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日子,好活法

2015-09-12策划人赵鸿文

时事报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消费

□策划人:赵鸿文 颜 牛

好日子,好活法

□策划人:赵鸿文颜 牛

编者按:“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各部门依照规划安排,推出了各项深化改革、促进规划落实的举措,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就业形势持续向好,每年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并通过鼓励大众创业,使得更多年轻人获得了更符合自身兴趣和特点的多样化就业选择。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配结构更趋合理,群众增收的实际感受更加强烈。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合理,养老保障、医疗保险等覆盖面更广、水平更高,免除了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富裕起来的人们普遍不满足于基本生活消费,而是开始享受生活,进行了更多的服务消费,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回顾“十二五”,我们发现,人们不但过上了“好日子”,更有了“好活法”。本期,我们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与读者一起回顾“十二五”的“好日子,好活法”。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丁大建

相较于“十一五”时期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大幅度波动,“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了稳定,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都在1000万以上,且逐年增加,反映出劳动力市场就业扩大的势头。这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左右,并没有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恶化。用以反映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状况的“劳动力市场匹配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需求与供给的比值(招聘数/求职数)在“十二五”期间一直保持在1以上,且逐年增大。这一数据由我国各地约100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统计汇总的市场招聘和求职人数总和计算而获得,有很强代表性,说明了我国劳动力市场求职环境持续宽松,就业压力下降。

为什么我国经济在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情况下,就业还能保持向好的形势?首要因素在于我国经济仍保持着中高速增长,而且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据测算,目前经济增长6%左右即能带动约1000万新增就业人口。其次是国家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帮助农民工务工和鼓励大众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举措,在新增就业岗位的同时,有效衔接了劳动力市场供需两端。最后是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一般来看,经济发展主要决定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招聘数量),人口状况则是影响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基本因素,经济性裁员也会增加市场供给,工资价格则是调节劳动力市场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因素。目前来看,除了我国出台的促进就业的举措之外,“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造成劳动力市场供给变化,进而深刻影响了就业形势。依据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当年1115岁年龄组人数为7848万人,他们在“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约有1570万人陆续进入劳动年龄。而以同口径计算,这一人口数量在“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约为2198万人。可以发现,“十二五”比“十一五”平均每年少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超过600万人,降幅达30%。“十二五”期间如此大规模的新增劳动力供给下降,必然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多种因素合力带来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的平稳运行和宽松态势。当然,这种大体平衡的态势想要继续长期保持,还有赖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这也是中央多次强调稳增长要以就业为底线的含义所在。

“十二五”时期,我们所面对的人口和就业形势已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已吸收了原来的巨量劳动人口;另一方面,新增劳动人口已逐年大大缩减,加之年轻劳动者的就业观念与上一代劳动者相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过去单纯以扩大就业数量为主的促进就业举措,需要与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相适应,与劳动者的就业取向相适应,转向促进高质量就业。过去,对高质量就业的普遍看法是,拥有一份好的工作,即有高报酬、高保障、高福利和良好工作条件等。但这种观点一方面只强调了劳动者的所得,忽视了就业是要有产出的,高质量的就业理应包含高效率、高产出。另一方面,对于年轻劳动者来说,他们就业不再满足于找一份能糊口的工作,而是更加关注就业体验,即工作内容能否契合、发挥自身个性、兴趣、特长等,工作氛围是否让自己感觉舒心,发展空间是否理想等多种因素。因此,我们所追求的高质量就业,必然是劳动力供需双方都获得较高满意度、社会获得高回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中央鼓励大众创业、扶持中小微企业的一系列政策也陆续落地。据调查统计,2015年新毕业大学生创业比例同比增长近1倍,达6%,返乡农民工创业人数同比增长3.1%,留学归国人员中有15%左右选择自主创业。更多年轻劳动者选择自主创业或进入创业期中小微企业就业,年轻劳动者获得了满意的工作机会,也激发经济和社会活力,实现了个人就业取向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云南寻甸下岗女工龚艳琼经过艰苦创业,打造出集观光农业、生态养生于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基地,并为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图为龚艳琼(右)与工人在自己创建的观光园察看瓜果生长。

