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之“无间道”——侵华日军和中共抗日武装谍报战档案解读
2015-09-12代年云
孙 瑾 贾 茹 代年云
(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北京100089)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在中国组织了庞大的谍报网,建立了大量的谍报机构,如关东军情报部,华北、华中、华南派遣军参谋部情报处、宪兵队、特高课以及汪伪政权的特工总部、华北政务委员会情报局、新民会中央总部调查部等等,专门收集情报,刺探军情,为其军事、政治、经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依靠坚实的群众基础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反敌特工作。敌我之间上演了一场悄无声息却又惊心动魄的谍报战。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数百份抗战期间有关侵华日军和中共抗日武装的谍报工作档案,真实记录了这场没有硝烟的隐形战争,深刻揭示了日军谍报工作的险恶目的、毒辣手段,充分展现了中共及其抗日武装反敌特斗争的机智果敢。
一、日本间谍的培养和使用
抗战期间,中共抗日武装深入敌后作战,缴获日军大量文件材料,其中不乏专门针对中共抗日武装的谍报作战计划、部署命令和教材。一些重要文件被翻译汇编成册,供有关部门、敌后抗日根据地和部队作反间谍、反敌特斗争参考,如:1943年八路军总政治部编制的《关于日兵特务的报告》、129师编译的《日寇特务工作之一斑(缴获敌人文件录编)》、1944年山东军区政治部译印的《日寇特务工作文件(宪兵实务教案)》等。由这些文件可以看出,1938年后,日军在华北地区的作战重点逐步转向围剿中共抗日武装,而“剿共的第一要素首先知彼”。①山东军区:《日寇特务工作文件(宪兵实务教案)》(1944年),解放军档案馆藏:133-Y-WS.W-1944-11-5。如何知彼?日军文件明确写道:“吾人对共产党须不断的研究练磨,把握其实体及动向,以崭新卓拔的创意工夫计划检举覆灭之施策,造出拔本塞源的成果,……此项之先决条件,必须有周密之谍报实施。”②山东军区:《日寇特务工作文件(宪兵实务教案)》(1944年),解放军档案馆藏:133-Y-WS.W-1944-11-5。文件还反映日军谍报工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有着完整严密的人员培训体系和组织机构,也有着系统规范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间谍是谍报战的灵魂和关键。为达到侵华目的,日军花大力气发掘、培养、配置和使用间谍,他们不但精心培养使用其本国的间谍,也将触角伸向了中国人。
(一)日本籍日军间谍的挑选和训练
侵华期间,日军成立了专门的间谍训练所,培养了一批批日本籍日军间谍。这些间谍效忠天皇,精通业务,谨慎坚定。他们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各抗日根据地以及在华日人反战组织③抗战期间,日本共产党和中共军队通过教育争取了部分日军士兵,在华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各种反战组织。,运用多种手段获取情报、恶意破坏日人反战组织甚至暗害中共及其抗日武装领导人。
《关于日兵特务的报告》详细记载了日籍间谍挑选和训练的过程。日军一般会在下士官④1943年之前日军普通士兵等级分准士官(准尉)、下士官、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类。等级以下的新兵中挑选间谍培养对象。3个月新兵训练期内,长官就开始着手考查、筛选,通常着重考虑三种人:“一种是‘模范兵’,受法西斯教育较深,忠实可靠的;第二种是与日本军队关系深厚的商人子弟;第三种是品行不良,有前科的。”⑤总政治部:《关于日兵特务的报告》(1943年),解放军档案馆藏:3-Y-WS.W-1934-2-5。一般一个大队⑥日军建制中,大队和中共抗日武装团的编制类似,一个大队为1100人左右编制。选拔1人。首先经分队(班)、小队(排)长审查,最后由中队长(连长)个别谈话动员。有日军间谍曾回忆,新兵训练快结束时,中队长突然找他谈话,带着从未见过的笑容,称呼他为某某君,客气地让他坐下并给他冲了杯咖啡。