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注释与教参译文献疑

2015-09-10许启辉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1期
关键词:船桨陈情表项脊轩

许启辉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和高考的重要领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系列的“阅读与鉴赏”部分的第9点中对其有明确的表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笔者以为,这里的“注释”最重要、最基本的应该是课本的注释。在日常的教学中,课本注释和教学参考用书是语文老师备课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或者说标准。原因很简单,这些资料是最规范、最科学、最权威的。然而,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五(2008年6月第4版)的文言文时,发现课本中部分文言文注释及配套的《教学参考用书》(2008年第3版)的文言文译文不尽合理。在此提出,以供商榷。

一、诚心还愚拙吗?

苏教版必修五课本对《陈情表》中 “矜悯愚诚”作如下注释:“怜悯我愚拙的诚心”(见课本47页注释第7)。配套的《教参》将此句翻译为:“体恤我愚拙之至的诚心”(见教参第76页)。应该说课本和教参对该句的理解是一致的:都将“愚”解释为“愚拙”。笔者以为,此处的“愚”切不可理解为“愚拙”。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均有:“愚”除了“愚蠢、愚昧、愚拙”的义项外,还有一个意思“称与自身有关的事物,自称谦辞”。如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晋书·王浑传》:“私慕鲁女存国之志,敢陈愚见,触犯天威。”《陈情表》中的“愚”,正是这种谦称的意思。故“矜悯愚诚”应直接译为:怜悯我的诚心。把它理解成愚拙,难道诚心还有愚拙和聪慧之分?

二、是挡住阳光吗?

《教参》对《项脊轩志》第一段的“以当南日”的翻译是:用来挡住南面射过来的日光。显然,这里将“当”理解成“挡住、抵挡”。笔者以为,这是不妥当的。首先,在这段中,文章明确交代项脊轩是“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于是,“余稍为修葺”以达到“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的目的。其次,在坐南朝北的房子前造堵白墙承接南来的阳光,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常见做法。由此可见,此墙的功能不是“挡住”日光,而是“反射”日光。应将它理解成“对着、迎着”比较合适。笔者也是这么教的。在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中有:“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此处的“当”,就是“迎着、对着”之意。因为此句在课本上并未注释,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三、书是借来的吗?

《教参》把《项脊轩志》第一段的“借书满架”翻译为:“借来的图书插满书架”,此句课本上亦没有注释,我把《教参》的这个解释抛给学生去讨论。大部分学生觉得这样翻译有悖情理:其一,归有光勤奋好读,说他跟人家借书来看是有可能的。但借而不还,看过或没看过便长年累月地堆在书架上,这就实在不好理解。其二,中国古代图书馆(更确切地说是藏书阁)多为皇家所办,且不对公众开放,因此这些书不会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归有光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曾经做过官,有文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为证。在封建社会里,此类人家有可能也有实力藏有相当数量的书,自家的图书堆满书架是不足为奇的。因此,可以认为,“借书”的“借”不能当“借来”解释。按《辞海》注,“借”亦通“藉”,其中读为“籍”(jí)的“藉”就是“狼藉”。《辞海》注为:“错乱不整貌。”“按狼籍与狼藉同”,并转引古注云:“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因此,这里的“借书”应解为“纵横交错的书”。

四、敲打船桨离开的吗?

《渔父》一文“鼓枻而去”,课本和《教参》都将“鼓枻”注解为“敲打着船桨”。笔者以为,如此解释不尽合理。船桨是用来划的,若是敲打船桨,船又如何能离去?《说文解字》:“鼓,从壴,支像手击之也。”查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字典》,“鼓”共有八个义项:①〈名〉鼓,一种打击乐器。《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之音,管籥之音。”②〈名〉鼓乐声。《石钟山记》:“噌吰如钟~不绝。”③〈名〉战鼓。《赤壁之战》:“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大进。”④〈动〉击鼓进军。《曹刿论战》:“战于长勺。公将~之。”⑤〈动〉弹奏、敲击(乐器)。《庄暴见孟子》:“何以能~乐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瑟。”⑥〈动〉挥动;振动。《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刀之屠。”《石钟山记》:“微风~浪,水石相搏。”⑦〈动〉隆起;凸出。《中山狼传》:“遂~吻奋爪以向先生。”⑧〈量〉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更”的代称,一鼓即一更。可以看出,鼓本义是名词,后引申为敲打,再引申为挥动、振动、挥舞。所以,“鼓枻”解释为“挥动船桨”比较合适。这既与文句“鼓枻而去,乃歌曰”相应,也更易于让读者理解悠然自得、超然世外的隐者渔父形象。

近代中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其《天演论》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这三者中,“信”是前提和基础,所以他又提出“求其信,已大难矣。”照此标准,笔者以为上述几例注释及译文在“信”方面还不够到位。姑妄言之,以就教于方家。

(作者单位:绍兴市城南大道

鲁迅中学)

猜你喜欢

船桨陈情表项脊轩
至性之言,自尔动人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风帆与船桨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一种可挂起的船桨
《项脊轩志》的记叙技巧
《陈情表》新读
完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