等不同存货形态时的收入)进行对比,是缺乏对应关系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同时将排除虾夷扇贝的其他海产品在消耗性生物资产中的占比(也不是在存货总额中的占比)与排除虾夷扇贝的总的营业收入(这部分营业收入不仅不对应与其他消耗性生物资产产生的收入,还包括了水产养殖以外的其他行业带来的收入)进行对比,更是断章取义,容易误导投资者。本文认为,应把消耗性生物资产中的主要海产品占存货总额的比重(虾夷扇贝约为66.28%,其他海产品约为12.67%)与这些海产品在其对应的水产养殖业的营业收入中的所占比率(均不超过47.46%)进行比较,才能得到相对更接近事实的结果,从而使獐子岛免受冤枉。
表1 2013年末存货明细表 单位:万元
表2 2013年末消耗性生物资产账面余额明细表(按主要产品归类) 单位:万元
表3 主营业务明细表(分产品) 单位:万元
表4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分行业) 单位:万元
(二)存货周转率与存货生长周期的关系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 《獐子岛 “偏袒”扇贝,海参鲍鱼不答应》数据,2011年至2013年三个会计年度,期末虾夷扇贝的账面存货价值分别为15.54亿元、17.19亿元和17.88亿元,占主要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比例分别为86%、84%和83%。这三年虾夷扇贝(含浮筏养殖和底播养殖)结转的营业成本分别为4.52亿元、5.9亿元和5.78亿元,以此计算得出2011年至2013年虾夷扇贝的存货年周转次数分别为0.32次、0.34次和0.33次,基本每三年周转一次,这一结果基本符合公司公告一直声称的虾夷扇贝三年轮收轮播的周期。
再看扇贝之外的两类主要海产品海参和鲍鱼。2013年全年,海参结转的营业成本为1.05亿元;此次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13年末海参的存货账面价值为1.35亿元,存货周转次数为0.78次。2013年全年,鲍鱼结转的营业成本为2.43亿元;此次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13年末鲍鱼的存货账面价值为1.33亿元,存货周转次数高达1.83次。以此周转次数测算,獐子岛的海参和鲍鱼生长速度令人吃惊,其中海参1.3年就长成了,而鲍鱼的成长周期竟然仅6个半月。
本文从獐子岛2013年年报中检验了新闻报道中与2013年有关的数据,并根据报道中涉及的主要海产品(虾夷扇贝、海参和鲍鱼)的营业成本(来自表3)除以其各自在消耗性生物资产中的账面价值(来自表2),计算出的结果与新闻报道中的数据一致。虽然数据来源无误,计算结果也一致,但是本文仍想提出两点质疑。一是存货周转率计算方法不准确。前文所提到的营业收入来自于全部的存货,而不仅仅只是消耗性生物资产;营业成本对应的也应该是所有存货的账面价值,而不仅仅是消耗性生物资产部分的账面价值。部分媒体报道中对存货周转率计算方法(营业成本/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是不完整的,只考虑了海产品养殖的阶段,忽略了海产品处于在产品和产成品的阶段,由此计算出来的存货周转率是偏高的,因此也低估了存货周转天数。二是用存货周转率直接推算存货生长周期不准确。新闻报道的分析引发了笔者的疑问:存货周转率是否直接与存货生长周期相关?存货周转天数是否就大致代表了存货的生长周期?通过对披露的消耗性生物资产明细科目分类的观察,本文认为存货周转率(天数)不仅与存货生长周期有关,还与存货的养殖方式有关。从上页表2可以看出虾夷扇贝的养殖方式主要是底播养殖,其底播养殖的账面比例为99.31%,因此存货周转天数大约为3年一次,符合虾夷扇贝三年轮收轮播的生长周期。而海参的养殖方式不仅包括底播养殖,还包括围堰养殖,围堰养殖不需要像深海底播养殖技术一样底播后经历一轮漫长的生长周期再收回,而是可以根据其浅水养殖的相对易取得性进行循环养殖及时收获,这样是否意味着可以减少存货周转天数。再看鲍鱼的养殖方式主要是浮筏养殖,底播养殖较少,这是否意味着鲍鱼的存货周转天数可以更短。
因此,本文认为存货周转率(天数)不仅和存货生长周期有关,还和存货的养殖方式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解释海参和鲍鱼存货周转天数大大短于其生长周期的原因,而不是直接根据存货周转率推算出“海参1.3年就长成了,而鲍鱼的成长周期竟然仅6个半月”的结论。由此,本文进一步认为,獐子岛似乎又在一定程度上被冤枉了。
(三)存货状况同行业分析
