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汾河下游旱灾研究

2015-09-11侯雨乐

广西农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汾河发生原因民国

侯雨乐

摘要:通过对汾河下游地区民国期间旱灾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及数据处理,对该时期的旱灾等级、成因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民国的39年中汾河下游共发生旱灾31次,平均每1.25年就有一次,说明当时遭受的旱灾比较严重,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占到了29%,而中度以上旱灾也占到67.7%,超过了旱灾总数的一半以上。民国早期的旱灾数量很少,1927年以后,几乎年年有旱灾,且等级以中度旱灾以上为主。这也极大增加了难民数量,加剧了社会动乱。旱灾频次与气候波动变化有密切关联,在气候的暖干化趋势,降水偏少,气温升高明显,旱灾频发;而人为因素又是旱灾的助推剂。研究旨在帮助揭示当时旱灾发生特点规律,为当代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汾河;民国;旱灾等级;发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K9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5)04-0075-03

汾河古称汾水,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1],自北向南流经了山西省的六个地级市,全长713km,在万荣县汇入黄河。汾河流域的耕地占了全省的29%多,养育了全省41%的百姓,在山西省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地位中举足轻重。但是由于气候、地形、人为干扰等原因,旱灾时有发生,而下游地区尤为重灾区,时有春旱连夏旱,夏旱又延至秋旱。如据民国《荣河县志》记载,1932年,万泉、荣河旱。介休因旱洪山泉神池枯涸断流。霍州师庄一带,铁路沿线,大旱无禾。《襄汾县志》记载,1922年,秋,襄陵旱。秋,翼城大旱,无禾。曲沃大旱,夏秋无获,麦未种,等。历史上的旱灾给人民带来无数的灾难。故对其的研究一直备受诸多学者的关注,围绕旱灾的成因、过程及整治等已经研究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科学成果[2]。但对历史时期,上中下游流域旱灾的研究论文较少。温古知新,文章通过对民国汾河下游旱灾史料的分析,得出旱灾发生的阶段、变化特点和原因,对揭示当时旱灾发生特点规律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当代防灾减灾有科学的现实意义。

1 汾河下游概况

汾河自介休市义棠镇进入灵霍山峡后,即为下游[3],长335.4km,流域面积16595km2。本区域有临汾、盆地两大盆地,水资源富足,土地肥沃,光热条件殊佳,素有山西粮仓之誉。汾河下游是山西全省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稠密,全省商品粮的主要产区之一。下游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和雷阵雨,多年均降水量约430-530mm[4]。

2 旱灾等级划分

气象干旱一般是由于降水量持续减少引起的不正常的干燥天气而导致缺水,是一种长期现象。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时局混乱等原因,对旱灾的描述仍以定性记载为主。本文据各地的地方志、《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汾河志》等史料对汾河流域地区的干旱灾害的描述为蓝本,以旱灾持续时间、强度、受灾范围及受影响程度等为依据,结合赵景波[5,6]等人对渭河、汾河旱灾等级划分的标准为参考,也对本流域的旱灾害划分出四个等级:第1级为轻度旱灾;第2级为中度旱灾;第3级为大旱灾;第4级为特大旱灾。

依据以上的旱灾等级划分标准,对民国汾河下游地区的旱灾进行了统计出图。见图1。

据图1可知,本流域轻度旱灾10次,占旱灾总数的32.3%;中度旱灾12次,占38.7%;大旱灾4次,占12.9%%;特大旱灾5次,占16.1%。

民国39年中,汾河下游共发生旱灾31次(下游任一县市有干旱记载的均在计算之内,且一年有多次洪涝发生的按一次计算),平均每1.25年就有一次旱灾发生,频次频繁,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占总数的29%,而中度以上旱灾占67.7%。从旱灾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可知,1927年以后,几乎年年有旱灾,且等级以中度旱灾以上为主。这也极大增加了政府救灾工作的难度。尤其是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7],也波及到本地区,连续两年为特大旱灾,饿殍遍地,难民无算,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1945-1947年全国各地又陆续经受了特大旱灾的席卷,饥荒遍及中、东部,饥民甚至以“观音土”充饥,而本区域又发生了特大旱灾,加重了社会危机。据《山西通志·大事记》记载,1947年山西旱象严重,大旱成灾,野菜树皮俱食尽,每个村病饿而死的人均在百人以上。

3 民国时期汾河下游流域干旱灾害的季节变化

干旱从季节上可以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冬旱、季节连旱、全年大旱、连年大旱。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出现干旱,春旱出现机会最多,其次是春夏连旱、夏秋连旱和夏旱,四季连旱出现的机会较少,但危害特别严重[8]。根据资料统计,除去记录发生时间不详的旱灾之外,列出汾河下游民国旱灾的季节变化图,见图2。

据图2可以得出,本段时期旱灾最多出现的是春旱、秋旱和夏旱。尤其要注意的是全年大旱统计有6次发生,这也符合史料的记载,在民国时期的大旱灾较为频繁,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4 旱灾发生的原因

