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音乐联觉 丰富审美体验
2015-09-16陈露寅
陈露寅
(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学 浙江 奉化 315500)
开发音乐联觉 丰富审美体验
陈露寅
(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学 浙江 奉化 315500)
音乐联觉是音乐审美中的重要心理过程。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音乐联觉能力,是做好音乐欣赏教学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使用情感联觉功能,引发内心共鸣;活用意象联觉功能,展开丰富联想;调动视听联觉功能,感悟音乐内涵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结合了对典型音乐作品的分析,以及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音乐欣赏教学;情感联觉;意象联觉;视听联觉
联觉,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从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它往往不需要以语义网的联结关系为中介而直接发生在感觉层次上。联觉现象是广泛存在的,当我们在聆听音乐时,声波刺激人的听觉系统而产生听觉之外的体验,如视觉形象﹑感情体验等等,这就属于典型的音乐联觉活动。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是用有组织的艺术材料构成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音乐具有不具象﹑无语意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审美特征,使之比其他艺术更加言之不尽,更加需要通过引发个人的联觉活动,来获得感悟和理解。因此,我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效地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联觉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联觉的作用和应用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发挥其对音乐审美的重要功效。从具体的功能来看,可分为情感联觉﹑意象联觉﹑视听联觉这几类。
一、引发情感联觉功能,唤起内心共鸣
声音的刺激能够直接引起人的兴奋度﹑强度﹑紧张度等情态活动,使人产生丰富多变﹑细腻微妙﹑难以言传的情绪体验,即音乐的情感联觉功能。音乐是“情绪的艺术”,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更是一种音乐创作者用来叙事﹑描写﹑抒情的语言。那特定的或个性化的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会引发人敏锐的情感联觉活动,进而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引发内心情感的共鸣。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情感联觉加以引导﹑牵引,并以此为触点展开教学活动,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案例一:
马思聪作曲的小提琴曲《思乡曲》采用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写成,以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为音乐素材,运用我国民间常用的变奏手法,中西结合,反映了离乡者对国土沦丧的乡恋悲情,激发听众在诗意的感性审美中引起对中华民族复兴图强精神的理性思考。为了使学生感受并理解其中的内涵,我通过对乐曲主题和三次变奏的重点欣赏,成功引发学生的情感联觉,唤起了他们内心情感的共鸣。
乐曲主题谱例:
首先,在第一遍聆听乐曲主题时,我请学生表达最直接的情绪体验,大部分学生都能从音乐中获得柔和﹑忧伤﹑凄凉的联觉感受。然后,我运用钢琴弹奏主题音乐,与教材音乐中的小提琴演奏进行音色上的对比,让学生体验为什么小提琴的演奏更能表现这段音乐的内在情绪。有一个学生回答:“小提琴的演奏,让音乐变得很忧伤,有点颤抖的感觉,像人在哭诉﹑抽泣。”我立马抓住学生的这一情感联觉加以发展,引导学生用边听边用手画旋律线的方式,一起来体会音乐主题四个乐句间的联系。通过体验,他们感受到了乐句间的行进递次下降,且每个乐句的音高都由高往低落下,似用一种感叹的语调在倾诉,仿佛无奈的叹息。根据这一情感联觉,学生深切体会到了音乐旋律所表现的浓浓思念和深深忧伤的情绪。在有了以上对乐曲主题音乐的细致教学作铺垫之后,我继续引导学生用哼唱﹑对比等方式,聆听在主题旋律的三次变奏中,音区﹑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特别是在乐曲的尾声处,我问道:“乐曲的结尾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竟有学生回答:“最后一个音从低到高,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好像是无尽的相思久久萦绕在心头。”“是啊,游子们那种‘日思夜想﹑千呼万唤﹑刻骨铭心’的思乡情结,仿佛就凝结在这最后一个音上,缠绕于心间,挥之不去。”我补充道。由此,学生通过不断地体验和感触,情感联觉得到逐步发展,使得他们在层层递进中,自然提升情感体验,理解并体会到了作品的内涵,并最终引发了内心的情感共鸣。
二、激发意象联觉功能,展开丰富联想
当音乐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时,首先引起的是主体的听觉反应,但由于联觉心理活动规律的作用,也同时引起相应的非听觉性的感受与体验,产生联想,引发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的经验或观念,从而对音乐的理解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形象化。比如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的开始部分,用长笛演奏的清新﹑柔和的主题旋律和节奏中向前推进的起伏感﹑流动感,可与小溪流水的波纹﹑动感形成意象联觉的对应关系;另外长笛清脆﹑纯净的音色,能与溪水透明的色彩形成联觉反应;而小溪可以激活人记忆中的诸多经验,进而联想到茸茸绿草﹑溪边小树,甚至记忆中某条河流两岸的风光和岸边乡村的田园生活等等。这也就是音乐审美中的意象联觉功能的体现。针对于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音响刺激的敏感期,是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想象力超强的群体。当他们听到一系列音响时,就会去联想可能对应的画面内容或情节含义,激起视觉与意象的连锁反应。彼时乐曲所描绘的形象﹑所叙述的事情,瞬间便一一浮现于他们的眼前,这就是奇妙的音乐赠予他们的意象联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意象联觉能力,便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音乐在他们的脑海中铺绘出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
