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课改中培养高中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2015-09-11宋珍珍
宋珍珍
摘 要:面对新课程改革,学生对其难以适应,随之学习的压力也逐渐增大。为了让学生能更轻松地学习地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因此倡导兴趣教学。基于地理必修二(苏教版)来分析进行如何培养高中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课程;兴趣
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兴趣是一切行动的力量来源和精神支柱。一旦引起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加强。而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只有采用符合这个背景下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学生所学的东西才能赶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培养出引领社会前进的人才。
一、结合本时代特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部门特意提出一项政策——新课程改革。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教学模式的新颖性,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随着这样具有时代特色的改革,高中的地理课程也应该把课本的基础知识与时代发展的实际过程相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为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自己本身的丰富地理知识,抓住学生学习的主流方向,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地理包含着许多模块,涉及不同的方向、不一样的内容。因此每一学期初让学生把握他们本学期要学习方向以及其中的大致内容,才能在往后的课堂中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知识,防止跟不上教学的步伐而导致兴趣下降。必修二主要讲述人口与环境,那么教师可以通过本地人口情况、空间结构、区域产业活动来授课。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如:本城市的城市中心是在哪里?为什么那里人口相对比较密集可是居住的人相对较少?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认为这些地理知识其实就蕴含在生活的周围而不仅是课本上。如此一来,就不知不觉地让学生产生了对地理的兴趣。
二、运用案例进行课堂实践
在地理课本上所选的案例数量较多而且较为经典,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教师能好好利用这些案例,相信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本课程的关注度。
例如,对改革前后的深圳进行对比,展示两组图片作为铺垫,让学生进行思考、小组讨论,使他们对深圳如何城市化和城市化的特点有相当的认识,尽快地进入案例的情景中。随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案例讲解其中的地理知识,并运用其中的知识解决周边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其中的地理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三、创造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融入其中
试想,如果在一个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怀着对教师有所畏惧的情绪来上课,如何会有学习的兴趣?当一个人受到束缚和限制,兴趣自然而然地就会减少,甚至没有。新课改其中一个要求是改变传统的“教师如家长”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关系。这样平等的课堂才有助于学生有效快速地接受课本知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交流有助于增添课堂的活力,间接地增加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要尊重学生,适当地赞扬学生,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好感,进而间接地提升对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难免会与其他文科类的学科有交集,在某些问题上教师就需要转变成“学习者”的角色,听一听学生的建议。某些情况下,教师授权让学生当一名“小老师”,让他给其他同学消除疑惑。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快快乐乐地学习。
四、融入生活,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奥妙
想要更好地理解课本当中的知识,当然要和生活中的现象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地理才能事半功倍。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总会产生一种“课本上的知识离我们很遥远”的错觉,就会认为我们学习地理只是为了高考。然而,我们周围其实存在许多地理现象,把其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地理中的奥妙的确妙不可言。学生所学到的东西便不只是课本上的理论,并且还能扩宽学生的地理视角。其中的神秘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地理的秘诀来自于“兴趣”两字,而其中的兴趣源自于生活。唯有把生活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除了让学生学会其中的知识外,还要使他们领会如何运用其中的知识,才能相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使地理课堂彰显生机与活力。中国的教育事业还在不断地发展,改革路线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兴趣是第一导师”这一真理永远不会落后。
参考文献:
[1]赵全林.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活力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2]朱丹.新课改下的地理教育案例探究[J].考试周刊,2015(03).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