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2015-09-10李玉梅
李玉梅
[摘 要]“生成”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追求学生生命的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预设教学内容,有效捕捉教学意外,质疑探究课堂问题,引导学生个性化、多元解读文本,从而促进课堂生成,利用课堂生成,不断演绎课堂的精彩,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灵动,更具生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堂精彩 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16
“生成”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追求学生生命的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它反对教师一味地“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期待生成,关注生成,驾驭生成。生成性的课堂不断地演绎着精彩,营造绚丽多姿的课堂情境,是每一位教师致力追求的课堂境界。
一、精心预设,课堂生成精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课前要精心预设,包括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还包括充分预设学生的学习,不能一味地以完成课程计划为第一要务。教师在预设时,要依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充分预设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精彩的生成无一不来自教师精心的预设。每一个好的教学预设都源于教师的教学智慧。精心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基础。只有充分预设才会有生成的美丽,课堂也才更具生命力。一位教师执教《夹竹桃》一课时,以“韧性”作为课堂教学的抓手,展开教学。首先,教师让学生说说在夹竹桃的身上,“韧性”指的是什么。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说出自己对“韧性”的第一次解读。接着,教师补充季羡林先生的生平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季羡林先生一生经历的苦难以及他对事业的执著。最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有的说:因为夹竹桃经历了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她坚强地挺了过来,而季羡林先生也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他也坚强地走了过来,他们之间有共性,所以季先生很喜欢夹竹桃。有的说:季先生就是喜欢夹竹桃的这种韧性,正是有了这种韧性,才使他能坚强地面对生活的苦难,所以夹竹桃值得作者回忆。学生精彩的回答,说明他们已经和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体会到作者对夹竹桃特殊的爱。这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比先前更深一层了。然而,这位教师没有就此罢手。她又让学生通过一句话或一首诗来诠释自己对“韧性”的独特理解。此时,学生对“韧性”的解读不仅有深度也有广度:“韧性就是坚强。”“韧性就是不屈不挠。”“韧性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由生’。”“韧性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韧性就是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这样,学生把“韧性”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脑海里。这样品读夹竹桃的“韧性”,看似随意,实则是蓄势已久的精心预设,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引领他们展开心灵对话,课堂也因精心预设而格外精彩。
二、有效捕捉,意外生成精彩
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面对课堂出现的各类生成,教师首先要做的应是把教材、学生钻研透彻,从自然生成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左右逢源、应对自如。其次,要摆正面对生成的心态,定位好师生的角色地位,从稍纵即逝的、意外的、不确定的生成信息中捕捉有用信息,让这些信息成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境与鲜活的课程资源。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人,展现一个真实自然的课堂,灵活机智地对待课堂生成的智慧,调整教学策略,把生成的资源转化为学习内容,演绎意想不到的精彩。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教师应该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智慧,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能从容面对学生的种种变化而a唤醒之、鼓舞之、引领之、点拨之、感化之,能从学生的眼神中解读出他的渴望,能从学生的表情上感受a到他的困惑。”盛新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卢沟桥的狮子》的第二自然段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说:“我什么都不读,就读懂了这个省略号。”面对半路杀出的程咬金,盛老师没有慌张,而是用赞赏的眼光注视着他,说:“果然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就请你说说对省略号的理解吧。”这个学生说他从省略号中读懂了有许多形态各异的狮子。盛老师因势利导,说:“请你想象一下,在美丽祥和的气氛中,还有哪些狮子,他们会怎么玩?怎么闹呢?”经盛老师这么一问,孩子们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的语言精彩了:有的小狮子爬在母狮子背上,好像在帮妈妈捉虱子;有的仰着头,在欣赏蓝天白云;有的聚成一堆,在抢球玩……盛老师让孩子们把这些精彩的语言添加到课文中,再次感受狮子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孩子们由衷地感受到:这么多的狮子,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珍品,古代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啊!这节课盛老师巧妙地利用了课堂上意外生成的资源演绎了精彩。
三、质疑探究,有效生成精彩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学生有疑问才会自主学习,才会不断地进步。质疑探究是促进课堂有效生成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让他们自主地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样就会不断地生成有效的资源。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教师紧紧抓住“心血”这一语言和精神的共生点,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对“心血”一词的换词比较,学生反复品读写谈迁在遭受厄运后句子,从心底产生出对谈迁遭受打击的同情,对他丢失书稿的惋惜之情。这样,学生、文本和谈迁三者之间产生了共鸣,学生悲伤着谈迁的悲伤,由衷地理解了“厄运”一词的深刻含义。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就是这样一位体弱多病、老态龙钟的老人,在四年后却又写出了一部更加翔实、精彩的新《国榷》。你们的头脑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思考。学生自然从心底产生疑问:“遭受厄运后,体弱多病、老态龙钟的谈迁是如何编写出新的《国榷》这部鸿篇巨制的?”学生的疑问是在深入研究文本后引发出来的。这时,教师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找出谈迁在遭受厄运后是如何去做的语句,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谈迁。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争分夺秒,努力撰写新《国榷》的谈迁。”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不怕累、不怕苦、不怕孤单的谈迁。”教师让学生带着对谈迁的敬佩之情,再读描写谈迁在遭受厄运后如何做的句子,感受谈迁打不垮的精神。教师引读课题,让学生谈谈对课题中“信念”一词的理解,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
生1:信念就是希望!
生2:信念就是一个为之奋斗的长久目标。
生3:信念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志。
生4:信念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教师正是扣住文本的关键词、关键句,引导学生读中生疑、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使学生对文本人物、文本内涵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演绎了课堂的精彩。
四、多元解读,个性生成精彩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是这种尊重,才会有多元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正是这种多元解读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生成课堂的精彩。一位教师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有学生提出:“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原因。有的学生认为他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个钓鱼爱好者,所以也就顾不上天冷了;有的学生认为可能老翁在想鸟都飞走了,没人和自己抢了,可以独享一份清静;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可能是遇见上什么伤心事了;还有的学生提出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用钓鱼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的生平简介,并问:“你现在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有个学生说: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这首诗的。另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由于教师的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理解。这些理解尽管有高下之分,但都融入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引导体现了一种价值的引导。也许我们的解读不一定符合柳宗元写作这首诗的本意,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是感悟人生的过程。在多元解读中,他们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这种充满个性的多元解读,使学生获得思想的提高和个性的展示,课堂生成了精彩。
生成不断演绎着课堂的精彩,让我们的课堂更具灵动,更具生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