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营造中国“好心脏”
2015-09-15贾知秋
贾知秋
长期以来,人们对心脏和心血管病的认识存在误区。相当数量的患者十分重视饮食和运动对心脏的影响,但却忽视了情绪和心理对心脏的影响。
资料显示,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这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体表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器官的供血相对就相应减少;同时,天热导致心跳、血流速度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尤其是中老年人,若在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间与闷热的室外频繁进出,导致身体调节失衡,可能造成猝死。
因此,养心应该成为夏季保健的重中之重。怎样科学养心、护心,打造中国“好心脏”呢?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心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为我们权威揭秘心情和心脏的紧密联系,找到快乐养心的秘诀。
心情不好,心脏自然就会不好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心血管病占我国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最主要病因,每5例死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目前全国还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名患心血管病。心血管病俨然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心脏和心血管病的认识存在误区。相当数量的患者十分重视饮食和运动对心脏的影响,但却忽视了情绪和心理对心脏的影响。
胡大一多年的研究指出,抑郁和焦虑都提高血压,影响心律,改变血液凝结状况,最终导致提高了体内的胰岛素指标与胆固醇指标。所以,抑郁症和心脏病总是一前一后,结伴而行。在压力状态下,我们体内会分泌出压力荷尔蒙,身体的这种应激反应会逐渐损害我们的血管,产生高血压、各种炎症以及血管损伤。换句话说,一个人心脏监测的指标都很正常,但由于压力过大,他也可能突发心脏病。相反,一些诸如想象、深呼吸、冥想和瑜伽等减压手段则是治疗心脏病的良药,它们能让血管放松,减少压力荷尔蒙的分泌。
也有来自权威研究报告的论证显示,相比较而言,A型血的人悲观主义情绪浓重一些,因此更容易罹患心脏病,50%的冠心病不是由肥胖、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所致,而是由敌意的情绪引起。可见,心脏病是愤怒、孤独等不良情绪的回声。心血管疾病发生后影响神经递质分布,使心理压力加剧,导致恶性循环致命性心律失常、高血压。在不正常心理压力下,中枢神经系统会明显降低心室易损期的阈值,使之易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因此,心性好的人心脏才会好,而整日暴躁易怒的人则更容易患心脏病。
美国心脏病专家米米·嘉妮丽博士,根据自己终生的从医经验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看待心脏。她认为:心脏不仅仅是一个机械压力泵,更是一个智能器官,它有自己特殊的“语言”,并通过压力、抑郁、愤怒、悲伤等情绪表达自身的问题。心情不好,心脏自然就会不好。因此,治疗心脏病最好的药不是阿司匹林、斯达停舒和ACE抑制剂,而是爱、宽容和乐观向上的心情。
开通“双心门诊”
心病还需心药医
胡大一从事心血管病研究几十年来,鉴于许多心血管病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心脏与心理疾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导致疾病恶化的情况。从1995年起,他就开始在其心血管病专家门诊中加入“双心”理念。
“双心门诊”,就是心脏和心理门诊“二合一”,同时解决两方面问题,是胡大一践行“心脏康复”理念的重要内容。经过十几年的坚持,专程来看“双心门诊”的患者越来越多,这个门诊已经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品牌门诊之一。
胡大一发现,我国的心血管病患者不会吃、不敢动、很害怕,性格压抑、生活乏味。低迷的精神状态、消极的心理暗示成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的一个普遍现象。因此,调整患者用药,再从心理上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指导,让心血管病患者打消顾虑,恢复更好的心脏功能,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减少再发病就是心脏康复的具体工作。
胡大一大夫曾经在“双心门诊”接诊过这样一位女患者,12年前被医生确诊为心肌缺血、隐性冠心病后,就吓得呆在家里不敢上班,甚至以后发展到不敢上下楼。两年后,像春晚小品《卖拐》里被赵本山忽悠的范伟一样,这位女士已经不能自主站立,只能坐在轮椅上了。经过“双心门诊”几个疗程的治疗,半年后她的症状就全都消失了,还登上了八达岭长城。
胡大一说:“这位患者不是‘病’倒的,而是被‘吓’倒的。她的主要问题不是心脏方面的疾病有多严重,而是情绪太糟糕,消极的自我暗示太深。当我跟她说‘心肌梗塞病人都能走路,怎么你不能走’时,她仿佛一下子就顿悟了,觉得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开始积极看待病患。”
胡大一称,医生对病人的焦虑情绪应该表示充分理解。他分析,焦虑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层面分析,显然跟我们所处的竞争型环境有关。当前,我们的社会似乎患上了“全民焦虑症”,到处弥漫着一种负面情绪,比如浮躁、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青少年念书期间的应试教育,争相考高分、上好学校,毕业以后面对不小的就业压力,之后工作又面临职称晋升……人始终在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封闭模式下成长,往往形成焦虑、惊恐、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反过来又加重心血管病和癌症的风险。
胡大一解释:“我为什么一直在推动双心医学和医疗?就是呼吁和倡导心血管医生要高度注意因为胸闷、气短、胸疼来治病的患者,当心血管学科的专业知识不能找到原因或者不能充分解释时,一定要考虑他们的精神心理问题,即有没有焦虑、惊恐或抑郁引起的躯体症状?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是互动的。如果医生不能以更宽的视野来了解和理解疾病,那么不客气地说,一方面我们在用现代化、高成本的生物技术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同时又在不经意间制造了大量的精神心理创伤,即所谓医源性疾病。我们必须走出传统落后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按照社会—生物—心理的全新的医学模式,追求完美的全面的身心健康。”
对于人们如何排遣不良情绪、防治心血管疾病,胡大一分享了他个人的心得:“如果遇到坏心情,我会分三个步骤,先是缓冲一下,不去立刻面对这个事情,然后再让时间去稀释这些不愉快的回忆,最后把剩下还残存在记忆中的不愉快淡化掉,这样,坏心情就不太会伤害我的心脏了。也就是去除坏心情要学会三步曲:缓冲、稀释、淡化。另外,面对强大的社会竞争,要学会减压,别较劲、别算计。该自己做的事情,一定努力去做好,但不能做的就不要强迫自己去做,做事情算计太多也很‘伤’心,问心无愧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