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药三角泡的生药学研究△
2015-09-12薛亚馨韦松基温海成
韦 威 薛亚馨 韦松基 温海成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三角泡又名包袱草、鬼灯笼、三角藤、小果倒地铃,据[1]记载“三角泡”,药用全草。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黄疸;淋证;湿疹;疔疮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壮医[2]调谷道、水道,清湿热毒。用于能蚌(黄疸),肉扭(淋证),能晗能累(湿疹),呗叮(疔疮),额哈(毒蛇咬伤),林得叮相(跌打损伤)。
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材料
三角泡药材于2010年12月采自南宁市郊高峰林场,经广西中医药大学韦松基教授鉴定为为无患子科植物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L.的全草。
1.2 实验仪器
HM355S型石蜡切片机(徕卡仪器有限公司、德国),尼康 D-700照相机(尼康公司、日本)。
1.3 实验试剂
FAA固定液、TO型生物透明剂、无水乙醇、冰醋酸、福尔马林、二甲苯、中性树脂、切片石蜡、番红、亮绿、水合氯醛溶液、稀甘油溶液、蒸馏水等。
2 实验方法
石蜡切片法:取材→固定→水冲洗→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粘片→脱蜡→染色→封藏→贴标签。
3 实验结果
3.1 药材性状
藤茎长1~5m,直径2~4mm,茎表面黄绿色,有深纵沟槽,多少被毛,质脆,易折断。叶暗绿色,多破碎,脱落,或仅存叶柄,完整者小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未成熟的蒴果三角形,附于花序柄顶端,近花序柄顶端有卷须2条。蒴果具3翅,膜质,皱缩。气微,味稍苦。
3.2 显微特征
3.2.1 茎横切面:类三角形。木栓层较薄,由2~3列细胞组成。韧皮部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为三角形环状,在三个角及三边中间常突起,形成微6棱形;导管类圆形,直径大。中央为宽广的髓部,约占茎的3/4。见图1。
图1 三角泡茎横切面图
3.2.2 叶横切面 :①叶上表皮1列细胞,长圆形、类圆形;下表皮细胞较小,类圆形,大小不一。②栅栏组织1~2列,不通过中脉,细胞短圆柱形,内列的细胞比外列的细胞短。③中脉上、下表皮内侧为多列厚角组织细胞,在上面形成以明显突起。④中脉维管束外韧型;中脉维管束上方具1小型维管束。⑤薄壁细胞中常见草酸钙簇晶。见图2。
图2 三角泡叶横切面图
3.2.3 粉末特征:粉末黄绿色。非腺毛多见,为1~3个细胞,表面具疣状突起,长可达600μm。腺毛头部6~8细胞,腺柄短,1~2细胞。纤维成束,胞腔线形,直径20~40μm。导管主为螺纹、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0~55μm,可见梯纹导管。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25~80μm;草酸钙方晶散在,双锥形或类方形。见图3。
图3 三角泡粉末图
3.3 理化鉴别
取三角泡粗粉10g加100ml95﹪乙醇,加热回流1h,滤过。①取滤液1ml,置试管中,加3~4滴浓盐酸及少量镁粉,在沸水浴中加热3min,呈红色。②另取滤液5μL,点于滤纸上,喷以5﹪三氯化铝醇液,凉干,在紫外灯(360nm)下观察,显黄色荧光。(检查黄酮)
4 讨论
三角泡显微鉴别要点:茎横切面木质部为三角形环状,在三个角及三边中间常突起,形成微6棱形;中央的髓部宽广。叶横切面具栅栏组织;中脉上、下表皮内侧为多列厚角组织细胞;外韧型中脉维管束上方具1小型维管束。粉末中非腺毛多见,表面具疣状突起;纤维成束,草酸钙簇晶较多。以上特征可作为三角泡的鉴别依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局.广西本草选编.上册[M].南宁.广西人民岀版社,1974:730.
[2]钟鸣.韦松基.广西常用壮药临床手册[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岀版社,201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