1.同行业存货存量的比较。本部分收集了獐子岛“冷水团”事件曝出后的最近四个季度(即2013年第四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中,獐子岛和其他四家同业企业的存货占总资产比重情况。从同行业的存货相对存量对比来看,獐子岛的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是最高的,在存货大幅摊销减值之前,一直维持在50%左右这一较高的水平,直到2014年第三季度因摊销减值减少了大约10亿元的存货账面价值才使存货占总资产比率回到其他四家同业企业的平均水平,而其平均水平大约保持在30%左右。这表明獐子岛存货确实存在“居高不下”的问题,这与獐子岛近年来不顾风险,大量增加存货养殖面积有关。獐子岛存货逐年增长,其主要原因被归结为虾夷扇贝底播面积增加,由于底播周期长导致其存货不断“积压”。同时伴随着公司存货居高不下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公司资金链紧张,财务风险不断提高。从新浪财经獐子岛(002069.SZ)的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13年第四季度以及2014年前三季度,除了2013年第四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外,另外三期均为负值;公司2013年第四季度以及2014年前三季度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公司在2014年前三季度的总现金流量均依靠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拉回正值。这说明了獐子岛存货金额不断攀升,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表现欠佳,投资活动现金流出不断增加,公司现金主要靠筹资活动现金流支撑。公司2013年第四季度以及2014年前三季度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4.07%,55.05%,60.73%,71.42%,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断提高也可以看出公司的业务扩张和资本支出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债务筹资,这使得公司的财务与经营风险越来越大。
2.同行业存货周转率的比较。本文收集了2013年第四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獐子岛和其他四家同业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情况,同行业的存货周转率的整体幅度变动较大是由水产行业特征导致的,上半年一二季度是产品的繁殖养育阶段,属于销售淡季,因而存货周转率普遍较低;而下半年三四季度是产品的收获阶段,属于销售旺季,因而存货周转率普遍较高。可以看出獐子岛的存货周转率数值基本符合同行业水平,并不像新闻报道中所指责的存在存货账面价值操纵导致存货周转率畸高的情况,因此獐子岛的存货成本虽然存在着居高不下的问题,导致公司财务与经营风险不断加剧,但是獐子岛或许并不存在某些媒体所指的公司掌握着这些生物存货的“自由裁量权”的问题,或者说獐子岛在一定程度上又被媒体冤枉了。
三、总结与启示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过程,本文也总结出几点启示。
第一,分析存货账面价值与营业收入关系时,应仔细分析存货的结构、生产(培育)方式,以及收入的构成,理清存货与其产生的收入的对应关系,以准确地评价存货的获利能力。
第二,对于消耗性生物资产,存货周转率不仅仅只与存货的生长周期有关,还与存货的培育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分析一家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应结合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如存货的生产销售特征、供给模式、不同期间、不同产品)具体分析、而不是对存货周转率进行笼统的分析。
第三,了解一家企业的存货状况到底如何,仅分析这家企业的数据是不充分的,还需要进行同行业比较,以分析该企业的存货数据是否出现异常。如果出现异常需要具体分析与同行业差异大的原因。
第四,企业长期存货账面价值居高不下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可能会产生因存货大量积压而面临大额减值损失的经营风险,也会导致公司资金链紧张、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的财务风险,因此需要高度关注企业存货账面价值居高不下的情况。
最后,笔者认为个别媒体对企业有失公允、夸大事实的报道可能会导致股票资本市场的盲目波动,误导投资者以使企业与投资者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不能盲目跟随着媒体导向而人云亦云,而是应具有独立的思考和辨别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给投资者理性判断上市公司价值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