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2015-09-11马星海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22期
关键词:不良反应抗生素

马星海

[摘要] 目的 分析临床常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应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10岁的儿童(31.3%)和>60岁的老人(37.5%)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的易感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是头孢曲松钠,占21.9%,其次是头孢替安(14.1%)、头孢替唑钠(9.4%)、头孢硫脒(7.8%)、头孢呋辛钠(7.8%)、盐酸头孢吡肟(7.8%);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53.9%,其次为口服(19.5%)、静脉推注(14.1%)、肌内注射(12.5%);主要累及的器官为皮肤(35.2%),其次是呼吸系统(20.3%)、循环系统(15.6%)、消化系统(14.1%)和神经系统(10.2%)。 结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好发人群为儿童和老年人,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发生率最高,因此,临床用药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和药物类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8(a)-0145-04

头孢菌素又称为先锋霉素,是一种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效果好、作用稳定、组织体液浓度高、不良反应程度轻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1]。但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也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良后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患者病情的改善,对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以保证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因此,临床上对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理用药也较为关注[2]。本研究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理用药,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5~79岁,平均(48.56±4.27)岁;女性60例,男性68例。

1.2 方法

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服用头孢类抗生素的药物类型、给药途径和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的性别和年龄分析

128例患者中,<10岁的儿童和>60岁的老人是发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易感人群;男性占53.1%,女性占46.9%,男女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常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128例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头孢曲松钠(21.9%),其次是头孢替安(14.1%)、头孢替唑钠(9.4%)、头孢硫脒(7.8%),头孢呋辛钠(7.8%)、盐酸头孢吡肟(7.8%)(表2)。

2.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分析

分析128例患者的给药途径,发现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53.9%,其次为口服(19.5%)、静脉推注(14.1%)、肌内注射(12.5%)。由此可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采用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2.4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诱发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器官是皮肤,占35.2%,其次是呼吸系统(20.3%)、循环系统(15.6%)、消化系统(14.1%)和神经系统(10.2%)(表3)。

3 讨论

3.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3.1.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类型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系统为皮肤、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其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常用于临床细菌感染等,对各科室的常见病菌有很好的控制作用,适应证广、覆盖率高[3]。头孢菌素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一种抗菌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共有30多种[4]。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该类药物应用量的增高,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逐年上升[5]。根据药物的研发时间和不同功能,可将其分为4代[6]:第1代头孢菌素主要包括头孢噻吩、头孢拉定、头孢氨苄等[7],临床主要应用于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的治疗[8];第2代头孢菌素抗生素主要包括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孟多等[9],临床应用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所导致的败血症、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10];第3代头孢菌素抗生素主要包括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肟等[11],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抗菌活性显著优于第1、2代抗生素[12];第4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近年研究出的新类型,主要包括头孢匹罗、头孢唑喃等[13],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第3代,抗菌谱更广[14]。

3.1.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本研究结果显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系统为皮肤(35.2%)、呼吸系统(20.3%)、循环系统(15.6%)、消化系统(14.1%)、神经系统(10.2%)、血液系统(3.1%)。而对其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皮肤反应45例,其中15例皮肤瘙痒、12例皮疹、10例皮肤红肿、4例皮炎、4例荨麻疹;呼吸系统反应26例,其中8例呼吸困难、8例咳嗽、4例憋气、6例气促;循环系统反应20例,其中8例胸闷、5例静脉炎、2例心动过速、3例心悸、2例发绀;消化系统反应18例,其中6例恶心、2例呕吐、3例腹泻、5例腹痛、2例腹部不适;神经系统反应13例,其中5例头痛、4例头晕、2例麻痹、2例躁动不安;血液系统反应4例,其中2例过敏性紫癜、2例白细胞减少;其他反应2例,其中1例昏厥、1例淋巴结肿大。