人们常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其表达了就业对民众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意义;而就业也是“经济发展之源”,其表达了就业与经济的密切关联,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十二五”这一重要发展转折期,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就业扮演了重要且积极的角色,为发展托了底,为改革撑了腰。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常兴华 万海远

“十二五”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较快增长,收入分配出现了可喜变化,完成“十二五”规划年均增长7%的目标应不成问题。社会收入分配格局总体上向合理方向转变,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所缓解。尽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依然任重道远,但人民群众总体上对收入呈逐步增长态势的基本判断没有异议,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也明显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以来,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一是针对部分人群收入不合理偏高,审议通过《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进一步规范中央管理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管有效。二是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惩治和预防腐败、简政放权、依法治国等举措,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对一些隐性收入进行了清理规范。三是通过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和最低工资增长机制等,并通过精准扶贫等举措,确保低收入人群生活不入窘境,可支配收入逐步增长。四是进一步理顺工资制度,引导工资收入向基层、一线劳动者倾斜,普通劳动者收入得以不断提高。

经过重点扶贫开发,福建省寿宁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县城新区高楼林立,山青水秀,旧貌换新颜(下图,2015年9月9日摄);而上世纪8800年代的寿宁县城区破败不堪(左上图,资料照片);寿宁县曾经最贫困最偏远的下党乡的新面貌(右上图,2015年9月99日摄)。

2015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依然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数据显示:这半年时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同比名义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同比名义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9700元,同比名义增长10.5%。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扣除物价因素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率超过了7.5%,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超10%,均有较快增长。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有所“收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每年缩小约0.1个百分点,地区和行业平均工资差距也呈逐步缩小趋势,全国总体收入差距有所缩小。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比2010年的0.481减少了0.012个点。

在肯定“十二五”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0.469的基尼系数仍是一个较高且接近0.5这一“危险”状态的数值。伴随着居民总体收入差距“收窄”的同时,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工资收入绝对差距、带有垄断性质行业的平均工资与全行业平均工资差距乃至居民财产收入差距等仍在扩大,等等。收入分配领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留待“十三五”期间,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来解决。一方面努力保证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进一步整顿和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使得收入分配趋向合理化、规范化,形成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为此,应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政府对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提升。二是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工资支付监控体系,下大力气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群体工资拖欠问题。三是建立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进一步规范公务员各类津贴补贴和福利。四是创新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体制机制。五是规范企业分配秩序,无论普通劳动者还是企业领导人的工资收入均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六是加快建立有利于调节收入的税收制度,完善税收的再分配调节机能。

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调整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坚持全面深化相关领域改革。我们相信有了“十二五”时期打下的良好基础,“十三五”乃至以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在健康合理的上升通道中。

(作者分别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副研究员)

社保:框架基本成型

□鲁 全

“十二五”期间,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遵循“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在调整中不断完善,初步构建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也初步发挥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调节收入分配、提升社会公平性的功能,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从而成为切实改善民生的重要制度安排。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的基本成型体现在提高制度规范性、弥补制度覆盖面缺失和加强制度协调性三个方面。首先,在制度规范性方面:2011年颁布实施的《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社会保险领域的最高层级法律,公民的社会保险权得以明确,社会保险制度运行从此进入法治时代;2012年,《军人保险法》颁布实施,军人保险制度正式确立;201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成为我国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最高层级行政法规;在养老保障领域,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即将进入快车道;2014年12月18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国家层面的第一个专门规范慈善事业的文件,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次,在弥补制度缺失方面:2011年国家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2012年启动大病医疗保险,进一步降低人民群众的疾病医疗负担;2013年民政部等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儿童福利政策,弥补了儿童福利制度长期滞后的缺陷。社会保障的安全网越织越密,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对象越来越多。最后,在加强制度协调性方面:2014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将新农保制度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同月,相关部门印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机制;2014年11月,相关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异地就医费用报销难的问题。这些制度安排都保障了劳动者在职业流动和区域流动过程中的社会保险权利与待遇,劳动力流动从而变得更加顺畅。