这让他受宠若惊,因为按照日语习惯和日军传统,上级对下级一般不称“君”,也不会如此客气。寒暄几句后,中队长便问他是否愿意做间谍。他虽不愿,但考虑到国内家人的处境只能同意。⑦总政治部:《关于日兵特务的报告》(1943年),解放军档案馆藏:3-Y-WS.W-1934-2-5。还有个日军间谍,入伍前曾因偷盗进入“少年刑务所”服役,中队长以“恢复名誉”为条件逼迫他做间谍。日军规定,任间谍者,其家庭会享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完成任务后还会颁发勋章、慰劳金,退役后安排职业;如果在执行任务时被杀,军方会在报纸上极力宣传,并给予其家庭大量抚恤金;若投诚,其家族会遭受严厉处罚。不难看出,日军物色、培养间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胁迫性,大多日本士兵选择做间谍是被威逼利诱的。
具备间谍“资格”的士兵,被集中到旅团或师团司令部专门的训练所进行训练。北平有一个训练所叫“密书学校”,学员们不用真名只用编号,一般一期训练3个月,训练过程严格紧张,分精神训话、政治训练、技术训练三类科目。前两个星期进行精神训话和政治训练,从第三个星期开始着重于特务技能训练。技能训练的第一课是打入八路军内部的方法,主要有“逃跑”“掉队”“轻伤”以及“共产主义者的自愿投诚”四种。技能训练的第二课是情报获取方法训练。第一种方式是细致观察,通过观察细微之处来分析中共抗日武装情况;第二种方式是与中共干部交谈,以图获取对方谈话中不经意间透露的涉密信息。技能训练的最后一课是间谍之间的联络与通信,包括暗号的使用、联络人的接头方法、情报传递等。在两个多月的技能训练中,每天教一种方法,反复演练,直至熟练。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日军间谍不仅间谍业务精湛,而且法西斯思想顽固。
训练所毕业后的日本籍日军间谍除刺探中共情报外,还有其它“任务”,如在日人反战组织内搞破坏、散布反动言论、密谋暗杀行动、对中国老百姓进行欺骗宣传,等等。
(二)中国籍日军间谍的物色和利用
日军还发展了大量中国籍间谍。解放军档案馆馆藏《日寇特务工作文件(宪兵实务教案)》等档案详尽记述了日军在中国寻找、培养和使用间谍的情况。日军认为,“谍者的发现,最为苦心焦虑”。①山东军区:《日寇特务工作文件(宪兵实务教案)》(1944年),解放军档案馆藏:133-Y-WS.W-1944-11-5。他们对间谍的要求很高,在物色间谍时有着严格标准。一般应具备的条件是:“谨慎而严守秘密、机智而见识丰富、勇敢而不辞辛劳”;在选取间谍时,会重点考虑“有公然的职业者、常接近敌人或侦察目标者、在敌方有信用者、敌组织中的职员、有侦探上所必要之技能和常识者”。②晋察冀军区:《敌寇特务工作参考材料》(1942年),解放军档案馆藏:311-Y-WS.W-1942-6-13。
按照中国籍间谍与中共及其抗日武装的关系,日军将其分为“内部谍者”和“外部谍者”。内部谍者是指潜伏在中共及其抗日武装内部的间谍,外部谍者则是指虽置身中共及其抗日武装之外,但与其有一定联系的间谍。对日军来说,直接布置内部谍者或策反中共及其抗日武装内部人员成为其内部谍者最为理想,但极为困难。所以,日军通常先发现与培养外部谍者,然后再利用外部谍者逐渐发展内部谍者,以达到及时获取准确情报的目的。对于外部谍者的物色,日军制定了针对性极强的方案,《日寇特务工作文件(宪兵实务教案)》对此详细记述如下:
第二款 外部谍者
(一)选择什么样的对象
为外部谍者,除具有一般谍者要素外,特别要有容易接近侦谍目的的条件,以俟将来如遇机会,即能进入其组织内部作为有力之党员,必有如此可能性者才行,以下将选任者分类说明。
1.旧党员,要选择与进行怀柔,曾当过党员或参加过共产活动者,拿有党的知识的人当谍者不但易为而且很快的有效,即无党之知识者早晚已能办事③档案原文如此,意为:虽然不掌握中共相关知识的人也可以当日军间谍,但还是不如旧党员或参加过中共活动的人更适合。,而在党员中有旧知(知己)之关系者,较此更有容易接近的好处,但此中当注意虽为旧党员,须根据其党籍脱离的动机及其时期对其利用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注意。例如在事变前,国民党压迫中共时期,因在客观的状态上而自然脱离党籍者,有再入党的可能。但在最近因紊乱党规而除党籍者,则无复籍的可能,对于后者,如除籍日期尚浅,他仍然对其组织及其最近之情事人物等有新的情报作用,但利用如此者,有二重谍者(即反间之谓)的危险,须慎加警惕。
2.知识青年层,中共为知识青年层,故对于关心社会科学方面者之学生、教员、铁道员、机械工人,其他思想尖锐化的份子较注目,所以选择此项者很容易接近,而且将来还能进入内部,获得有力之地位,但须选择在劳动地带、学校地带、曾有过党运动最盛的地带,依据其地带之特殊性的人物为目标为要。
