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三维重建成像的解剖学研究
2015-09-15王东辉王强杜瑞孙杨李凡
王东辉 王强 杜瑞 孙杨 李凡
解剖与研究
椎动脉三维重建成像的解剖学研究
王东辉 王强 杜瑞 孙杨 李凡
目的 研究椎动脉各段的解剖学特征,为椎动脉毗邻区域手术提供相关的解剖学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第一医院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重建其椎动脉的三维图像,对其起源走形、长度、分支、汇入等解剖特征进行描记。结果椎动脉起源较稳定,但仍存在变异;椎动脉前段变异相对较大,后段走形较为稳定。结论 椎动脉走形变异较大,在进行该区域操作时,先行椎动脉三维重建明确椎动脉变异情况有利于椎动脉的保护。
椎动脉; 三维重建; 解剖学
近年来,随着颈椎相关手术的不断开展,对椎动脉相关解剖学研究的需要就变得日益迫切。在颈椎相关手术操作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是椎动脉损伤[1],而椎动脉损伤导致的大出血常会影响脑部的血供从而导致严重的颅脑相关并发症[2,3]。因此,椎动脉的走形变异对于提高手术成功性异常重要。目前大多数椎动脉相关的解剖研究均为某一方面,缺乏体系,且三维重建在椎动脉的解剖学研究中应用较少[4-6]。本研究以60位患者椎动脉的三维重建图像为资料,全面细致地测量椎动脉各段详细走形及解剖数据,从而为外科手术提供解剖数据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第一医院的60例患者,均进行人脑动脉的CTA扫描。选取标准:①>15岁;②无影响脑部正常血供的严重心脏疾病和大血管疾病;③无椎动脉病变,以及影响脑部动脉回流的病变;④排除大血管畸形、狭窄及动脉瘤者。
1.2 方法
1.2.1 数据采集 采用头先进仰卧位,右肘正中静脉团注显影剂,定位线置于C3~C4之间,使用DiscoveryTM 64排宝石CT机进行颈部扫描,扫描覆盖范围为头顶至锁骨下。
1.2.2 数据处理 将所得的扫描容积数据传送至AW Volume Share 4 AW4.5工作站,分别采取多平面三维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利用软件自带工具进行测量。观测椎动脉的长度及管径,椎动脉的变异、分段及走形,统计椎动脉的分支大体情况等。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测量数据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计入统计,所有计量资料均进行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经对数转换后使其转化成正态分布数据,最终结果以±s进行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椎动脉近段 椎动脉起自于锁骨下动脉,常于第6颈椎横突孔位置穿入。椎动脉近段指椎动脉起始点至第6颈椎横突孔段的椎动脉。本研究对椎动脉近段的起源、走行、长度、外径等相关解剖数据进行了测量。见表1、图1。
表1 椎动脉近段解剖(±s)
表1 椎动脉近段解剖(±s)
部位 起源(例) 解剖数据起自锁骨下动脉 起自主动脉弓 长度(mm) 起始外径(mm)左侧 59/60 1/60 45.4±10.8 4.9±1.7右侧 60/60 0/60 42.7±9.6 4.5±1.3
2.2 椎动脉横突段 椎动脉横突段为起自第6颈椎的横突孔至进入寰椎横突孔之前的血管。其走行通常为垂直走行,部分患者走行迂曲,其长度及外径见表2。
表2 椎动脉横突段的解剖(±s,mm)
表2 椎动脉横突段的解剖(±s,mm)
第3颈椎水平外径左侧 57/60 3/60 93.4±9.8 3.9±1.4 3.7±1.5右侧 58/60 2/60 91.6±6.4 4.2±1.6 4.0±1.9部位起源(例) 解剖数据走行垂直走行迂曲 长度 第6颈椎水平外径
2.3 椎动脉远段 椎动脉第3段自寰椎横突孔穿出后继续上行至枕骨大孔。该段走行贴近骨面,走行较迂曲。见表3。
表3 椎动脉远段的解剖(±s)
表3 椎动脉远段的解剖(±s)
部位 长度 寰椎平面外径(mm) 入硬脑膜处外径(mm)左侧 43.7±10.4 3.5±1.1 3.1±0.9右侧 46.3±8.5 3.6±1.0 3.1±1.2
2.4 椎动脉颅内段 椎动脉颅内段是椎动脉穿硬膜入蛛网膜下腔直至与对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前的一段。测量椎动脉颅内段的长度及两侧椎动脉汇合前5 mm处的外径。见表4、图2。
图1 异常起点椎动脉
图2 椎动脉上段
表4 椎动脉颅内段的解剖(±s)
表4 椎动脉颅内段的解剖(±s)
部位 长度(mm) 汇合前外径(mm)左侧 32.5±9.4 2.0±0.6右侧 33.4±8.2 33.4±8.2
3 讨论
椎动脉的血供是脑部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椎动脉近段即椎动脉第1段常起自锁骨下动脉,但有少数起自主动脉弓。有文献报道部分椎动脉起点甚至更低[7],但其穿入横突孔位置可较高[8]。因而,其在颈长肌、前斜角肌及头长肌之间走形距离就会更长。此时在进行颈部手术需结扎颈长肌时,要特别注意不要误扎椎动脉。此外,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常发生于椎动脉的起始处[9],在处理该病变时可选用动脉改路,从而改善脑部灌流。本研究结果显示,椎动脉第一段无骨性结构的限制,且长度为45 mm左右,具有较大的活动度,管径为5 mm左右,可以满足血管吻合的条件。而上端斑块形成需行支架治疗时,须注意椎动脉的起源存在变异,在造影时需考虑到该情况,从而提高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
椎动脉横突段多走行于椎骨横突内,其变异相对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部分横突段椎动脉存在迂曲走行,考虑该现象与高血压相关,但具体机制尚未见详细报道[10]。
椎动脉第3段也称椎动脉远段,其位于头颈交界的深处,起自寰椎横突孔,止于椎动脉入硬脑膜处。此段最显著的特点是有连续的4~5个恒定的弯曲[11,12]。这种特殊的生理结构是为适应头颈部复杂的运动而逐渐形成的,当头偏向一侧时,对侧的椎动脉第3段可以拉直,而不会产生椎动脉狭窄,也就不会影响颅内血供[13]。但迂曲走行的动脉对于该区域的手术而言极为不利。寰椎骨体较其他颈椎相对薄弱,因而寰椎骨折发生率较高,而手术则是治疗寰椎骨折的最佳方式,但在钉入钢钉固定寰椎时,要特别注意钢钉进针深度及方向,椎动脉远段走行于寰椎的上面,一旦损伤,止血极为困难,死亡率极高。此外,椎动脉的左侧优势型或右侧优势型也并不少见,甚至可见到左侧椎动脉粗达6 mm,而右侧椎动脉仅为0.4 mm,类似特殊优势的椎动脉对手术的影响更大。因而,在掌握该段椎动脉解剖走行的基础上行术前椎动脉三维重建,明确椎动脉的变异走行特点及椎动脉与寰椎之间的关系,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