4.1 气候因子分析

下游两侧分布的山脉,如中条山、火焰山、太岳山等,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阻止了水汽的延伸,使其河谷的降水偏少。而本区域光热资源丰富,春季风大,蒸发量大,易旱[9]。流域年内降水量的季节、年际分配不均,也是造成干旱的主因,冬季降水量极少,大约只占年降水量3%,春季降水约占年降水量的15%,常造成春旱、冬旱。夏季虽是多雨期,但此时也是秋季作物需水比较多的阶段,故只要出现降水异常偏少或关键节气不降雨,即出现旱灾[10]。

4.2 气候波动变化对旱灾发生的影响

降水量的多少与分布直接决定了旱灾的发生、程度。竺可桢先生[11]早已提出气候的波动说,即气候的旋回,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而自1891年以来山西的气候表现为干旱[10]。总体上处于一个干旱期,许多地方大旱不雨,五谷歉收。1922-2001年,汾河下游的干旱发生频率高[9],这也证明了山西的暖干化。研究表明,山西气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量的变化总体是趋于减少,这样山西的高温干旱变化也导致旱灾的强度、频率增大,未来的防灾成本投入也会成一直呈增加态势。

4.3 人为影响

近代的山西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地区[12]。主要原因包括山区面积大,中低产地的旱地比重很大,主要靠天吃饭;再加上自清代以来山西人一直以“晋商”闻名于世,更抑制了农业建设,在客观上也降低了对农业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防旱抗旱等基本设施比较陈旧、落后,不受重视,甚至受到兵灾而破坏、荒废,对旱灾的抵御能力十分薄弱,一旦天旱,饥荒连片,更加重了旱灾、瘟疫的蔓延和程度。

民国时局动荡不断,军阀混战,各级各地政府的行政执行力差。1933年,阎锡山的山西省政府就颁布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等关于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的法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执行力度不理想,后山西沦陷,其又名存实亡。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又陷入内战,都导致抗旱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和不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清末至民国,山西吸食鸦片泛滥,大烟的大规模种植引发了恶劣的社会后果,全境染有鸦片烟瘾者,农村占60%,城市占70%-80%[13,14]。全省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不足。广种鸦片致使家无储粮,一遇灾害,却毫无防灾能力。这也是民国时期旱灾损失异常惨重的原因之一。

民国时期对当地森林的破坏也达到了历史之最[15],如在修筑同蒲铁路时,对太岳山、太行山、关帝山、芦芽山、中条山等地的山林进行了掠夺式砍伐。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2.4%。这个数据在秦汉时期为50%。由于破坏了山地的森林植被,荒山秃岭而满目疮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汾河及其支流不仅变得浑浊,且严重的生态灾难也接踵而来。历史证明,森林面积逐代减少,旱灾便逐代增加。据河津水文站观测资料,汾河下游多年平均断流在20d左右。一系列的人为和自然原因导致本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旱荒的频次和规模也骇人听闻,民不聊生。

5 结论

5.1 民国时期汾河下游共发生旱灾31次,平均每1.25年就有一次,在民国时期旱灾比较频发、严重,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占29%,而中度以上旱灾也占到67.7%,超过了旱灾总数的一半以上。民国早期的旱灾数量较少,1927年以后,几乎年年有旱灾,且等级以中度旱灾以上为主。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动荡。

5.2 对民国汾河流域旱灾发生季节分布进行统计,得出这段时期内汾河流域旱灾最多出现的是春旱、秋旱、夏旱,尤为要强调的是一年四季连旱的次数为6次,可见该流域受灾程度极为惨重。

5.3 汾河下游干旱的原因,从地形上说由于山地阻挡;从气象上说,蒸发量大、降水分配不均。同时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汾河流域旱灾作用也不可忽视。人类行为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流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道淤积,旱灾发生频繁。

参考文献:

[1] 梁丽霞, 任志远, 王丽霞,等. 汾河流域气温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52-57.

[2] 周晋红,张军,刘武华.近45年来太原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3):7-13.

[3] 翟大彤,任健美,张坤.汾河流域生态气候区的划分[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3):20-23.

[4] 李文红.汾河流域58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J].山西水利科技,2007,1:58-62

[5] 赵景波.泾河流域民国干旱灾害与成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 23(12):87-91.

[6] 苏慧慧,查小春.清代时期汾河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1):90-94.

[7] 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初步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4,19(3):113-116.

[8] 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山西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9] 张健,满志敏,肖薇薇.1644-2009 年黄河中游旱涝序列重建与特征诊断[J]. 地理研究, 2013,32(9):1579-1590.

[10] 任健美,武玥.山西两千五百年旱涝变化分析[J]. 山西统计,1994,9:42-44.

[11] 张国宏.山西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Z]. 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2002.

[12] 曾谦.近代山西的农业问题及其解决[J]. 农业考古,2008,6:67-69.

[13] 梁法.近代山西鸦片的种植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经济师,2012,11:292-295.

[14]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一)[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5] 滕崇德, 张启耀.山西植被的历史变迁[J].河东学刊,2012,16(2):29-32.

猜你喜欢

汾河发生原因民国
陪汾河走一走
汾河白鹭
母鸡
汾河水韵
谈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重要性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