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橡皮圈拯救轰炸机
2015-09-12
设计决定品质
哲理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为“起轮事故”的频发头疼不已。许多飞行员在降落后,总会在收起侧翼时误将轮子收起。可以想见,飞机在陆地上滑行时收起轮子,有多么危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军方请来一位心理学专家阿方斯·查帕尼斯中尉。查帕尼斯中尉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这些飞行员会如此粗心?他们太过疲劳吗,还是他们太早放松警惕、觉得完成艰巨任务后可以就此“放手”?或者是在培训他们时出了什么岔子?
很快,一条线索浮出水面:问题只出在驾驶B-17轰炸机和B-25轰炸机的飞行员身上,而运输机飞行员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条线索帮助查帕尼斯中尉打破了自身的偏见:他决定不再从飞行员的大脑中找原因,而是去看一看他们的驾驶舱。
在这些轰炸机的驾驶舱里,机轮控制杆和侧翼控制杆紧挨在一起,看上去一模一样。相比之下,运输机的控制杆布局就非常不同。
这一问题发现后,轰炸机的驾驶舱从此改头换面。在此之前,军方的关注点一直在飞行员培训和如何确保飞行员时刻保持警觉上,并且着重于培养那些不会出错的“优秀飞行员”。而查帕尼斯中尉,仅仅在着陆时变速杆的末端安装一个小橡皮圈,就解决了轰炸机存在的问题。(【美】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故事的哲理:
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将过错归究于一个非常复杂的原因上,比如改变人的行为。而事实上,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通过一个小小的改变就可以得到改善。真正的品质,往往并非来自人的行为,而是在设计时就已经决定了。管理
向“沙漠王国”出售沙子
需求来自与痛点的联系
哲理的故事:
2014年年底,德国一家名叫风速的建材公司发了“横财”。原来,这家公司的老板接了一大单,向阿联酋出售1500方沙子。阿联酋号称“沙漠王国”,遍地是黄沙,风速建材公司是怎么拿下这笔大单的?
风速公司老板名叫库尔特·海森堡,2014年秋天,他从报纸上讲到一个消息:阿联酋迪拜将搭建一个世界级赛马场。看完这则消息之后,库尔特就开始变得不正常了。
他放下公司忙碌的业务不管,居然跑到迪拜旅游。十多天之后,他返回公司就向大家宣布:要把德国的沙子卖到迪拜去。所有员工都认为老板是疯了。
员工们不知道老板究竟要干什么。两个多月之后,库尔特背着一个大包,再次来到迪拜。这次,他直接找到迪拜世界级赛马场负责人赫尔姆特,开门见山地向他推销起德国的沙子。
赫尔姆特直接拒绝了。库尔特说:“您先别着急,您能否先听我说一说为什么向您推销德国的沙子?”他接着说:“两个多月前,我在迪拜待过这十多天。在这十多天里,我天天只做一件事:到各个角落踩沙子,用心感受它们。您知道吗?迪拜虽然最不缺沙子,可这里的沙子颗粒偏大,颇为粗糙,并不适合铺设赛马场。一旦用进去后,伤到动辄千万的纯种赛马,你们的损失将难以估算。”
短短几句话,把赫尔姆特吓出了一身冷汗。不过,他还是很犹豫:“你说得虽然有道理,但我怎么确定你们德国的沙子就一定不会伤到马?”
