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做好“理想教育”的三点支撑
2015-09-10靳波
靳波
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做出反思。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充满高尚人生追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现实,坚持理想,努力追求有灵魂的教育,培养有文化、有教养、有底气的现代人。
一、“人”的教育是落脚点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具有健康身心的“人”。学校是什么地方呢?是增长人的智慧的地方;是诞生理想和希望的地方;是焕发生命中最美情感的地方;是净化人的心灵的地方;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地方。
我们要明白,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价值:智慧、真、善、美、公正、自由、希望和爱,它的使命是引导并塑造学生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如今的教育并不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也不缺少教育思想和教育著作,更不缺少教授和博导,唯独缺少“灵魂”。那种饱含对生命的关怀,对自由、公正和尊严的追求的教育已经远离我们,被淹没在利己主义、机械主义和实利主义的冰水之中。可以预见,未来浮出水面的将是一群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的人,是一群冷漠无礼、平淡庸俗、浮躁冲动、不求上进、奢侈浪费、责任感差的人,这些没有灵魂的人将组成我们的民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所以,育人已经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和最终落脚点了。
我们要培育学生的七种意识:
一是生命意识。要教育学生把生命放在第一位,有了生命,才有一切,才会拥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拥有生命的前提下,不断丰厚生命的质量,升华生命的意义,生命才有了真正的价值。蝼蚁尚且懂得惜生拒死,我们人类更应该珍惜生命,学会活着,好好地活着。更高层次上,还应该不断升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争取在精神上永恒地活着。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汶川地震:
地震发生时,四川桑枣中学2200多名学生用时1分36秒全部安全撤离。有调查显示,凡是进行过逃生训练的学校,伤亡人数明显就少。注重了生命教育,增强了求生意识和求生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相反,缺乏这种教育,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知如何处理,慌乱之中会进一步造成灾难的扩大。所以,首先要学会如何活着。
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渡难关。逝者已矣,生者从中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珍惜亲情,关爱他人,承担社会责任。多难兴邦,多难立人,这属于第二个层次。
地震是无情的,但人性的光辉足以照亮灾难中的黑暗。为了保护怀中的幼儿,一位母亲选择跪着的方式死去;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一位老师放弃了求生的机会;为了抢救废墟中的幸存者,无数人顾不上自己的妻儿老小。那些在灾难前舍己为人的人,为挽救他人奋不顾身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使短暂的生命拥有了永恒的意义,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去追求这种永恒,接近这种永恒,实现这种永恒,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
二是亲情意识。“百善孝为先”,可以说,缺乏亲情意识的学生很难有社会责任感。一个连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奢望他去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呢?如果情感意识都强了,还会出现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吗?
三是责任意识。每一个人生活在家庭、集体、社会中,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学生只有养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良好习惯,才有可能逐步学会对家长、朋友、老师和其他事情负责。有了责任感,才会自觉,才会振奋,才会不断进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在社会上才能敢于担当,有所作为。
四是挫折意识。“自古英雄多磨难”。在物质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学生们一遇困难,稍有挫折,便丧气失望,手足无措,甚至离家出走。因此,挫折教育成为时代必需。要通过挫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打击,接受磨炼,学会应对,学会坚强,笑对挫折,不言放弃。
五是创新意识。创新是超越自我、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开阔学生思路,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六是合作意识。单打独斗,成就不了巨大的繁复工程,未来的竞争必须依靠全民族的牵手协作和共同参与。忽视合作教育,可能会造成学生心胸狭窄,性格孤僻,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因此,必须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七是自控意识。没有自制力的人习惯于我行我素,任性自私,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一个自制力强的人,才能善于律己,在任何时候处变不惊,沉着镇定,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
二、“爱”的教育是出发点
既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那么,就要把学生当“人”来教育。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以一种宽容、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学生,以心换心,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学生才有腾飞的希望。
一要俯下身子,做学生倾诉心声的听众。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学习烦恼、成长困惑都憋在心里,久而久之,积郁成疾。我们教师应该处处留心,给学生提供倾诉的机会,俯下身子,耐心倾听。快乐要分享,困难要分担。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一定要老师帮他解决多少问题,给他多少帮助,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很多问题也无法解决,关键是理解万岁,沟通无价。它让师生的心贴得更近、更紧。这样,“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要放下架子,当学生快乐学习的朋友。在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知不觉成为仅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成为无个性、无思想的“复印机”。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关系,是缺乏理解和沟通的关系。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相通、融洽对话的平台,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快乐活泼的过程,学习才可能有所收获。
三要摘下镜子,成学生幸福成长的导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教师一定要摘下有色镜子,用发展的眼光,倾注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对待他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并非“朽木不可雕”,早晚会有变化有进步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教师是育人,不是打造升学机器。人的一生很长,学生的发展也不可限量,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教师就不应该小题大做。
作为校长,同样要充满爱心,要关爱教职员工。要与教职工经常沟通,善于沟通,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要力所能及地给予关怀。教师是一个学校的主体,是教育的主力军。“得民心者得天下”,激活了教师队伍,工作才能一呼百应。
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只有珍爱学生,珍爱学校,真爱教育,这样的教育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
三、“文化”教育是着力点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塑造灵魂的殿堂。这里应该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让徜徉其中的学生感受高尚的道德熏陶,聆听伟人的谆谆教诲,吹拂满面的文化春风,触摸时代的脉搏,滋补精神的营养,吸收进取的动力。
当下,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提起百年名校,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校训,正反映了这些名校发展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理念以及办学特色。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体现着一个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对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文化育人,既是教育最有效的载体和途径,也是把握教育本质和功能的根本措施。
校园文化具有知识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蕴含文化意义的艺术形象,要有观赏价值,体现出高品位,既要意境深远,又要能引起人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睹物知意,触景生情的效果。同时,又具有独有性和系统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具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才有存在的价值。另外,文化不是孤立单一存在的,一鳞片爪不是文化,文化是一个体系和序列。不要搞得支离破碎,形不成深刻印象,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校园文化内涵丰富。隐性显性,有形无形;动态静态,古今中外;人文自然,科学艺术;世界的,民族的;国家的,地方的。只要切合实际,都可以为我所用,发扬光大。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建设就是实践,建设就是要让全体师生都参与进来,让师生亲自动手,学习文化,理解文化,掌握文化,运用文化,在体验文化中接受熏陶,在运用文化中开拓创新,实现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它在学校发展中的原动力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邹城市北宿镇落陵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