社会保障体系关乎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也是合理分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伴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效率的提高,社会保障总体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差距逐步缩小。

在社会救助领域,城乡居民社会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在城市低保方面,2010年底,全国共有2310.5万城市低保对象,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51.2元,月人均补助水平189元。2014年底,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877万人,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411元,比2010年提高63%,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到286元,比2010年提高51%。在农村低保方面,2010年底,全国有5214万人得到了农村低保,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117元,月人均补助水平74元。2014年底,全国有农村低保对象5207.2万人,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231.4元,比2010年提高97.8%,月人均补助水平129元,比2010年提高74%。从城乡待遇水平的差异来看,2010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的比例是2.15倍,该比例到2014年下降到了1.78倍。在农村五保方面,集中供养的年平均标准从2010年的每人2951.5元提高到2014年的5371元,分散供养的年平均标准从2010年的每人2102.1元提高到2014年的4006元,提高幅度分别达到82%和90%。

经过“十二五”期间多年试点,今年7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更好守护困难群众生命健康。图为一位患者在江西省新余市医保审核窗口前咨询报销流程。

在养老保险领域,城乡老年人养老金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每年以10%的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补助部分也从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70元。具体而言,2010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月平均水平为1395元,2014年提高到2262元,涨幅达到6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从2010年的平均每月58元提高到2014年的91元,涨幅达56.9%。在养老服务领域,2010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04个,床位314.9万张,平均每56人一张床位,2014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平均每37人一张床位。除此之外,各种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与项目也日益蓬勃发展起来,老年人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得相关服务。

广西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开展养老保险资格认证,离退休人员可足不出户实现网上认证领取养老金。图为工作人员在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学东路社区,准备为老人采集脸模。

总而言之,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此前的残缺不全、城乡分割、水平低逐步走向框架完整、城乡统筹、水平适度。当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体系结构不合理,区域间、群体间待遇水平差距较大,监管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尚难以全面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未来仍需要加快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从而实现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

消费:升级逐步加快

□赵 萍

“十二五”时期,尽管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但消费市场依然保持着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消费动力转换基本完成,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消费亮点较为明显。

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基本确立

“十二五”以来,在整个国内需求中,消费在三大需求中增长最为平稳,发展势头明显好于投资和出口。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必然传导到消费,经济减速换挡必然导致消费名义增速进一步下降,但是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一直遥遥领先,远高于投资和出口,成为稳增长的最重要支撑力量。2015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消费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超过60%,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消费拉动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显现。预计全年消费贡献率延续“十二五”一直高于投资贡献率的态势,在近10年中首次超过50%,消费作为国民经济中第一拉动力的地位基本坐稳。这表明“十二五”规划《纲要》设定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的发展目标将实现,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基本确立。

农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增长快于城镇。“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实现了两个同步。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连年高于城镇。持久收入是影响消费增长的最根本因素。持久收入增长放缓直接影响了消费预期。收入的较快增长是农村消费水平增长的最强劲动力。

消费水平进入相对富裕阶段

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比重明显上升。具体表现在:一是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提升,2011—2014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从36.3%下降到35 %以下,平均每年下降近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从40.4%下降到37.7%。中国城乡消费均进入相对富裕的发展阶段。二是衣着类消费占比逐步下降。除了食品消费以外,衣着类消费的占比4年间也下降了1个百分点,下降速度高于上一阶段。三是消费者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居住、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服务消费的增速远远快于食品类和衣着类,占总消费的比重大幅上涨,交通和通信增长更为明显。表明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正从商品消费逐步向服务消费转变,服务消费在总消费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服务消费增长对总消费的贡献率和占比都呈现较快增长。