库尔特笑了:“前些日子我跑遍德国各地,精选十几种优质的沙子,现带来样品供您挑选。”他从自己的包里掏出十几袋细沙递给赫尔姆特。
赫尔姆特打开其中一袋沙子,伸手摸了摸,发现果然质感非凡。赫尔姆特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定一种德国细沙。然后,库尔特与之签下巨额订单,向迪拜发去1500方沙子。大家都说库尔特制造了一个商业神话。(张珠容)
故事的哲理:
推销客户貌似最不需要的产品,看上去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都是在你没有将你要推销的商品品类与客户的痛点加以联系进而区隔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管理
把粮食留给敌人
风气损失才是致命损失
哲理的故事:
宓子践是鲁国人,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这一年,齐国对鲁国大举进攻。齐国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强悍,鲁国戍边部队节节败退。
战火很快烧到鲁国单父地区,宓子践时任该地区“最高行政长官”。除了加强防御,还有件事让他很揪心:正值麦收季节,大片麦子已经成熟,不久就能收割入库,可这些粮草却可能成为对方的补给。
有几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向宓子践提议:“要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老百姓去抢收。无论男女老少齐上阵,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官员们也附和:“齐国军队长途奔袭,粮草运输问题肯定让他们头痛。如果无法抢走麦子做军粮,其粮食供应就会有问题,就会不战自退。”尽管乡中父老和属下再三请求,宓子践却不肯这么做。几天后,齐国军队抢收入了所有麦子。
很多人埋怨宓子践,让敌人劫掠去一年的劳动成果。消息传到鲁国都城,大贵族季孙氏也异常震怒,派使臣赴单父地区,向宓子践兴师问罪。宓子践对使者说:“麦子被敌人割走,明年还可以再种。如果我让百姓去抢收麦子,对那些平时不愿意劳动的人来说,就可能不劳而获,凭空得到不少好处。”
听到这里,使者怒气消了不少。见使者脸色多云转晴,宓子践继续说:“要是我下令抢收,百姓们能抢回来一些麦子。等到敌兵退去,那些不劳而获的人,便会期盼敌国入侵。如此,民风会变得越来越坏。其实单父地区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这点小麦衰弱下去。与其助长这种侥幸心理,还不如让敌兵抢走这些粮食。因为前者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是几代人的大损失。”
果然,季孙氏不仅没有处分宓子践,反而还重重嘉奖他一番。(嵇振颉)
故事的哲理:
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文化其实就是风气。文化是不择手段追逐短期利益,还是不计小利而追求持续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员工的行为,并最终决定企业命运。员工行为是企业文化的放大镜,管理者不要抱怨员工急攻近利,而应自省一下企业文化是否发生了偏差。管理
李嘉诚换领带
用行动来保护员工的热情
哲理的故事:
一天,李嘉诚外出谈生意。在公司总部门口,一位员工拦住了他:“老板,我觉得您今天的这条领带有些问题。”李嘉诚愕然:“有什么问题?”员工说:“老板,您穿着一身黑色的西装,不应该系红色领带,这样看起来不是很协调,还可能影响到您谈生意的效果。”李嘉诚看了看胸前那条红色的领带,思考片刻,朝员工投去嘉许的目光:“你说得没错,谢谢你的提醒。”说完,李嘉诚转身回到办公室,换了一条黑色的领带。
当他再次走出公司大门的时候,那位员工还在那里;看到李嘉诚换了一条领带,他才满心欢喜地离去。可是,等到这个员工离开,李嘉诚从手包里拿出原来的那条红领带,重新换上,而将黑领带放回包里。
一旁的保安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走上前来问:“老板,您为什么又要换上红领带?”李嘉诚笑着说:“我今天会见的是一位老朋友。每次与他会面,我都会系一条红领带,而他每次都会称赞我系红领带显得更精神。也就是说,他喜欢红色领带,而不是黑色。”
“那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刚才那位员工呢?”保安又问。
“他不知道我那位生意伙伴的喜好,但他能细心地发现我身上的领带与服装搭配不协调,并热心地告诉我,我必须用行动来保护他的热情。”(郝金红)
故事的哲理:
作为管理者,常常抱怨员工缺少激情和主观能动性,但殊不知可能就是自己的某些行为在在无意中打消着员工的激情。要激发员工的热情不是“搞运动”、“喊口号”,而是在日常的行为中,不断乐于听取他们的意见,并给予即时的认可和回馈。管理
责任编辑: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