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15-09-15王昌培
王昌培
[摘 要]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课教学也应该渗透美育。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欣赏美好事物,追求美;引导劳动实践,创造美;评比劳动成果,鉴赏美。在劳动教学中渗透美育,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提高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劳动课 美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74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美育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创造美好的事物,进而净化和陶冶美的心灵。美育在各科教学中都应有所体现,劳动课教学也应该渗透美育。《劳动课程计划》指出:“教学内容要注意与其他学科所学知识的联系。”这一规定为我们找到了劳动教学与美育结合的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艺术,劳动创造了美,又为劳动教学渗透美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几年来,我校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劳动教学与实践中渗透美育。
一、欣赏美好事物,追求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劳动对象产生浓厚兴趣才能产生动手的欲望。因此,在劳动教学的初始阶段需要一个激趣的环节,激趣的最好手段是让学生欣赏美好事物,激发学生对美追求的情感。我采用的方式:(1)实物欣赏。教师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揭示劳动对象,制作成品,在课堂上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成品进行欣赏。(2)媒体欣赏。拍摄劳动场面或劳动制作过程,在课上播放给学生欣赏。手工劳动课,拍摄手工制品。生产劳动课,拍摄劳动场面和劳动产品。如教学《栽油菜》时,拍摄金灿灿的油菜花和金色的田野;教学《花卉的繁殖》时,拍摄各种鲜艳夺目的花卉,在课上让学生欣赏,在播放时配上优美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解说,创设优美的情境,让学生边看边听,愉悦身心,激发审美的情趣。(3)图画欣赏。教学中用好挂图和教材中的插图,因为这些图是劳动过程的艺术再现,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探寻和欣赏。
学生在欣赏美好事物的同时,教师也要给予欣赏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地感受和体悟活生生的美的对象,抓住美的特点,从而激发起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产生动手去做一做的强烈欲望。
二、引导劳动实践,创造美
《劳动课程计划》强调通过劳动技术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些要求都是学生面对新世纪经济、技术等多种挑战因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美育能开启人的心智和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创造美好事物的情感。因此,在劳动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助于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的做法有以下两点:
1.铺设创造美的道路
学生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动手做一做的欲望以后,引导学生学好书本知识,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为此,我首先钻研教材,用好教材,尤其帮助学生领悟教材中所提示的操作方法。其次,进行耐心细致的示范指导。为使学生准确领悟,我注重以下几点:(1)思路清晰,在示范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步骤必须清楚;(2)强调重点,对重点解决的问题,加强示范,引起学生的重视;(3)突破难点,对学生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耐心帮助解决,为学生的创造点燃智慧的火花。除此之外,我在学生中树立美好的形象,在劳动实践中既做指挥员,又要做战斗员,与学生一起动手,一块流汗,做学生的表率。教师的美好形象会给学生以鼓舞,激发学生创造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创设创造美的思维空间
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出美好事物。为此,在劳动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两种做法:(1)鼓励创新方法。学生在学到书本上的方法后,要避免唯本做法,以免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鼓励学生:“你们能想出比书本上更好的方法吗?”以此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我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中的创新方法。(2)鼓励创新的作品。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事物,在教学中不拘泥于书本上的几个艺术造型,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创设创造美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原造型上动手添上一些,去掉一些,或者改掉一些,制作出更新更美的艺术作品。
不难看出,在劳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创造出更美好的事物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评比劳动成果,鉴赏美
学生取得劳动成果以后,应该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比,借此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我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鉴赏美的要求和方法,让学生根据要求和方法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议、班级评比等手段进行鉴赏,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这一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视野从个体转向群体,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又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不足,让暂时后进的学生产生对美的爱慕之心,产生赶超先进的欲望;让优生满足成就感,学会寻找别人的闪光点,创造更美的东西。在评比的过程中,全体学生面对美好的事物既产生美的愉悦和享受,又培养了对美的鉴赏能力。
四、延伸劳动教育,塑造心灵美
康德指出:“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劳动教学中渗透美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也指出:“劳动能改变人的气质。”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有改变人不良的思想行为,塑造美好心灵的功能。如何在劳动教学中渗透美育,实现对美好思想行为的培养?《劳动课程计划》指出:要“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努力做到实践性、思想性的统一”。因此,思想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劳动教学之中,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在课外延伸中也应有体现。这是劳动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劳动教学的任务不是仅靠一堂课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向课外延伸。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往往在延伸教育中得以形成。我的做法:(1)向家庭延伸。如进行洗餐具等家庭生活类劳动,栽油菜、扦插杨柳等生产性劳动时,我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动手实践,使书本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和巩固。在劳动中,学生接触劳动人民,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劳动中,学生接触大自然,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学生在劳动者美好品德和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感染下,会产生震颤心灵的情感。(2)向社会延伸。我组织学生开展服务性的劳动活动,如清理集镇街道上的白色垃圾,为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为老人们表演节目等,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劳动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美好的情操。
劳动教育的延伸,促进了劳动教学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劳动美、社会美和自然美的熏陶下,在学会服务社会的劳动中塑造美好的心灵。
综上所述,在劳动教学中重视美育渗透,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提高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塑造美好的心灵,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向往,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