3.外国团体人员或共产军(包括游击队)干部,不但很易发现和把握且接近党之机关亦很多,还容易当党员。
4.逆用检举党员和准党员,检举党员主要的是隐密检举,诱致党员及准党员转变思想,不但很快的利用而且有其效果。
5.其他
壹、除以上者外,一般之适格者,为能接近侦谍目标者,例如父子兄弟,知己同乡有往来关系者为适当。
贰、在华北有青帮红帮,在家礼、回教等各种的秘密结社乃至宗教团体等,和共产党根本不相容,但其多数同志(信徒)皆有很大之势力,故如能获得多数,利用彼之反共思想,收集情报,而藉以取得内部谍者之端绪亦可。
叁、中共对于第三国人或第三国关系者之防谍较缓疏,故对于利用此等人亦有时能得相当端绪。①山东军区:《日寇特务工作文件(宪兵实务教案)》(1944年),解放军档案馆藏:133-Y-WS.W-1944-11-5。
不难看出,日军对中共及其抗日武装情况的掌握比较细致、透彻,谍报工作计划极为周密、谨慎。在日军看来,间谍的成败关系着对中共抗日武装作战的成败。因而,十分重视间谍的物色,要求所属各队根据其所管地区的情况,“拿热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实行有计划的“彻底的基础调查”②山东军区:《日寇特务工作文件(宪兵实务教案)》(1944年),解放军档案馆藏:133-Y-WS.W-1944-11-5。。如,彻查管区内共产党的活动情况、人员背景和经历,调查中共人员的家属、学校的职员和学生、工厂里有领导地位的人,以及各种团体里的干部,包括文化团体、经济团体、社会团体等,觅取得力的间谍“苗子”。
物色到合适的对象后,日军会通过接近——获得——培养和部署等步骤,最终使其成为可用的间谍。首先是接近,接近目标有一定的原则和技巧,一般直接接近本人,无法直接接近的设法先秘密接近其亲属,而且要隐藏真正的用意。其次是获得,获得间谍的手段多种多样,最理想的状况是对物色对象进行洗脑,让他自觉自愿为日军服务。当然,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日军使用较多的还是控制间谍本人及其家人的生命财产,给予一定生活保障,用职位、美色诱惑,用金钱收买等。最后是培养和部署,对于中国籍间谍,日军并不在谍报技巧的培训上耗费过多精力,而是把重点放在间谍的设置和部署上。为了尽量减少暴露,一般情况下,日军会利用间谍原来的职业、地位做身份掩护,通过固定间谍、移动间谍、临时间谍、监督间谍和特种间谍③按照作用和能力的不同,日军将间谍划分为固定间谍、移动间谍、临时间谍、监督间谍和特种间谍。其中,固定间谍多用于固定目标,一般是搜集某地政治经济情报、观察民众抗日思想动向以及掌握中共秘密组织活动状况等。移动间谍多用于侦察移动的目标。临时间谍多用于临时的简单任务。监督间谍用于监视不可靠或尚没有建立起信任关系的间谍。特种间谍是特别优秀、可靠的间谍,多用于特别危险、普通间谍难以驾驭的任务。等不同类型间谍的综合配置,获取准确情报。
日军在部署外部谍者,建立外部谍报网的同时,更是挖空心思来获得内部谍者。一方面,利用机会或创造机会,如军队招兵、学校招生等,使外部谍者向中共及其抗日武装内部渗透;另一方面,密切观察物色中共及其抗日武装内部可能为其所用的人,对于这类人,日军称之为“内部候补者”。如何将“内部候补者”转变为内部谍者,日军也颇费周折,他们认为:“本工作较一般甚难,须慎重办理为妥,盖为党员者,皆有思想之信念,故对思想之转换较难,故当把握时,应考虑直接使其转换,或不使转换,隐匿我方之企图,以外部谍者做媒介,间接把握亦可。但在可能范围使其转换,直接掌握最好。”①山东军区:《日寇特务工作文件(宪兵实务教案)》(1944年),解放军档案馆藏:133-Y-WS.W-1944-11-5。怎样才能直接掌握呢?日军的方法是“逆用”,就是将共产党员或为共产党工作的人发展成日军间谍。对此,《日寇特务工作文件(宪兵实务教案)》专门有一节进行了讲述。“逆用”的方法多样,如威逼利诱、见缝插针、亲情要挟等等。成功“逆用”后,再通过“逆用者”去诱导更多的对方组织内部人员,获得更多的“逆用”。
日军使用间谍,除了利用他们直接获取情报外,还常常上演“伪装”的戏法。即,选择合适的人伪装成坚定的中共党员,伺机建立一个伪中共党组织,吸引真正的中共党员加入,在不知不觉中扩大它的间谍网。日军极其狡猾,其伪装工作深思熟虑。日军档案透露了这方面信息:
因为工作者不是党组织内的人,所以在展开党运动时,能否合乎真党运动的实情实为疑问,如不小心即要暴露其非合理性的,所以就不是组织内者亦须是旧党员,或对中共有相当的研究,对于党运动有丰富的知识而经考练者才行,否则无成功的希望。
