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新常态
2015-09-11陈福昌
陈福昌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出培养目标的调整和培养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由于传统观念、认识和实践的差异,目前在语文课堂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使之早日成为语文课堂的新常态。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语学课堂;新常态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自觉。”“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学会真本领,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实质性提高。新课程改革也着力于培养目标的调整和培养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唤醒,而不是牵引,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启发,而不是灌输。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未来的憧憬、对自我的信心,给学生攀登的梯子、望远的镜子,让学生发现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充满好奇与冲动。然而由于观念、认识和实践的差异,目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我们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使之早日成为语文课堂的新常态。
一、转变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错误认识
1.对自主的错误认识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对自主学习认识不准确,形成无效的自主学习行为。比如有的语文课堂中,老师把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当成一种时尚,安排“你喜欢哪一节就学习哪一节”等自主学习形式,殊不知这样往往让课堂失去明确的目标而变得散漫。
2.对合作的错误认识
对于合作学习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将其简单地混同于“小组讨论”,二是将合作学习的概念泛化,认为只要在教学中发生合作关系便是合作学习。两种倾向都将合作学习引入歧途,陷入误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曾经形象地说教师应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学会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活动。这些“层”包括:科学地将学生分组,设立合作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直接教给学生合作技能等等。
3.对探究的错误认识
探究学习指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所以探究问题的设定特别重要。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开展真正的探究并有所收获,就要为学生设计有利的情境和过程,并把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提出一些或浅显直露、或艰深难懂的探究问题,令学生了无兴趣或是无从着手。
二、整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与基础知识传授的关系
1.让能力发展与知识传授比翼双飞
在教学中,有时会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与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割裂开来,认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就是重过程轻结果,这才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自觉地弱化了基础知识的传授,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成为一种游离于知识掌握之外的空中花园,这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万万要不得的。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特征与意义来看,“自主学习”的核心应是学习者在内在动力的支持下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学习者积极参与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则是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而进行探索活动的学习过程。归根结底,这些学习方式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形成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这个层面上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与基础知识的传授高度整合,在建立全面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语文课堂的新常态,才能使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基础知识的传授比翼双飞。
2.优化模式,做好整合
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合作探究有实效,同时基础知识掌握牢,教师就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认真扎实地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精心优化教学模式,整合教学环节。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让学生自主学文,小组合作复述,再讨论分段及段意。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看似也动了起来,各项任务解决得也很好。但这显然与新课程理念不相符。教师在备课时要把繁杂的提问整合为有深度和有意义、有合作探究性的话题,有一定深度的话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意义的话题才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要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载体
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知识水平和知识特点直接决定了学习方式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融于基础知识教学之中的合作探究才会有强大的着力点。如果说课堂上学生处理信息、分析探究、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培养,但知识容量不足,或者是探究活动失去知识学习的有效支撑,学生就难以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当学生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体会到其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帮助时,才会更加自觉地运用新的学习方式,因此,只有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为载体,才能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走向成功。
三、让自主学习成为常态
1.明确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最大的忌讳就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因此,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什么时间该学什么、怎样去学、学到什么程度,这非常重要。教学中,我们每节课都有相关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不是老师硬性规定必须达到的,而是由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范围和结合自己的原有基础选择的,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奋斗的方向,也就减少了学习活动的盲目性。
2.加强时间管理
学生不能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和自我评价,就谈不上“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关键就是时间的合理分配与精心安排。那种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轻重缓急的“自主”,是放羊式的漫无边际,有可能造成捡芝麻丢西瓜的得不偿失。加强时间管理,需要有计划作先导、自律为后盾、充实为宗旨,达到劳逸结合、寓学于乐的理想目的。
3.利用问题引导
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中要想让学生思考,必先让其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越多,好奇心越强,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语文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要以问题为纲,提纲挈领,主线贯穿。如学习《谈礼貌》一课时,提出:“作者是如何把道理说得令人信服的?”这样的中心问题,方能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四、让合作学习成为常态
1.创设合作的情境
自主容易合作难!这恰恰反映出合作的价值。“自主”与“合作”就像两个半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创设合作情境首先要优化小组设置,可以考虑改变传统的“秧田式”排座位为“对脸坐”,同时要科学分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实施“捆绑式”评价。这样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差异互补,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在问题讨论时,小组各个成员都要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共同探讨,互相合作,每位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当小组“发言人”。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2.抓住合作的时机
准确把握时机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前提保证。一般说来,合作的时机有:(1)学生产生疑惑时,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时,既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又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和验证,渴望交流。这时再开展合作学习,效果自然不差。(2)教学开放式问题情境时,即同一现问题多种答案时。合作可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3)学习任务大,个人无法完成时。比如语文教学中的剧情表演、口语交际都需要多人分工合作才能高效完成。(4)意见产生分歧时,这时学生的不同认知正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3.给予有效的指导
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我们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地等待,也不能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这样的合作学习,教师可有可无,合作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好。教师在课堂合作上应发挥好引导作用:要引导学生明确目标,产生兴趣,引发情感;要让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还善于巧妙地点拨和适时地追问,让学生获得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又能以平等的合作者身份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深化。
4.进行恰当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教师要进行恰当的评价,而绝不仅仅只是学生意见的欣赏者和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者。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方式。评价形式上可以个别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等。内容上侧重于参与情况、合作效果、创新精神、检测成绩等方面。在评价中我们可以融入竞赛机制,开展课文预习比赛、“互问互答”挑战赛等形式的合作学习,营造小组间良性竞争,让合作学习延续到课外。
五、让探究学习成为常态
1.质疑问难,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源于兴趣,始于质疑,只有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在《海伦·凯勒》一课中,多处句子中用到了引号,而且用法不同,这时让学生对比探究这些引号的不同用法,学生必然兴趣高涨。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学时提出“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的质疑,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学生虽知道不是但不明具体原因,教师再适当介绍旧社会及鲁迅斗争的一生,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鼓励独特见解,培养探究习惯
有的老师发现,在语文课堂中低年级的学生发言踊跃,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越来越“安静”了,这是个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保护学生参与探究、发言交流的热情。同时也要对学生有充分的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不走过场,不搞形式,让学生不轻易附和别人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中,对于克隆可以造福人类的重大意义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辩论发言。这样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在探究思考、辩论发言中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恕俭.教育诉状与理想教育.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05.
[2]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9.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