案例二:
在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的欣赏教学中,可通过激发学生的意象联觉功能开展教学,帮助他们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在欣赏第一乐段时,引导学生通过聆听,从音乐徐缓的速度﹑舒展的节奏和较弱的力度联觉到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接着教师可用古筝范奏揉弦技巧(左手颤动,使声音高低起伏),引发学生对水波涟漪荡漾的意象联觉;由此,在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夕阳余辉尽染﹑碧波涟漪的美丽湖滨晚景。然后在欣赏第二乐段时,引导学生通过感受音乐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强,联觉到情境氛围变得热闹起来;再通过画着旋律线哼唱主题的方式,感受到仿佛有两条旋律线交织着,递升递降﹑循环往复,与渔民划桨节奏和你追我赶的热闹情境产生相应的意象联觉,并由此联想到人们渔歌飞扬﹑湖面水花四溅的欢跃情景。
由此可见,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激发学生鲜明的意象联觉功能,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作品所描绘的情境,同时又可培养他们创造美和追求美的能力。不过,音乐不是文学﹑绘画或生活情景,如果没有对音乐各要素产生充分地联觉,没有在音乐领域中展开相应的联想,就不能体验到音乐的艺术价值和生命意义,就有可能导致“非音乐性”的音乐欣赏过程和结果。正如迈尔在《音乐的情感与意义》一书中指出的那样:“音乐中描写性的节目单和诗歌评论的危险在于,他们启动了这样的想象过程,而这些想象后来的发展却与音乐无关。”所以,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定要始终明确以音乐本体为重点,激发学生在音乐要素上产生相应的意象联觉,促进学生对音乐语言的理解,产生丰富的联想。
三、调动视听联觉功能,感悟音乐内涵
视听联觉是指运用声音与视觉形象的类比关系,即运用人视听感觉之间的通感所引起的联想。通俗地说就是:从视觉中可以同时得到听觉感受,好像听到了某种声音;从听觉中也可以同时得到视觉的感受,好像看到了某种东西。正如我们所感知到的音乐表现五种要素分别是:音高﹑强弱﹑节奏与速度﹑紧张度﹑时间变化率,这些可以与视觉感受中的形状大小﹑质量轻重﹑力量或能量大小﹑运动或变化程度的节奏﹑速度﹑强弱等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例如在格罗非作曲的《大峡谷组曲》“日出”中,音乐从定音鼓柔和的滚奏开始,用沉闷的音响,使人产生厚重﹑昏暗的视觉感受,营造夜晚黑暗的环境;在此背景上,小提琴﹑单簧管及间歇加进的三支小号在高音区演奏,给人以宁静中的一丝光明,仿佛有破晓时在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一丝晨曦之感,这正是高音与明亮之间的联觉使然;进而通过音响的增强,高音乐器密度加大推出情绪明朗的旋律,成功地使人产生光线逐渐加强,最后太阳喷薄而出,大地骤然一片光明的联想。这样,视﹑听﹑情交融在一起,使人获得了综合而丰富的审美体验。那么,体现在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由于音乐作品种类的不同,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想象和联想活动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无论是欣赏哪种音乐作品,只要充分调动音乐审美中的视听联觉功能,都能让想象和联想更丰富﹑更形象,都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三:
在约翰·施特劳斯的《雷鸣电闪波尔卡》一课的教学中,我就重点运用了学生的视听联觉功能展开教学。首先,在欣赏乐曲的第一乐段主题a时,因为乐曲运用了定音鼓和大镲间歇地演奏,模仿雷声和闪电。所以,我运用提问法设计了几个问题:“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那是用什么乐器表现的?音乐使你联想到了怎样的情景呢?”这样有针对性地设问,使得学生的视听联觉功能在一开始就被开启,使他们似乎在眼前看到了乌云密布﹑狂风呼啸﹑雷声隆隆,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场景。
接着,我运用律动体验法,引导学生随着主题b中连续的八分节奏一起学跳波尔卡舞步,调动他们的视听联觉,让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和音乐中的人们一起于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在广场上兴致高昂地欢跳波尔卡。
然后在欣赏乐曲的第二乐段时,我采用听唱结合法和看图谱画旋律线的方法,请学生通过跟钢琴模唱主题c,感受旋律中大幅度的音程关系,联觉到此时下着倾盆大雨。再哼唱主题d那加入了许多前倚音的欢快旋律,进行两个主题音乐的对比,体会到人们兴奋﹑快乐的心情,联想到在雷雨中忘我欢跳的场景。教学到此时,学生的视听联觉功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于是在乐曲的第三乐段欣赏时,他们通过自主聆听,感受到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并且力度更强,情绪更热烈,气氛更欢腾。学生由此感悟到《雷鸣电闪波尔卡》这部音乐作品表达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表达了人们久旱逢甘雨的喜悦”等等的精神内涵。
以上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联觉功能,使他们能真正走近音乐,感受到音乐的无限魅力。
总之,音乐联觉是音乐审美中的重要心理过程。情感联觉﹑意象联觉和视听联觉这三个功能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交织的,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往往有所侧重或相互组合。因此,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音乐联觉能力,是做好音乐欣赏教学值得探讨的课题。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认真研究审美心理,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以确保音乐审美教育目标的实现。
[1]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98.
[2]伦纳德・迈耶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何乾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4]柳良.音乐欣赏学导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
[5]黄士力主编.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策略[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J6
A
1007-0125(2015)05-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