然而,不论怎样,这个工作是工作中心,谍者(即为伪装)和指导者的宪兵中间的一个腹艺②腹艺可解释为心意沟通,即不用语言,只通过表情、动作等了解对方的意思。,即二者中间表演一个秘密把戏,对于此二者之外,其余的人便须认为是真共产运动,而企图扩大附近所在之真党员和联络要进入组织的分子。
但伪组织之扩大,不是工作的主要问题,而是接近真组织的一个手段而已,其目的在吸收真党员及进入真组织内部,所以伪组织不要过于扩大,如太扩大即有因指导之关系而暴露企图之虞,所以能以接近真组织之范围即可。③山东军区:《日寇特务工作文件(宪兵实务教案)》(1944年),解放军档案馆藏:133-Y-WS.W-1944-11-5。
通过这种伪装,日军掌握了不少中共及其抗日武装的情报。档案中提到了一个典型案例,青州日本宪兵分遣队,成功诱导了一名中共党员,成为内部间谍,1940年8月,以此人为中心在山东益都城内建立起一个伪中共党组织,四处活动,召集了不少抗日分子。一个多月后,伪组织获得了中共益都县委书记的信任,误以为这个组织是真正的中共党组织,结果整个益都党组织都被暴露,损失严重。
(三)日军间谍获取情报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日军对于情报的获取极为小心谨慎,他们认为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与间谍联络、通讯的方式方法,最需要注意的是严守秘密。1943年八路军第129师编译的《日寇特务工作之一斑(缴获敌人文件录编)》中,日军的文件写有这样一段话:“在对共谍报时,彼等对于保守秘密方面甚为慎重,同时对于积极防谍方面亦甚巧妙为之特色,故对共谍者之联络时,须选择适当之手段,以期不发生遗憾为要。谍报④档案原文如此,应为间谍、谍者之意。无论得到怎样有价值的情报,但是对通讯联络的方法若有缺陷时,常会失去时机,或陷于无效,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秘密机关对联络法的努力,实在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⑤第129师:《日寇特务工作之一斑(缴获敌人文件录编)》(1943年),解放军档案馆藏:81-Y-WS.W-1943-5-33。因此,日军在多份文件中都详细说明了联络的方式方法、隐蔽的技巧和情报整理的要领。
据1943年总政治部编制的《关于日兵特务的报告》记载,日本间谍的联络主要有见面、通信、电话、电报等几种方式。每种方式又有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其中,见面分直接见面和间接见面(即通过中间人联络),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根据任务和场合灵活运用。一般来说,有重要任务,需要重点指导和交代时,采用直接见面,尽量让懂中文的日本宪兵与间谍见面,以避免暴露,并且通过表情、动作进行沟通,宪兵可以观察间谍各方面的反应,一旦发现异常,能够及时处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用翻译,但一定是他们认为绝对可信的人。对于联络地点的选择也颇为谨慎,条件允许时,宪兵队会设立一个固定的接头地点,如果没有合适的固定地点,或者已被人发现,就会选择饭店、商店、车站、桥头等临时场所,但日军认为这些地方并非绝对安全,所以格外小心,每次见面都会安排不同地点,且见面前会事先将具体位置、时间、方法,甚至穿着打扮商定好。特别重要的联络一般是在野外,为了不暴露身份,还会进行必要的伪装,例如穿着农民的衣服,拿着锄头或背上农作物,打扮成农民的模样。
日军间谍接头的方法巧妙,会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用对话、唱歌、做规定动作等发出信号寻找机会。看到可能的接头对象时,会做出“解解某个扣子再扣上”“从左回头看一下,再走几步从右回头看一下,最后再从左右各看一下”①总政治部:《关于日兵特务的报告》(1943年),解放军档案馆藏:3-Y-WS.W-1943-2-5。等暗号找到接头人。传递情报时会假装擤鼻涕把纸揉一下扔掉,对方则会趁人不注意迅速捡走;或者假装需要找接头人修鞋,将情报藏在鞋里;或者装病让接头人扶一把借机传递情报,等等。
