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浸濡理念下实现阅读教学高效化

2015-09-15邵海燕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5年8期
关键词:源头活水

邵海燕

[摘 要]浸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因受水渍而湿透”。这与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浸润在文本语言中,徜徉在文字语言中的理念不谋而合。阅读教学的高效化,应在文本的真实中浸濡,探寻源头活水的本源;在文本的深远中浸濡,叩问文本构建的表达密码。

[关键词]浸濡理念 源头活水 表达密码 感知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12

浸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因受水渍而湿透”。于阅读教学而言,即以文为“水”,以“透”为标,注重了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潜入文本,以自身的情感意志、价值经验、能力素养对文本进行全方位、深度化的解读认知,最终形成全面浸濡的效益。

在阅读教学中浸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性:(1)体验性。必须以自身的生命意识亲自参与,想象推测或者道听途说,都无法实现真正的浸濡。(2)直观性。直观形象是触发生命主体的根本,没有形象的支撑和基础,浸濡的效益就难以形成。

如何让浸濡理念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之中呢?

一、在文本的真实中浸濡,探寻源头活水的本源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只有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实现课堂与生活的有效交融。

1.引入生活资源,感知文本意蕴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一内容似乎接触过,但并没有真正深入研究。“似有接触”源自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经历。此时,教师可以充分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元素、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从而将生活之泉引入课堂,促进学生真正理解。

在《咏华山》一文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浸濡华山之高,教师抓住课文中学生生活经历的熟悉元素——“山脚下”“山腰”,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中的位置感,以衬托手法感知华山之高;紧接着,教师再次引领学生潜入文本语言之中,开掘语言中的陌生元素——“远近的山”“触手可及的太阳”。学生在发现中,配之以动作演示,则更为鲜明地展示了内在情感。

2.通过角色置换,体悟文本情愫

运用角色移情能够有效体悟课文中人物内心的情感,领悟语言背后的真正内涵。学生在角色感知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认知付诸于文本人物之上,根据文本中语言的描绘、故事的浸润,想象人物心理、表达角色内心的话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诵读将表达浸濡呈现出来,通过角色表演引发生命个体动作、语言、神情的体系构建,通过角色对话激活学生的内在意识。学生在此过程中,审视自己与角色实质之间的差异,知识、情感、经验在比对中映照,或认同,或排斥,或整合,从而获得螺旋式的发展提升。

例如,在执教《黄鹤楼送别》一文时,教师通过视频营造出繁花似锦,江水滔滔的画面,并配之以柔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对文本中人物对话语言的再现、动作的复制,在整个角色置换中,学生以己体察,深入文本,感知人物,得到了收获。

二、在文本的深远中浸濡:叩问文本构建的表达密码

浸濡教学是学生借助自我感官意识充分介入文本的主动学习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质态,保留追问的主动权,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意识向文本的纵深处漫溯。

1.提取文字信息,追索:文本呈现什么

例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教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两棵樟树有着怎样的魅力,让宋庆龄不忍搬走?”一次追问,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文本整体外延中,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交融碰撞之后,形成了如下认知:樟树外形蓬勃,能够长久地保持拒虫的香气。有了对樟树特点的准确定位,学生就拥有了深度开掘文本内涵的有效渠道。

2.感知结构形式,体悟:文本如何呈现

“写什么”与“怎么写”始终是阅读与习作教学恒久不变的两大主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4、5两个自然段是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于此,探寻作者的写作方法,揭示文本表达的密码:作者先是通过正面白描手法,将樟树的外形展现得淋漓尽致;继而以石榴树为衬,凸显其长久的拒虫本色。

通过追问,学生品析了言语表达的生动形象、洞察了由外而内的写作顺序、明晰了正反结合的写作方法,充分将习作内蕴移植到阅读教学中,实现了阅读与习作的相互融通。

3.砥砺思想,叩问:文本缘何如此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典型的借物喻人文,在聚焦言语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穿透言语的外层内容,渗入文本的内涵中,通过追问“人与树之间的关联”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写人的文本中大量而细致地描写樟树。教师可适当补充宋庆龄的生平资料,引导学生在樟树与宋庆龄之间寻求共性的平衡,开掘出文本中蕴涵的精妙构思。

学生以追问开掘思维通道,将思维浸润在文本的言语宇宙中,实现了对文本情韵、技法的有效探寻,走向了更为深远的境界。

猜你喜欢

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写作教学策略之课本素材的利用
为习作打开“源头活水”
浅谈数学问题教学中的“源头活水”
原文呈现,注入节选文本的源头活水
中国制造再添“源头活水”
用好书籍这个“源头活水”
如何让语文教学成为“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