互联网和文化旅游消费异军突起

“互联网+”相关消费持续发酵。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网上零售规模保持持续高速增长。2014年网上零售额增长速度高达49.7%。2015年1—8月,全国网上零售额22401亿元,同比增长36.5%。随着互联网对居民生活的渗透程度不断加深,智能化设备使消费者的生活可观察、可测量、可共享。消费者对智能化生活,特别是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视等的消费愿望强烈。目前,很多城市消费者已经在使用追踪身体状况的智能设备,并同步数据到其他设备。在可穿戴设备方面,调查显示,约13%的消费者声称拥有可穿戴数码产品,高达29%的高收入受访者拥有一件可穿戴设备。且有超过81%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愿意支付更多来购买让生活更为便捷的产品和服务。在智能电视方面,有36%的中国成年消费者声称家中有网络电视,有81.6%的被调查者支持物联网家电的发展,并表示在未来会购买相关的物联网家电产品。

服务消费增速超过商品消费。2015年上半年,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代表的商品消费增速进一步下降。但是,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保持较高增速。特别是在与“互联网+”相关利好政策的带动下,服务消费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以电影为例,在在线售票平台及电商强力促销的影响下,更多的观众被吸引走进影院,使我国电影消费快速增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去年全球最大票仓北美票房达到103亿美元,是中国票房的2.15倍。而2015年第一季度,北美本土票房是24.47亿美元,仅为中国的1.6倍。2014年北美人均观影3.6次,中国人均0.6次。在今年第一季度,北美观影人次2.95亿,中国是2.66亿,已经很接近。作为全年消费风向标的春节黄金周,旅游、文化等新产业较快发展,旅游消费持续增长。境外消费规模持续走高,到2014年我国境外消费规模高达1520亿美元,约合1万亿元人民币。消费增长拖累因素逐渐减少

住房相关消费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十二五”以来,虽然房地产价格从快速上涨转向明显回落,再到逐步趋向稳中有升,但交易量在多数年份则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带动了家具、建筑装饰材料消费的快速增长。在这5年中,全国家具零售额、建筑及装饰材料零售额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有的年份增速甚至超过20%,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载体和稳增长的重要亮点。

“十二五”以来,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出国出境旅游等服务消费逐渐成为热门选择。图为两位老人在一家旅行社展台前咨询出境游事宜。

餐饮消费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虽然受到严控“三公消费”等政策因素影响,高端消费一度陷入低迷,并严重拖累了餐饮行业的消费增速,但是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以O2O为代表的新型营销模式带动高端餐饮完成了“找方向”的阶段,开始认识并适应市场的变化。高端餐饮消费拖累餐饮行业增长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大众餐饮行业更加红火,线下的商场餐饮,依托购物中心转型为大众餐饮;知名的高端餐饮业继续力推团购、会员卡、天猫商城、京东商城等传统电子商务渠道;特别是以新技术、智能化为卖点的网上外卖餐饮品牌出现,带动上半年餐饮行业消费增速一直保持在11% 12%,摆脱低迷状态,开始进入上行通道。

汽车、家电的消费结构逐步调整。“十二五”以来,汽车消费政策变化巨大。一方面,“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刺激政策逐步淡出;另一方面,汽车限行、限购、提高摇号门槛、提高燃油税、提高停车费等一系列限制政策不断加码,导致汽车消费的增长呈现逐年下降的走势,与此同时,一些车型的销售则逆势上扬,适应假日休闲旅游需求的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和多功能乘用车(MPV)全国销量继续逆势增长。在政府千方百计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增长势头也非常强劲。在家电消费方面,随着“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家电节能补贴”等刺激政策退出,家电消费回归到正常轨道,各月份增速波动较大,总体增速逐步走低。但是可穿戴设备、互联网电视增长速度迅猛。

纵观“十二五”,我国消费政策不再急功近利地关注短期增长目标,直接刺激消费的政策逐渐淡出。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并出台“八项规定”等严控“三公消费”,抑制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便利程度,消费政策进入构建长效机制的发展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消费安全问题仍然突出,盲目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仍然较为盛行,新的消费热点还难以替代传统的汽车、家电的强大影响力。“十三五”时期,我们还应继续夯实我国消费增长的基础,加快消费增长的动力快速转换,释放市场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主任)

本栏责编:赵鸿文 颜牛

E-mail: zhao_hongwen@126.com

猜你喜欢

消费
绿色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消费降级了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