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微格教学模式
2015-09-10刘娟等
刘娟等
摘 要 对传统微格教学模式和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微格教学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后者更具有个性化、规范化、评价及时等特点,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对教师的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关键词 人本主义 微格教学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1 前言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4年我国推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而服务的。因此,新课程改革结合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促进学生全面、自主、个性的发展目标,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多个理论基础之上展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新课改倡导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改变传统的“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和“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教学工作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人本主义理论教学观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与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以人文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致,所以它是本次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核心部分。
教师作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鲜血液,是推进新课改的强大动力,因此,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师是师范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微格教学作为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以其独特的培训方式受到广大师范院校的青睐。但从近几年的培训结果来看,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的教学任务,没有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起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传统微格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不够,不能有效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所以对微格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人本理论为指导,对高师院校的微格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尝试,并与传统微格教学模式进行对比,期望找出更符合课改精神的微格教学模式,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的优秀教师。
2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是从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两个心理学学派——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并与这两个学派并驾齐驱。因此,又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或“第三种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人本主义教育观与传统的行为主义的程序教学和认知学派的有意义学习观在教学观上存在很大差异。程序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认知派主张有意义的学习,提出了现代教学的一条极为重要的原则——认知准备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倡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建构等。这些观点与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是相符合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认知学派却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这又是与基础教育改革相违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在批判总结以上两种学派教学观的基础上,站在人性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积极观点,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等教学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种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3 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的主要缺陷
作为培养师范生的重要手段,微格教学是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首选,从以往的训练结果来看,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从教学的开展到教学的实施,最后到教学结果的评价,教师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是“学生依赖、教师主导”的课程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通过长期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缺点。
3.1 情感与认知的不统一
在制定训练目标时,教师注重的是对师范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师范生情感能力对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3.2 重视教学结果,忽略自我完善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重视对教学结果的评定,而忽视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对师范生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3.3 评价主体单一
传统的微格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评价标准由教师制定,教师以试讲或考试等形式对教学结果进行最后的评定,是教师意义上的教学结果评定,没有对学生个体的自我完善情况进行合理的评定。
4 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微格教学模式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以人本主义教学观为主线,在总结传统微格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微格教学模式,这种设计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4.1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认为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部分,忽视了情感能力的培养。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微格教学模式则倡导素质教育,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只有将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更好地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服务。
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微格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再是由教师统一制定,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针对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2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多以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就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微格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教师要在充分了解、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该模式提倡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导性为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认为有趣和需要的知识。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
4.3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围绕其学习观展开的,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
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微格教学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教师要在与学生建立互信的基础上,充分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育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4 教学方法——非指导性
在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下,教师一直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教师必然要从教学过程中逐渐解放出来,只有减少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才是真正地有意义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活动由“教”转为“学”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更加直观地展现教学资源。因此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中的师生角色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便是人本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方法——非指导性。
4.5 以学生的个体发展进行评价
传统的微格教学体系评价系统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结果评定的唯一标准。而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微格教学则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我实现程度来评价教学结果的达成情况,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5 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与人本主义教学模式对比(表1)
传统的微格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由教师制定,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主体是教师,教师起指导作用,在对教学进行评价时,所有标准由教师制定,评价结果也由教师决定,在课后也没有设置学生反思环节,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微格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结合了人本主义理论教学观的思想,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自定教学目标,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起到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的促进者。在对目标达成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学生结合教师制定的教学标准,在教师评价以及学生互评过后,学生根据目标的自我达成程度作出综合性的评价。在评价过后,人本主义下的微格教学模式还设置了反思环节,学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改进并提高。
6 建议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前提,高师院校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微格教学模式结合了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有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和完善,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人民教师,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更加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吉少丽.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模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65.
[2] 郭忠银.略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及其启发意义[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27-29.
[3] 王晓萍,肖武云.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J].大学教育科学,2009,(117):30-33.
[4] 靳玉乐,张丽.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和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9-14.
[5] 郝双美.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适应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 文献标识码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