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归因理论的大学生评教心理分析*

2015-09-17刘颖毛忞歆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16期
关键词:评教归因问卷

◆刘颖 毛忞歆

作者:刘颖,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在读;毛忞歆,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430074)。

1 引言

学生评教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它既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管理部门通过评教信息的反馈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科学地开展评教对教育的主体、客体都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沟通机制,确保师生关系和谐;为教学方法改进提供突破口,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发展;有助于教学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与引导,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然而,由于教育评价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学生对评教的认知、归因偏差,学生评教的意义虽然得到认同,它的方式、内容和结果却经常遭到质疑。不少学者认为,在众多高校的具体评教系统中,普遍存在过于形式化、随意化的倾向,导致大量的评价数据荒废,研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发挥大学生评教对教学改革实践的参考作用。

2 调查设计

笔者在确定研究问题后,对部分在校大学生关于高校评教进行了访谈。访谈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高校评教活动是存疑的。针对访谈结果,笔者查阅大量相关文献,针对高校学生实际情况编制一份大学生评教认知态度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信息;

第二部分是针对学生评教意愿的归因,包括评教必要性、评教作用、评教态度等;

第三部分是针对学生评教可靠程度的归因,包括评教体系的认知、评教能力的判断、评教效果的反馈等。

2015年1—3月,笔者通过向在校学生发放纸质问卷与在线调查方式,总共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有效回收率为96%。

3 问卷结果分析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从学生性别来看,46.4%为男生,53.6%为女生;就学生所在年级来看,平均分布在2014级、2013级、2012级、2011级。

学生对教师评价的评教意愿分析

1)学生对评教必要性的认知。高校每学期在期末的时候会组织全校学生进行评教,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评教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所谓归因理论是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利用归因理论对此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如下情况:当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时,他们希望通过客观评价教师教学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评教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87.3%的大一学生认为评教是有必要的;大二学生对待评教的态度开始逐渐改变,出现5%的学生认为评教是没有必要的;大三学生由于已习惯大学生活,评教活动参与多次,对待评教活动的态度越来越冷漠,28.4%的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评教,甚至有17.8%的学生认为评教活动是没有必要的;当大学生即将离开校园时,大四学生相比大三学生较为重视评教,有一种想最后留下自己对教师评价、建议、反馈的情怀。

2)学生对评教结果作用的认知。在问卷问到“您在填写大学教学质量评估问卷的态度”时,24.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认真,57.4%的学生选择了基本认真,而3.6%的学生选择了很不认真、敷衍了事。与问卷其他的题项进行交叉对比分析,发现学生对于问卷结果反馈、评教的真正作用心存质疑。据问卷结果显示,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学生是无法得到评教结果的。而学生往往希望在学期末得知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所做评教是什么样的结果,与自己内心对教师的评价是否相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表明学生对于教学评教还是充满期望的,希望它能引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自己在课堂或课堂以外能够在教师的教导下更好地学习、成长。然而根据学生反馈的结果,却远远没有想象得那么有效。

3)学生对评教态度的认知。如今,高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参与评教活动,学生评教后也无从得知教师评教的结果,没有及时得到反馈,就会认为自己用心评教是做的无用功。从社会认知心理上来说,缺少结果反馈的组织活动会阻碍信息沟通,没有组织沟通就无法了解到其成员的意愿,难以为达成同一个目标而付出努力。而对于学生本身,很难在短时间感知到这一变化。学生既没有得知评教结果,又没有及时感知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生认为评教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对于评教的态度也就从主动到被动,由热情转为冷漠。

学生对教师评价的可靠性分析

1)学生对自我评教能力认知良好。大多数高校采取网上问卷的形式进行评教调查,通常系统会有一套评教指标体系,学生可以按照其给教师打分及填写评语。根据这些评教指标以及评教说明,学生大体能理解教师评教体系。在问卷中问到“您是否能够理解教师评教体系”时,结果显示85.2%的被调查学生能够理解。

2)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归因偏差。然而,虽然学生在评教过程中明白评教体系,也充分认为自己有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但在给教师评分时选择了不同的标准。学生在评教中的行为出现归因偏差。归因偏差是人们由于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或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人们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就是正确的信息。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自我服务偏差,也称功和过的偏差,即人们常常从好的、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并在取得一些成功时,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在做错事之后,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不少父母给子女过分的保护,甚至满足其过分的要求,让孩子养成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的行为都是正确的。所以,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服务偏差更为严重。

大学生社会阅历有限,与社会存在一定距离,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在思考、谈论、评价日常问题时,往往带有主观臆断的色彩,对他人或情境的认识容易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一旦现实与个人绝对化的要求不符合,就会产生不满情绪,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有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参与教师评价,情感打分,打分过于情绪化,对自己喜欢的以及脾气好的、和蔼的、不为难大家的、甚至是不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教师打高分,而对于对课堂要求严格的教师,或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则会产生不满心理、报复心理,给打低分。由此,可能会引起师生关系的变化,不再是尊师重教,使课堂过于放松,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4 启示与建议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高校教师通常是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要使教学效果彰显,教师需使思维理念、课程内容传入学生耳中、住进学生心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走心”。积极建立师生间的信任感,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实现心理交流,建立心灵契约。在高校中更需要教师将自身放在与大学生平等的位置,改善传统的义务教育过程中所建立的固态师生关系;从学生实际的需求出发,注重其需求的差异性,全面挖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需本着虚心接受的心理,客观地看待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做出反馈,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还原学生作为课堂本体,改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互动。

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义务教育中,教师占据学生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传统教学理念在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影响着其大学学习生活。而现代提倡的新型教育,将学生与教师定位为课堂的“双主体”,甚至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自身定位的转变,积极加入课堂活动中,适应师生关系从权威型转向民主型。同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加强正确客观思维的宣传力度,因为在缺少亲身体验的社会阅历情境下,大学生通过间接性的人工信息对其认知影响更为重要。

高校评教制度设计的优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学生认知不足,学生评教的实施缺乏合理性。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评教活动较为冷漠,缺乏主动性,甚至提供虚假信息。高校应针对评教活动,给学生做好思想动员活动,以加强其对评教的正确认识,进而提高评教活动的信度。也可针对不同学校之间不同的办学理念,有所侧重地编制评价指标,设计有特色的评价系统,从而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充分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与价值。

总的来说,大学生评教在高校中并没有体现其真正价值及深远意义,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学生评教活动,促进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1]崔国生.大学生评教结果可信度的统计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4).

[2]王景英.教育评价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梅萍,侯明川,贾月.学生评教流于形式之困境的调查与思考:给予高校师生的主体性视角[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5).

[4]李萍.高校中“学评教”主体对评教的认知与态度[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5(3).

猜你喜欢

评教归因问卷
地方高校教学评价指标制订与评教数据分析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问卷网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生评教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