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 探究 形成

2015-09-15刘昆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5年8期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小学科学研究

刘昆

[摘 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小学科学实验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实验的准备阶段,实验的执行阶段以及实验的总结阶段。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性实验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77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开端,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学生认识科学的开始,因此做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下面我以探究弹簧弹力的实验为例,详细地讲解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1.提高学生提出假设的准确性

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演示弹簧实验,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以及相关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对这个实验进行相关的假设。要想提高学生假设的准确性,就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弹簧拉伸到回弹的过程再重新演示一遍,然后提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例如:为什么拉伸过后弹簧会回弹呢?就像橡皮筋那样,拉伸过后也会回弹到原来的状态。除了给予相应的提示,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弹簧的拉力。通过相应的分析后,学生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假设:在拉弹簧的时候,会使弹簧产生一个弹力,使放手后弹簧会回弹成原来的状态,如果我们拉弹簧的力越大,弹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2.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在进行实验前,学生首先要设计实验。为了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进行假设后,学生就要根据自己的假设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为了确保学生设计实验的准确性,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比如要验证“我们拉弹簧的力越大,弹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教师就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我们应该如何展示我们拉弹簧的力呢?该如何测量呢?可不可以换成物品?如果可以,那么用物品替换弹簧有哪些优点呢?”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加强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的执行阶段

1.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当学生设计完实验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来进行实验。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最后对学生所设计的实验进行适当地点评,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设计的实验。例如在验证“我们拉弹簧的力越大,弹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的实验中,教师应该在旁边进行适当地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是用砝码来拉弹簧的,那么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在利用砝码做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不能用手触碰砝码,因为这样会对砝码造成侵蚀,从而影响砝码的重量,影响实验的精密性。教师在旁边给予一定的指导,但是不能主导整个实验,必须让学生作为实验的主导者,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习。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地观察实验的变化。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重量的砝码拉弹簧,弹簧回弹的时间有什么不同?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加强学生观察的方向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认识。

三、实验的总结阶段

1.得出结论

进行实验后,学生就要对实验的过程、实验的数据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对实验的总结,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做完“我们拉弹簧的力越大,弹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的验证实验后,学生就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从数据中得出相应的结论。

2.归纳实验过程中的优缺点

实验后,学生还应该对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做出检讨,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优缺点列举出来,为下一次的实验奠定基础。例如,学生发现自己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够细心,经常会忽略一些细小的环节,但是这些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完成实验的效率就大大地降低了。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就可以提出以下的解决办法:在进行实验之前,将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全部列出来,并且征求教师的意见,从而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

猜你喜欢

探究性实验小学科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利用多媒体促进物理教学的三点体现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浅析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