日军间谍通信联络的技巧也五花八门,如使用秘密墨水、设置暗号、做记号等。他们利用信封上邮票的既定贴法或者某种记号,暗示一封信内有无使用秘密墨水。一般情况下,这些秘密文字都写在正常文字的行间,有时候也会出现在邮票的背面,或双重信封的内边。他们还会利用“可信”的邮差口头传递情报,或将密文写在布块纸片上,缝在帽子、衣服、鞋、带子或钮扣里,甚至藏在馒头里进行传送。日军间谍对暗号有很严密的规定,为防暴露,具体暗号经常更换。暗号有文字和物品两种,如用日文字母或其它名词代替军事名词,如“a”“l”“u”“e”等代“敌”“军力”“武器”“进攻”等,“山”“川”等代“敌”“军力”等。还利用图画来隐藏信息,如画一个八路军战士和老百姓握手,后面有几间房子,房上有瓦,所有画中的事物,包括瓦的数量都代表特定信息。相对于文字暗号来说,物品暗号较少,但也有一些,如用结绳的方式、纸张的形状来表示一定信息等。
二、日军的间谍机构和谍报网
日军极其重视间谍机构和谍报网的建设,从缴获日军文件和我军编译资料来看,侵华期间,日军设立有庞大而系统的间谍组织,建立了庞杂而严密的谍报网。
(一)日军在华间谍机构
1942年,晋察冀军区依据百团大战缴获的日军文件及中央社会部②中央社会部全称“中共中央社会部”,成立于1939年2月,是领导和管理中共及其抗日武装的情报与保卫工作的专门机构。对日军特务工作的分析,编辑成《敌寇特务工作参考材料》,其中详尽介绍了1940年前后日军在华北的间谍机构华北陆军特务机关、华北驻屯军参谋部第二课、华北宪兵组织三大系统的有关情况,清晰揭示了日军在华间谍机构的组织形态及任务。
1.日军华北陆军特务机关
日军华北陆军特务机关直属华北驻屯军冈村宁次部队参谋长领导,其组织机构完备,分工细致,设有总务部、调查部、情报部、顾问部、特务部共5个部,各部又设有多个班,各班在职能上互为补充。详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日军华北陆军特务机关既是一个间谍组织,同时也是敌占区甚至日军侵华的重要统治机关。
日军华北陆军特务机关组织系统遍布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市,各省日本陆军特务机关辖有多个市、县级特务机关,由日军兵团参谋长官或兵团司令官领导。如,河北省日本陆军特务机关驻保定,直辖保定的22个县,机关长为铃木繁二少将,并在天津、唐山、北平、石门和邯郸等市设立有市级特务机关,在一些较大的县还设有县级特务机关。未设特务机关的县,派遣有联络员、顾问、辅佐官等,各工厂、团体等也都派有敌特人员,如向新民会②新民会是抗战期间日本在华北沦陷区建立的反动政治组织。派顾问,向工厂、旅馆、伪军、伪行政机关、群众团体派坐探(一般为中国籍人员)等。
2.华北驻屯军参谋部第二课
华北驻屯军参谋部第二课是日军华北间谍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国内,陆军参谋部下设两个部,一部为作战部,二部为情报部。二部主要负责对外派遣间谍和谍报谋略工作。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为获取更多精准的情报,在驻中国军队的参谋部中,设立了第二课,即情报科,如关东军参谋部第二课、华北驻屯军参谋部第二课等。
华北驻屯军参谋部第二课的任务比较单一,主要搜集中共方面的军事情报,其间谍活动范围多集中于作战地区,侦谍重点是八路军及其他抗日武装的军事布置、兵力配备、移动方向、军事意图等。此外,第二课还负责领导与指挥华北伪军的情报工作。
3.华北宪兵组织
除设立专门的谍报机构外,日本还加强了在华宪兵组织的谍报搜集职能。据缴获的日方文件及日军俘虏供述材料来看,华北宪兵组织的主要任务为:维持军容风纪,预防并排除在日军和伪军内出现抗日思想;侦察并监视伪政权及其各团体中的抗日者,检举、逮捕并审讯占领区中共地下组织及地下工作者,以获取重要情报;指导并协助中国伪警察机关发动民众收集各方情报;组织与领导特别工作队和密探,将他们派遣到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侦察军情民情、散布谣言,伺机进行破坏和恐怖暗害活动,等等。
此外,日军在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伪宪兵,他们的主要任务有:侦察驻地附近中共的活动情况,在中共抗日武装驻扎过的地区做群众宣抚工作,肃清潜伏的共产党,调查户口,协助清乡等。
(二)日军谍报网的组织形式及特点
日军谍报网的组织形式和配置方法极为严整、巧妙,他们会根据侦谍目标或种类的不同,建立不同形式的谍报网,主要包括树枝状、耙子状和锁链状三种。在占领区内,他们一般会布置树枝状谍报网,在进攻作战或在占领区外则会根据情况,建立耙子状或锁链状的谍报网。①第129师:《日寇特务工作之一斑(缴获敌人文件录编)》(1943年),解放军档案馆藏:81-Y-WS.W-1943-5-33。