椎动脉第4段位于颅内,起点为椎动脉穿过硬脑膜处,止点为两侧椎动脉汇合前。椎动脉颅内段在汇合前发出分支较多,大多无规律[14],但由椎动脉第4段中部发出的脊髓前动脉位置较为固定,其功能更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椎动脉颅内段走形全长30 mm左右,进行介入治疗时在穿刺硬脑膜后,应特别注意其长度,选择合适支架。
[1]姜树军,李鸣皋.椎动脉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3:326-329.
[2]刘茂才,陈光忠,李昭杰.椎动脉系统解剖及影像学研究进展.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6:754-756.
[3]许朝璇,罗帝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6:157-159.
[4]纪红宇,杨晓东,闫冀,等.左冠状动脉主干临床应用解剖的CT血管造影研究.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4,12:100-102.
[5]Yano K,Murase S,Kuroda T,et al.Cervical cord compression by the VA causing a severe cervical pain:case report.Surg Neurol,1993,40:43-46.
[6]刘思达,董晗.支气管动脉的影像学研究与应用.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4,12:458-462.
[7]贾云凤,张远征.椎动脉起始段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医学临床研究,2004,5:481-483.
[8]Bruneau M,Comelius JF,Mamefre V,et al.Anatomical variations of the V2 segment of the vertebral artery.Neurosurgery,2006,59:ONS20-24.
[9]刘巍,成红兵.成人椎动脉第二段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交通医学,2002,3:245-246.
[10]Golfinos JG,Dickman CA,Zabramski JM,et al.Repair of vertebral artery during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Spine,1994,19:2552-2556.
[11]郭姜,王得志,丁全茂.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12,22:3794-3796.
[12]Shoja MM,Tubbs Rs,Khaki AA,et al.A rare variation of the Vertebral artery.Folia Morphol(Warsz),2006,65:167-170.
[13]张林,刘林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观察的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6:511-513.
[14]何宁,颉克蓉,宋建勋,等.椎动脉颅内段的MRA诊断与临床意义.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4:285-287.
The anatomic study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by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imaging
WANG Dong-hui*,WANG Qiang,DU Rui,et al.*Radiological department,The Central Hospital of Changchun,Changchun 130051,China
LI Fan,E-mail:282495959@qq.com
ObjectiveProvide relevant anatomy data for surgery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by research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anatomy features.MethodsChoose 60 patients(42 males,18 females) who
treatment between January 2014 and January 2012 in the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reconstruction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by three-dimensional image,its origin contorts,length,branch′s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described.ResultsVertebral artery origin was stable,but there was still a variation.Vertebral artery in variation was opposite bigger,after a period of stable contorts.ConclusionVertebral artery contorts polym,during operation,the region ahead of vertebral artery 3D reconstruction clear vertebral artery variation situ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Vertebral artery;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natomy
吉林省科技发展项目(项目编号:第200705353号)
130051 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市中心医院影像科(王东辉);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影像科(王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解剖学系(杜瑞、孙杨);吉林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李凡)
李凡,E-mail:282495959@qq.com
10.3969/j.issn.1672-5301.2015.02.024
R322
A
1672-5301(2015)02-0186-03
201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