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课程中实施情境教学策略探索

2015-09-10涂清华

考试周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内因外因大臣

涂清华

《哲学》是中职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理论性与概括性,需要师生通过对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及理解达到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门课程在强调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更突出德育功能,但这不能靠灌输,必须通过合理的途径内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特征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制能得到发展。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情境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如果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能恰如其分地引入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这样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授质、量、度的相关知识时,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课堂上我从事先准备好的保温桶里拿出了一块冰放在杯子里,这块冰很快在二十几度的室温下化成了水,同学们也很清楚如果把这融化的水继续加热的话达到沸点就会变成气。这是生活中的一个常识。我把它与这部分知识联系在一起,并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表:

学生看到生活中熟悉的这一幕,学习兴趣被极大激发,这种类似的情境的引入能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二、创设启示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有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只注重思辨性与问题性,就有可能让学生的探究碰壁受挫,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弱学生探究的动力与追索的欲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情境产生问题,还要注意通过情境给学生提供信息暗示与思维引导,使学生探究有大致方向,能借梯上屋,登阶入室,而不至于思而无果,节节受挫。如在讲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知识时,我抛出了如下一些问题:(我和在座的很多同学一样,眼睛上都戴着眼镜)问题一:我们为什么要戴眼镜?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因为我们看不清这个世界。问题二:眼睛和眼镜对于我们而言,哪个是内因?哪个是外因?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眼睛是内因,眼镜是外因。问题三:既然眼睛是内因,眼镜是外因,而我们又只有借助眼镜才能看清外界事物,这不是说明了眼镜更重要了吗?这时,学生面面相觑,有的在怀疑之前的回答,有的觉得回答得没错,但又不能自圆其说。这时,我再适时地给予启示,我们戴眼镜可以看清事物,什么人戴了眼镜也不能看清外面的世界,学生说是盲人。这就是我要的回答,我做出如下解释:我们眼睛上戴眼镜能看清东西是因为我们本身有视力,如果没有视力戴再好的眼镜也是徒劳的,这不是更能体现眼睛是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眼镜是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吗?经这样的启示情境创设,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大大提高,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创设展示情境,展露学生才智才华

中职生好胜心强,精力旺盛,集体荣誉感、表现欲望及渴望成功的要求都较强烈,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应充分挖掘这一优势,在教学中如能在恰当的时候大胆地创设展示情境,以娱乐和游戏的方式展现可以学生才华,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原理时,这一原理主要是讲既要看到某一事物与同类事物的共性,又要看到其与他事物的不同之处,于是,我安排了一个游戏环节——“猜词”,设计了两组要同学们猜的内容,都是在奥运会上夺得奖牌的运动员。如:陆浩杰、孙杨、张继科、林丹、吴敏霞等。由一人比划一人猜,哪组猜得多,哪组获胜。这是在媒体上频繁出现的一个互动游戏。当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大家兴趣激增,都想代表本组参加游戏。在猜的过程中,比划的同学都是先说出或者表演出这个运动员所参加的运动项目,再说出这个运动员的特征。合作对方一般都能猜得出。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其实你们在做游戏的时候已经运用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了。同学们面露疑情,有点弄不明白,做游戏也能包含哲学道理?他们都竖起耳朵听我把哲学原理道来。我暗自窃喜,这不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吗?

四、创设故事情境,构建生动有趣课堂

政治理论课是枯燥的,如果教师只会用呆板的语调,僵硬的表情照本宣科,照搬照抄,勾画要点,课堂势必就会死气沉沉,没有生机。我们如能精心创设,把一些具有强烈说服力的笑话故事带进课堂,那么学生会在轻松一笑中记住相应原理。比如,讲授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之一:同一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这一原理主要强调同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若干发展阶段,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差别,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差别,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借鸡还蛋》,说的是:有甲乙两家邻居,为人都比较吝啬,一天,甲家来了客人,家里没有什么菜,怎么招待客人呢?他便到乙家借了一只鸡,事后,甲拿了一个鸡蛋来到乙家说:“还你的鸡,只不过嫩了点。”气得乙半天说不上话来。又过了些日子,乙家来了客人,如何招待客人呢?他便到甲家借了竹笋来招待了客人。事后,怎么还甲的竹笋呢?乙顺手抄起墙角的半根竹竿来到甲家,说:“还您的竹笋,只不过老了点。”这一回,甲目瞪口呆。诚然,竹笋和竹竿、鸡和鸡蛋是同一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但确确实实二者不能同日而语。这个故事听完,学生会记住课本上的这一原理。

五、注重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

在讲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关知识时,我先抛出了《印度国王重赏象棋发明人》的故事,讲的是: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重地奖赏发明国际象棋的大臣西萨·班·达依尔,并问他想得到什么样的奖赏,大臣指着地上的大棋盘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在第三个小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内的麦粒数加一倍,直到把每一小格都摆上麦粒为止。并把这样摆满棋盘上六十四格的麦粒赏给您的仆人。”讲到这里,我停顿了,问:“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国王,你会如何看待大臣的要求,答应这个要求吗?”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大臣要求不高,肯定答应……”我把课代表王叫了起来,对着他说:“如果你是国王,你确定你会奖赏这位大臣?”他很笃定地说:“是。”我笑着告诉他:“国王和你的想法一样,爽快地答应了大臣的要求,并当场叫人抬来麦子在棋盘上摆放了起来,一格、两格、三格……国王笑盈盈地看着,摆到十几格时,一袋麦子用光了,很快,十几袋,几十袋用光了,国王的笑脸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严肃。国王这才发现,即使把全国的麦子都拿来,也兑现不了他对这位大臣的奖赏承诺,这位大臣所要求的麦粒数究竟是多少呢?”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结果:18,446,744,073,709,551,615粒麦子。按每35粒重1克估算,这些麦子共重5270亿吨,以当时的生产能力计算,这些麦子需要全世界所有耕地在两千年内才能生产出来。讲完后我再看着课代表,他也不好意思地、尴尬地看着我。之后我围绕这个例子讲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理论知识,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兴趣盎然。

总之,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就能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哲学》课程教学服务的情境。

猜你喜欢

内因外因大臣
圆桌会议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整饬、因循与苟且:驻藏大臣讷钦筹藏探论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浅析影响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因素
转危为安的大臣
煤峪口矿内因火灾隐患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卖羊
侵华日军失败内因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