树枝状谍报网如图1所示,也叫“坐探法”,以谍报机关为中心发散出去,各树枝的节不超过四个,从一个间谍分出的枝也不超过三四个,而且绝对禁止间谍之间发生横向联络。图中◎表示必须使用机智可靠的间谍,○表示可以使用层次较低些的间谍,但要依据谍报目标的种类来定。
耙子状谍报网如图2所示,也叫“熊掌状”,一般在派间谍深入抗日根据地或中共地下组织时使用,对于特别可信的间谍,日军会赋予其独立而长期的潜伏任务。
锁链状谍报网如图3所示,也叫“连锁状”,一般在联络不便、安全性不高、又远离侦谍目标时使用,也常布设于铁路、公路沿线,以观察抗日部队的移动、运输、通信等情况。
图1 树枝状谍报网
图2 耙子状谍报网
图3 锁链状谍报网
三、中共抗日武装的反敌特工作
在解放军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不少关于中共及其抗日武装反敌特和反间谍活动的各种命令、指示、总结及案例,这些档案生动地揭示了中共及其抗日武装开展反敌特的工作情况及其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缜密的反敌特侦察网
抗战时期,中共及其抗日武装非常重视反敌特侦察网的建设。侦察网是其反敌特工作最基本的战斗组织,由各级侦察网员构成。早在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就下发了《军队中侦查网的组织工作纲要草案》,该文件指出:“侦查网主要是为着防止和消减一切混入部队的一切敌探奸细的活动与破坏行为,并彻底了解这些分子与组织,供给锄奸保卫机关对这些份子与组织的破获,以求得我党的纯洁与部队之巩固。”②总政治部:《军队中侦查网的组织工作纲要草案》(1938年),解放军档案馆藏:3-Y-WS.W-1938-1-19。同时,草案还详细规定了侦察网员的条件与要求、侦察网的组织形式、主要任务,提出了发现日本间谍的具体技巧和方法,强调侦察网要富有强固的严密性、灵活的能动性,善于运用党的策略。
侦察网的组织形式主要分正规部队、游击队和非战斗机关三类。不同性质的单位,侦察网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有所区别。一般来说,除战斗部队采取统一的组织形式之外,其它各单位,因情形不同,实行灵活设置。
正规部队的侦察网。正规军的侦察网建到班一级。组织形式为:连队设队,选拔在公开职务上能照顾全连的人为队长,一般由连政治指导员或副支书担任;排设组,选拔能照顾全排的人为组长,一般由副排长或班长担任;班设网员,是侦察网的基本细胞。
游击队的侦察网。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游击队中物色与发展网员时,既不过分拘泥于网员条件,也不随便发展,在侦察网的建设上,特别强调隐蔽与集中的原则,一般组织形式为:连队设组,选拔政治绝对坚定,工作能力较强,在公开职务上能照顾全连的人为队长,一般由政治指导员或副支书兼任;排设网员,除基本条件外,选拔威信最高的人担任,一般由排长、副排长兼任;此外,在中共党员较多,力量较强的班内,也会发展网员。
非战斗机关的侦察网。非战斗机关是指首脑机关、勤务部门、学校等。首脑机关,日军间谍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长期潜伏,伺机而动,因此侦察网组织,必须特别隐蔽、精干,按各部门的人数及工作的分散与集中程度具体设置。勤务部门,组织庞大而复杂,是间谍最常见的藏匿之处,因此间谍网组织很广泛。学校,有普通学校、临时学校、机密学校之分,一般来说,普通学校侦察网的组织形式与正规部队连队相同;临时学校(训练班),按游击队的组织形式建立,基本网员由比较固定的干部负责;重要的机密学校,如各种专门的训练班等,侦察网的组织形式基本与普通学校相同,但对网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二)开展有力的反敌特侦察工作
反敌特侦谍工作十分机密且风险很高,它的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侦察网员的素质。因而,对网员的要求较为苛刻严格,在挑选和物色时,设定了一些基本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中共党员。其次,对文化水平也有一定要求,作战部队的网员要能认识与运用一些常用字,能写简单的报告;机关学校的网员要能阅读普通文件,能写通顺的报告。再次,要有相当的政治经验和社会常识。此外,档案中还记载了对网员的最高要求:
①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具体表现在每一件工作、每一次斗争中。在任何困难环境下,不苟且、不动摇、不怕困难、不畏牺牲、坚决执行任务与党的决议。
②严守党的秘密,服从党的纪律,在任何环境下,决不暴露自己、暴露党的秘密,决不破坏党的纪律,损害党的立场。
③高度警惕,时时留心、处处注意,对可疑的人、可疑的事,每一蛛丝马迹,毫不放松。
④对可疑的事和人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真实、具体、全面、迅速的反映情况,尽可能作简短分析。
⑤能埋头苦干,要具备客观慎重、彻底细心的作风,无论如何不能粗枝大叶、自以为是。
⑥善于接近和团结周围群众,获得群众帮助,进而接近敌人,侦察敌人。
⑦能机智的进行侦察,沉着的处理事变。①总政治部:《军队中侦查网的组织工作纲要草案》(1938年),原文节略,解放军档案馆藏:3-Y-WS.W-1938-1-19。
侦察网员担负的工作任务重要而又隐蔽,主要有:
①调查,在上级指示范围内,采用公开、秘密、正面、侧面等各种方式进行调查,发现可疑情况,立即上报。
②侦察,对上级指定的对象进行侦察,从侦察中获取真凭实据,供上级处理;
③监视,对上级指定的对象进行监视,发现线索,证实其活动,防止其逃跑,阻止其阴谋活动或暗害行为;
④保卫,防止敌人暗害(如放毒、刺杀)、叛变(如拖枪投敌)、逃跑、捣乱、偷窃机要文件等行为,遇突发事件,镇静处理,防止与消减部队中的惊慌失措、人心不安、秩序混乱的现象;
⑤分化争取,得到上级指示后,对间谍进行教育争取。②总政治部:《军队中侦查网的组织工作纲要草案》(1938年),原文节略,解放军档案馆藏:3-Y-WS.W-1938-1-19。
侦察网员有着很高的警惕性,一般根据衣着打扮,言语动作即能发现可疑目标。《日寇特务工作文件(宪兵实务教案)》在阐述日军向我军根据地派遣间谍要领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点。
使谍者潜入赤区实非易事,故须慎重准备能以进入敌之背后才行,赤区共产军(党)对发现日
军之密探有以下之行为,我方必须注意并研究我之方法。
1.根据身体被服之发现
(1)所说之职业和手足脸等不相符者
(2)穿着与身份不合适的服装者
(3)服装上带着特异物和有小手巾手纸者
(4)皮肤颜色不调和者
2.依其动作的发现
(1)言语不相符者
(2)携带金钱数目及其消费过多不合乎身手者
(3)眼珠乱看,动作不稳者
(4)无一定职务出入频繁者①山东军区:《日寇特务工作文件(宪兵实务教案)》(1944年),解放军档案馆藏:133-Y-WS.W-1944-11-5。
八路军总政治部《关于日兵特务的报告》②总政治部:《关于日兵特务的报告》(1943年),解放军档案馆藏:3-Y-WS.W-1934-2-5。详细总结了日本籍日军间谍的发现与防范措施,原文如下:
(一)在最前线对于新来俘虏严格的进行询问以及身体检查,暂时不给以铅笔纸张等。不使他们在最前线较久,尽速送往后方,隔离在一定的地方(不应在首长住处附近)。因为在最前线最易同日军连络。对于可疑者或将来很少发展前途的,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要很快送回日本军队去。
(二)在各根据地内应立即进行全体日本人(不论旧干部新俘虏)的历史和思想的严密审查。特别着重审查因逃跑、掉队、自动投诚而来我军者。
(三)对于被怀疑者应加以特别监视。
(四)对日人的行动加以限制。对外出的限制(在延安,星期日以外不许外出,外出时间也只限四时了③档案原文如此。,地点亦须限定),规定请假制度,禁止单人外出(在延安以三人为一组成立‘战友会’,外出时须三人共同行动),不经许可不得自由变卖物品,等等(在这种场合应以理由说服他)。必要时进行每人所有物品及身体大检查。
(五)如上所述,进行审查、监视、限制,同时,必须加强对日本人的教育。
(六)使一般日本人理解特务的毒害性,并加强其对特务的警惕性、斗争性。
(七)提高中国干部(特别是敌工干部)的警惕性。
(八)在询问特务时,应当把日军对特务的政策(死刑)和八路军的政策(宽大)作对比的说明,并且说明日军内部的惨④档案原文如此。暴。
(九)虽然我们对于日兵特务分子的基本方针是教育他们和争取他们。但因现在我前方日本人干部的能力还相当低,对于特务分子的处理上也不要超过他们的能力所及。对于这一工作,需要有政治上坚强的中国干部来积极的领导和援助。对于特别顽固的特务分子,应隔离或采取另外的处置。⑤总政治部:《关于日兵特务的报告》(1943年),解放军档案馆藏:3-Y-WS.W-1934-2-5。
