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概念教学,提高物理课堂实效
2015-09-11刘贞前
刘贞前
摘 要:通过“引入物理概念、建立物理概念、讨论物理概念、运用物理概念”四步曲开展物理概念有效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引入;建立;讨论;运用
物理概念是人们根据大量的观察、实验,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归纳、区别,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加以概括而成的,是构建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材料。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另外的物理概念相联系,物理概念之间的这种关联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方法,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的过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鉴于此,为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本人根据物理教学的一般程序和原则,针对我校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进行了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引入物理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引入工作做好了,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能让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建构,直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或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会很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有效教学。
例如,在学习“力的概念”时,虽然大家都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在具体事例中却难以找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到底是哪个,我以“拳击运动员一拳击在空中”分析受力物体为例,学生单凭直观印象认为受力物体是空气,那怎样让学生明白这是人体肌肉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武侠小说里有这样的描述“当某一高手一掌打在空中,只觉得喉头一甜,吐出一口血来”,这种现象的受力物体是什么?
又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之前,很多学生认为“轻的物体下落得要慢一些”,为了证明“物体下落的快慢和重量没有关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取两张大小不同的纸片,把小的一张揉成团,另一张不变,使它们从同一高度下落,其实不用实验,学生都知道纸团先落地。现象表明“轻的物体反而下落得快”,也就说明了“物体下落的快慢和重量没有关系”这一结论。这时教师再以伽利略的逻辑推导来进行理论分析,从矛盾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之印象深刻。
面对新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习惯用已知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了完善学生认知,我们在设计事例时必须设法突出不同的地方,用明显的矛盾现象来引发认知的冲突。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针对概念的不同特点,可以从直观的实验、熟悉的生活事例或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以趣味例子,以矛盾例子,生动灵活地引入物理概念。
二、建立物理概念
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抓住主要因素,找出现象的共性、本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1.让学生明白物理概念的形成必须经过科学的抽象和逻辑的推理
当人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对某一物理问题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就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但正确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科学抽象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出物理的本质。例如,力的概念的形成就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从“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这些现象中得出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但是后来伽利略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指出了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提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正确概念。
2.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为了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从分析概念的定义入手,对定义中的关键字、关键词要咬文嚼字。例如,楞次定律的内容是:感生电流的方向,总是要使感生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定义的第一句话指出了定律的用途是用来判断“感生电流方向”;而第二句话中的“总是”,是指肯定是这样子的;第三句话中的“阻碍”,就比较难理解了,它既不是“阻止”,也不是“产生相反方向的磁通量”,而是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减少时,感生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阻碍它减少。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增加时,感生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阻碍它增加。对定义的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关键的“字”“词”认真推敲,使学生对概念有个明确的认识,才能牢固掌握。
3.让学生知道物理概念可以写成公式,并且会推导物理公式
在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物理公式可分为四种基本形式:(1)定义式,由定义直接得出,如,速度公式、压强公式;(2)实验式,根据实验数据的规律性得到的结论,如,电阻定律、欧姆定律;(3)理论推导式,运用物理概念和实验数据,由数学的和逻辑的推理得到的公式,如,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4)假想式,它是在实验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推理想象的产物,如,原子物理学中的一些公式。对于不同的物理公式,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不一样,有所侧重:定义式重在意义;实验式重在实验过程;理论推导式重在依据和推导过程;假想式重在前提条件和依据等。
三、讨论物理概念
学生只有理解了物理概念,才能有效地掌握物理概念。因此,在物理概念建立以后,本人还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必要的讨论,以深化其认识。主要是物理意义,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有的放矢,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对一些类似的概念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反复深化。
例如,速度和加速度是高中力学中的两个非常重要概念,要求学生必须深刻的理解,本人在教学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理解:(1)在物理意义上,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越大,说明速度变化的越快。(2)在公式上,速度等于位移和时间的比值,而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3)在规律上,速度的大小决定于位移和所用的时间,位移大的速度不一定大。而加速度决定于速度的变化和发生变化所用的时间,而不决定于速度的大小和速度变化的大小。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而加速度的方向可能跟速度方向相同,也可能跟速度的方向相反。速度增大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减小时,加速度的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通过如此比较,使学生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运用物理概念
学生刚学习物理概念,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够完整、不够深刻,而且会和学过的旧概念发生混淆。这就需要通过有关的练习,来巩固和加深概念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用典型的例题,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教师的讲解,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组织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学习“弹力”和“摩擦力”这两个物理概念后,可以给学生设疑:物体间相互接触时一定有弹力吗?摩擦力就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两物体间如果存在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吗?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就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而摩擦力必须是两个物体间产生弹力后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才会产生。摩擦力也可以是使物体运动的动力,如,传送带传送货物时。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就会对概念有较全面的、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物理概念的目的。
总之,在有效教学理念下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同物理概念的特点,通过引入、建立、讨论、运用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逻辑思维能力,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概念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物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李善良.论概念联系与概念网络在数学概念学习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9(06).
[3]宋秋前.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