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要素探析
2015-09-10隆平舒均杰曹红玲
隆平 舒均杰 曹红玲
摘 要: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从课前分析入手,以学习者为中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发教学资源,借助信息技术高效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拓展教学时空,提高课程教学的效能。将信息技术元素有效注入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学资源可视性不强、教学互动与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自主性弱、兴趣不浓等问题,适应满足了当前学习者泛在、智能、多元、自主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2-0073-0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学习方式、学习条件的变革。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分析生源学习基础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抓住学生喜爱网络、对新生事物充满浓厚兴趣及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等特点,借助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手段,以适应大数据时代泛在、自主、多元的学习形态需求。笔者按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
不同教育教学论著中对教学方法定义各有不同,但都蕴含了“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和“师生双方行为体系”三个层面的意义,即,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信息化教学则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信息化教学方法则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借助信息技术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信息技术元素注入到现代教学方式方法中,基于网络空间架构迅捷交互的平台,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改造传统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时空、提高教学效能的目标。
二、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理论基础
如何科学应用信息化教学方法?人本主义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活动理论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要素的把握奠定了基础。
1.信息化教学方法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对个人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视频、音频、图片设置生动的教学情景,通过动画、仿真、课件等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形象化,通过网络空间、移动通讯等实现教学辅导、答疑、讨论等活动的时空跨越,开发与应用易于学习者的认知、记忆的教学资源,创建满足学习者时时处处学习的条件,这就是现代教育中人本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得到广泛推广的主要原因,教学组织管理与实施的一切行为都应服务于学习者。
2.信息化教学方法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应用
信息化教学方法不是脱离原有现代教学方法,只是合理地融入信息化元素,使其更好地解决原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各种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其共同特色:一是信息技术应用使知识点、技能点信息呈现与传递更为直观、可信,帮助学习者在经验基础之上分析其合理性,进行检验、批判和记忆,这就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要求;二是信息技术应用增加了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多元化立体资源,多维的交互式学习,让学习者在兴趣中学,在引导中学,使学习者从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到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三是信息化教学中充分利用技术模拟真实化教学情境,通过云平台实现课前与课后师生、生生互动协作学习,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和手段有效驾驭翻转式课堂,这就是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所强调的情境式教学及意义建构式教学,如信息平台支撑下的抛锚式教学和支架式教学方法就是典型性应用。
3.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中的活动理论分析
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活动教学是符合当前接受职业教育者学习特点的必然选择。活动理论认为,群体性的建构活动是由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和客体(知识、技能信息等)按一定规则、惯例组成共同体,并作出一定的分工、交流、协同行动,伴随着必要的能量和资源的消耗;活动的主体需借助一定的工具、符号系统作用于客体,将其转化所期望的结果。因此,针对主体、客体的特点与需要,教学活动实施中的共同体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有效运用工具,制定教与学双边活动、信息交流的规则,设计活动完成的程序,分配活动中的角色任务,使主体中的学习者在活动中学习、内化获取的信息,建构自己的思维,以达到学习目标。遵循活动理论的规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才能达到活动教学所需的效果。
三、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关键要素
在职业教育常用教学方法增加信息化元素,以解决原来不能解答的一些问题,更好地突出课堂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因此,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目的明确,不在形式而在过程,其关键要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情及课程分析是前提
在活动理论中学习者是活动的主体之一,课程教学目标是客体,教学活动的实施就是方式方法应用的过程,离开活动的主体和客体的特点(或客观要求)展开的教学活动设计均是无意义的。不同年级的学生不但前学课程基础不同,而且学习习惯也会有差异,甚至同一年级不同班级都会存在差别。如,高职大一二期的学生,整体特点是对大学学习方式基本熟悉,行动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但有的班级学生求知欲望强,你追我赶精神足,而有的班学生大部分好静,在学习上要求不高,气氛不活跃。面对这种情况,某门课程采取云平台支撑下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策就完全不一样,前一种情况可按翻轉课堂正常的方式设计教学,甚至还可以多设课前和课后的拓展任务;而后一种情况,设置任务要更细,分配任务要更具体,提供的云平台教学资源查找要更方便,教师交互指导要更频繁、更主动,特别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考核、评比、激励来引起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关注。
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对教学方法遴选有着必然的要求。如信息支架式教学方法更适宜于概念性强的课程学习;信息平台下的抛锚体验式教学更适宜于文科类专业课程或操作实训类课程,不适应于结构、原理等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多维交互WebQuest教学比较适宜于公共文化类(语文、英语、心理健康等)和文科类专业课程;而理工科类课程比较适宜选用基于云平台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式、讨论式、情境式、阶段式教学等方法。
2.立体、多元的资源开发是基础
教师按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路,通过解构、重构,将难于理解和接受的原理、结构及繁杂操作程序等碎片化,通过动画、仿真模拟、图片、视频等生动呈现出来,再按认知规律及课程特点有序集中于师生互通的云平台,让学习者在情境中学、在观赏中学、在探究中学、在师生跨越时空的互动中学。而且,在师生教学互动中,不断更新、创建课程学习资源,做到了资源共建共用、即建即用、易建易用。立体化、多元化的资源为学习者线上线下学习提供了一个基本条件,这是信息化教学展开的基础,也是其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
3.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核心
一门课程、一堂课是否精彩、高效率,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可行。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更要避免形式主义和哗众取宠的信息技术“装潢”,而是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特点的教学组织实施设计上的“落地”。采用动画看是否需要“解剖”或展现什么问题,应用仿真模拟看是否需要解决现场操作困难,制作微课视频看是否有利于教师现场的讲解,微信抢答、点名是否强于课堂直接现场答问、签到。每次课前设计必须思考,借助信息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是否必须使用才能解决教学难点和能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包含对学生、课程分析,但更注重对整堂教学组织实施过程的程序化设计,还包括教学效果的测评,边学边测,课堂结束时小结、练习自测,怎样才能关注、了解全班学生学习效果,借用信息技术就能更全面了解、监测到全局情况。因此,信息化教学方法中技术是否恰当运用关键是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不断反思、完善,就可能总结提炼出适用本门或本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的方法。
信息化教学是当代教师、学生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正确面对、科学地运用,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最终目标就是让学习者乐学、爱学和能学好。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正确找准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把握其应用的关键要素,有效应用以顺应现代学习者泛在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但如何与网络游戏、小说等抗衡,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尚需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简介[DB/OL]. http://wiki.mbalib.com/wiki/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DB/OL].http://www.pep.com.cn/xgjy/jyyj/jyts/kcyjx/ktjx/201008/t20100827_805012.htm.
[3]何克抗.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9):7-16.
[4]黄荣怀,江新等.创新与变革: 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4):52-58.
[5]剡根会.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基本要素的角色定位[J].电化教育研究,2003(5):28-30.
[6]丁建英,黃烟波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7):88-90.(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