由上述可见,中共及其抗日武装反间谍工作极为周密、细致,不仅从日本士兵的出身、教育水平、成长环境、日常表现、思想意识等方面仔细分析与辨别,还会根据实际情况,高度警惕并严密监控可疑人员。对于确定是间谍的日本士兵,尽量改造与争取,采取宽大的处理政策。
抗战期间,中共及其抗日武装反敌特侦察工作成绩斐然。1943年,冀鲁豫军区成功破获一起日本籍日军间谍案件。①冀鲁豫军区:《破获日寇间谍大木西山案之研究》(1943年),解放军档案馆藏:82-Y-WS.W-1943-7-5。这是我军反间谍工作颇有成效的案例之一。涉案人员为大木、西山、胜田和铃川。此4人于1943年6月从国民党部队跑到冀鲁豫军区某团,但其动机以及种种表现都存在疑点,引起了该团侦察网员的高度警惕。于是,将这4人情况报给军区保卫部。保卫部调查后发现,4人的身份和自述经历十分可疑,于是进一步上报军区敌工部。敌工部迅速而秘密地对大木等4人的日常行为、接触人员以及过往经历展开深入调查,同时,安排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的福井等人暗中监视这4人,档案中描述道:
自从六月中送到军区以后,即在外表上发现一次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表现如下:
1.六月十五日,驻在濮县*村时,私自以打球或玩耍为借口数次跑到司令部机要科散步。
2.经常问反战同盟②反战同盟全称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是1940年在重庆由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等人率先成立的组织,但由于国民党方面不支持,未有长足发展。1940年7月7日,日本被俘士兵森健、高山进等人在八路军的支持帮助下,创建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后经发展壮大相继在各个抗日根据地设立了支部,日人反战同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1944年2月,该组织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改为“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参见“日人反战同盟扩大执委会胜利闭幕”,《解放日报》1944年2月20日,第1版。要钱花,对我敌工部负责人发牢骚,宣传张部③这4人自称在国民党部队待过一段时间。经常有钱花,并给日本人讨老婆(实际是瓦解日本反战同盟的宣传——译注)。
3.老百姓去看他们的时候,威胁吓唬老百姓。
4.夜晚四个人在野地里半夜不回来,唱歌谈话,特别是在军区统率部在柏树林开会时,四个人
在非开会的旁边唱来唱去,站立不定企图偷听我开会内容。④冀鲁豫军区:《破获日寇间谍大木西山案之研究》(1943年),解放军档案馆藏:82-Y-WS.W-1943-7-5。
另外,侦察人员还发现,4人中大木与西山似乎在故意表现“不和”,两人经常在公开场合表示对对方的不满,但实际上大木与西山私下联系非常密切,同时,西山还借故与反战同盟成员松井走得很近,其实他们是在给西山长期潜伏做铺垫。另外,大木是宪兵队军曹,应该对服役部队非常了解,但他提供的日军信息却寥寥数语,并且很多信息与我方已掌握的实际情况不符。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取证,更加确定了他们是日军派来的、有政治目的的间谍,并初步判断4人中大木是行动的组织者,西山准备长期潜伏,铃川与胜田则是照应行动的跟班角色。组织决定将这4人羁押软禁。侦察人员通过审训,掌握了大木和西山的真实情况。大木是北京宪兵队特高(档案如此,疑少课字)主任。1942年2月由北京宪兵队本部派出打入八路军。西山原名川上富,是职业间谍,其从事间谍工作期间表现突出,曾在加拿大救出日军重要间谍吉田,侦察举报两名德国间谍,并多次成功获取重要情报。1943年1月23日,日本间谍朝野夫少佐和植木找到西山,安排他到中国执行任务,重点调查中共抗日武装内部情况,包括武器弹药、部队官兵情况及军民关系、部队活动区域,伺机破坏反战同盟、暗杀军队重要领导人等。1943年2月1日西山来到山东菏泽,5月21日在“トーカ食堂”(堡垒食堂)与大木第一次见面,共同研究打入中共抗日武装的计划,此后便按计划实施直至被捕获。
大木间谍案的成功破获,得益于冀鲁豫军区侦察网员和敌工部人员机警敏锐的观察与细致透彻的调查,它证明,抗战时期中共及其抗日武装的反间谍工作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