3.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

3.2.1 性别、年龄因素 通过对128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进行研究,发现<10岁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11~20岁为4.7%、21~30岁为3.1%、31~40岁为3.1%、41~50岁为7.8%、51~60岁为12.5%、>60岁为37.5%;其中男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1%(68/128),女性为46.9%(60/128),由此可知,<10岁的儿童和>60岁的老人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的易感人群,而男性和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儿童由于身体免疫机制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抵抗力低,容易诱发不良反应;而老年人由于各项身体功能开始出现退化,对药物承受力降低,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3.2.2 不同药物的因素 常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中,常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为头孢曲松钠(21.9%)、头孢替安(14.1%)、头孢替唑钠(9.4%)、头孢硫脒(7.8%)、头孢呋辛钠(7.8%)、盐酸头孢吡肟(7.8%)、盐酸头孢甲肟(6.3%)、头孢唑肟钠(6.3%)、头孢哌酮钠(5.5%)、头孢他定(3.9%)、头孢孟多酯钠(3.1%)、头孢美唑钠(3.1%)、头孢西丁(1.6%)、五水头孢唑林钠(1.6%),由此可知,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是头孢曲松钠,其次是头孢替安、头孢替唑钠、头孢硫脒、头孢呋辛钠、盐酸头孢吡肟等。

3.2.3 给药途径的因素 临床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滴注、肌内注射、静脉推注和口服4种方式,通过对不同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发现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9%、口服为19.5%、静脉推注为14.1%、肌肉注射为12.5%,说明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原因是药物直接通过血管进入机体内,对机体的刺激性较大,再加上药物浓度高,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另外,还与药物溶媒的渗透压、微粒和pH值有关。因此,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采用静脉滴注一定要控制计量和配置浓度,减缓滴注速度;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减少静脉滴注给药方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提高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安全用药

3.3.1 医护人员要掌握不同药物的适应证 研究显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年龄、药物类型、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等密切相关,因此,医护人员在选择抗生素药物时,首先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体质、年龄、过敏史等信息,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途径;其次,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同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3.3.2 增加过敏测试 目前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在用药前要不要进行常规皮试,临床尚无定论[15]。因为在药物说明书中写着药敏不详的字样报告,另外国家各个权威性的医疗单位也没有对此类药物的用药前皮试情况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要求[16]。基于本研究中128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如果不良反应发现不及时,还可以造成死亡。因此,倡导用药之前进行皮试。

3.3.3 服药期间严禁喝酒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不仅仅是因为药物本身的计量和用法问题,还包括其他接触性反应,比如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饮酒可导致不良反应。据相关研究显示,有饮酒习惯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82.6%[17]。因为酒精中的分子结构中存在N-甲基硫四氮唑基团,其可以与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反应,形成戒酒硫样反应[18-19]。因此,服药期间禁止喝酒,并且停药后3~7 d内也禁止接触酒精类食品。

3.3.4 预防用药后局部反应 有资料显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静脉注射后血栓性静脉发生率约为2%,有部分头孢菌素类肌注后有明显的局部疼痛感,因此,注射治疗过程要避免同一个部位反复注射[20]。

综上所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好发人群为儿童和老年人,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因此,临床用药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和药物类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熊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应急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9):10-11.

[2] 王鸿珊.浅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571.

[3] 刘志江.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4):84-85.

[4] 骆晨音.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5):530-531.

[5] 朱莉萍.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所致不良反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4):783-784.

[6] 索娟,陈铭智,陈军.297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今日药学,2014,24(6):447-449.

[7] 崔冬梅,牛娜.402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2):61-63.

[8] 孙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过敏问题临床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2):16-17.

[9] 胡婧.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观察及预防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8(30):82-83.

[10] 庄少雄,邱亿腾,彭武江,等.头孢菌素类药物各种不良反应表现及预防措施的探讨分析[J].当代医学,2013, 19(20):148-149.

[11] 唐钦春,梁如梅.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2(19):121-122.

[12] 张洪.浅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应急措施[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10):323-324.

[13] 杨秀平.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应急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9):1542-1543.

[14] 伍艳.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170-171.

[15] 吴贵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使用的不良反应及应急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223-224.

[16] 吕国环.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0):130-131.

[17] 李雅玲,李富华,李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4):83.

[18] 骆佩怡,郑红.385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11):559-560.

[19] 刘光杰.头孢菌素类药物联用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6):1101-1102.

[20] 吴再起.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用致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108-109.

(收稿日期:2015-04-29 本文编辑:李秋愿)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抗生素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抗生素的故事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
肠宁汤治疗66例老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观察
童年重负:“被摄入”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