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自我中心的“铁屋”

2015-09-12申霞艳

读书 2015年9期
关键词:建德狂人传统

申霞艳

陆建德先生长期从事文学翻译、研究和批评,他将新著名为《自我的风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自我”。“自我”既是对“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的内向思索,也是对人类历史的反思,从弗洛伊德到福柯都对之有详细的考察;同时自我也是我们相对容易感知的经验。

新书分为四辑,由西至中。我最感兴味的部分是“走出狂人的铁屋”,因为谈论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内容,却于我习焉不察之处提出异议。同名文章是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再思考,狂人发现几千年历史的字里行间写着“吃人”二字具有振聋发聩的功效,也是“五四”现代性激进降临方式的表征。陆建德对中国的“狂”文化进行梳理,李白“我本楚狂人”,辛弃疾“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堪称代表。拉开现代帷幕的“狂人”接续了这种久远的文化传统,将自己从整个社会中超拔出来却缺乏自省和自制能力。因此“要疗救自己,他必须从自我中心的铁屋里走出来”,到广大的人间去。像狂人这种将自我高大化的倾向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康德指出人有两种不同的倾向:社会化和个别化。前者让我们融入社会,体验到人的社会性;后者让我们自我孤立,对抗社会,感受自我。我们需要很大的力量和清醒的意识才能祛除自我的幻象。我们来到世界,持续一生的难题乃“认识你自己”,罗素奉劝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优点,而诗人艾略特指出:“谦卑是一切美德中最难获得的:没有任何东西比自我的积极评价的愿望更难克服。”记忆的遴选、高于实际的自我评价都隐含着自我美化的本能。

《自我的风景》既是书名,也呼应了序言《不得志的背后》,这可以解读为陆建德反思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他以“自我”为关键词对中国传统进行扫描,努力厘清光芒中的晦暗,凸显关于传统的貌似定论的麻醉作用。资中筠先生在很多演讲和文章中提到:士大夫最为宝贵的精神就是将个体的人生与家、国、天下联系起来的家国情怀。今天“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名言依然在激荡着我们的爱国情感。问题是在和平建设时代,我们可资利用的古典思想资源十分单薄。历史从来在一治一乱中交替,而治的时间要多于乱的时间。尽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论,但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并未积累起有效的参政议政的现代观念和方法,在漫长的相对封闭的超稳定结构的社会形态中,我们有的是喋喋不休的“怀才不遇”之怨以及独善其身的隐逸传统。对梅兰竹菊等物高雅品格的歌咏都是孤芳自赏的写作主体的“有我”视角观照的产物。

通过文学史纵向梳理,陆建德发现:自《离骚》到唐诗、一直到《狂人日记》、《沉沦》等经典著作,其中包含着“自我中心的怨调”以及强烈的自我放大、拔高、排斥社会的倾向。陆建德从文学传统中发现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形象是被司马迁等后世文人建构起来的,而屈原独自徘徊在宇宙间发出苍茫追问的形象经过历史叙事的沉淀大放异彩,对救亡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堪称无与伦比的精神典范。现代诗人闻一多说:“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名士。”闻一多“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再准备跨进大门”的勇气无疑受到了“名士”人格的召唤。而根据《巨流河》中齐邦媛的回忆,闻一多遇刺的故事在最关键的时刻改变了民心向背,最终改变了中国革命史的进程。所以,精神的力量在历史演进和社会生活中绝不能低估。清理精神的光亮与阴影同样是批评的应有之义。陆建德从《离骚》中读到了“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归纳诗的作用是“兴观群怨”,“怨”即刺上政,批评为政之失,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与萨义德对现代知识分子的要求异曲同工。过去我们就是从这种批评的积极意义上解读《离骚》,而忽视了文本中强烈的个人的失意、哀怨,尤其是个体与整个社会的紧张关系,将自己从民众中分离出来的自我认知实质上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这一脉络恰恰被高亢激昂的孤寂求索形象所遮蔽。

从屈原的“怀才不遇”到狂人的自狂、《沉沦》主角的孤冷之间贯穿着一条若隐若现的精神线索,即文人们如何想象自我、叙述自我。在事功的文化传统中,文人将自己人生的首要意义确定为“立功”。而封闭的社会空间和价值体系中,个人的出路非常狭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似乎只有入朝为仕才是人生的首选。一般的幕僚和普通的社会贤达都不算完成个人的自我抱负。这种简单狭隘的对意义和成功的认知导致了《儒林外史》中诸多下层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入世理念在今天都必须经受现代价值的洗礼和时代的检校。

陆建德在文中提醒我们有些“共识”并非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比如我们不假思索地认为西方是个人主义的传统,中国是集体主义的传统。事实上,由于游戏精神和规则意识的匮乏,我们并不善于分享和共处,唱歌的孩子希望自己独领风骚而不是参加合唱,喜欢拉琴的亦然,足球运动场上尤能显出配合意识的稀薄。城市文明、社会精细分工对人的社会性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政治和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必须学会与他者共处、与他人合作才能换来和平与发展。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积极对待西方的思想文化,以便“拿来”、吸收、融合并为我所用。清理名著,就是清理民族文化传统,因为“文化传统的精华就存在于我们的大量语言文学作品中”。作者以笔为旗,在字里行间重建道义和人文情怀,他在《萨义德的世俗批评》中批评今日的学院派:“日益专业化的语言与政治上清净无为的倾向使得学院派文学批评家自我放逐到渺无人迹的隐士世界,结果代价昂贵:批评家与社会和普通读者完全隔绝。”并强调“批评家的任务是要重申文本与世界相互依存的关系”。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将“世界”放在文学四要素的首位加以突出。萨义德对批评以及知识分子的要求值得我国批评界深思。批评不能仅仅满足于同行评价和话语的自我繁殖,读者、世界、社会现实同样是批评必须关注的维度,重建主体与现实社会的血肉联系也是批评家的责任。

《自我的风景》收入二十八篇文章,涉及内容非常广博繁杂,但每篇文章都有具体的所指。陆建德对当下现实的承当精神贯穿始终,他的目光深邃透彻,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经验结合,从具体的经典名著入手,批判了事功传统和“自我”的迷津,也批评了二十世纪以来对科技的迷信。他期望借鉴、吸收西方先进的政治文化经验来深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猜你喜欢

建德狂人传统
狂人的批判
狂人
宿建德江
书画廊
宿建德江
周豫才著 “狂人”的那一晚
少年力斗传统
亲子复仇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