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致语文教学张力的价值、形态及其策略
2015-09-10王晓春
王晓春
[摘 要]精致语文教学张力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与学生之间形成的包括作品的意义与价值、语言的材料与结构、人生的阅历与积淀、审美的方法与层次等方面的距离和落差。精致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以精粹的言语作品为载体,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采用精当的教学形式,在精彩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发现张力并消除张力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张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作品思想的认识、情感的体验和语言的鉴赏和运用当中。同时,精致语文教学张力的存在形态主要包括思想的张力、情感的张力和语言的张力。精致语文需要从教学张力的这三种存在形态出发,精心建构能够有效产生语文教学张力的表现策略,促进学生精神和语言的同生共长,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精致语文 教学张力 内涵价值 存在形态 表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1
语文教学无论是作为科学还是艺术,多元化的追求都是必然的趋势。精致语文就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个性化追求。精粹、精当谓之精,细致、情致谓之致。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精致,就是追求高质量、高效率、高品位,就是追求精粹内容和精当形式的统一,追求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的统一,追求精心设计和精彩生成的统一,追求教学科学化和艺术化的统一,追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美的创造。在精致语文中探讨教学张力,有利于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本文就教学张力的内涵价值、存在形态和表现策略作进一步探讨。
一、精致语文教学张力的内涵价值
张力原来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个相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引入哲学范畴后,它主要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和落差。英国学者罗吉福勒把“张力”一词界定为“互补物、相反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冲突或摩擦”,认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突和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
教学中的张力主要表现在合理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现实基础之间的距离和落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课程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这是构成教学张力的主要原因。它们之间的互动交往常常以任务学习为核心,以问题探究为纽带,以问题解决并获得发展为目标。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课程之间都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内在张力。学生的学习总是在教学矛盾的冲突与消解中曲折前行,最终逐步达成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精致语文教学张力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与学生之间形成的包括作品的意义与价值、语言的材料与结构、人生的阅历与积淀、审美的方法与层次等方面的距离和落差。其中的距离和落差,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也是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重要依据。精致语文课堂中要做到精粹教学内容和精当教学形式的统一,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的统一,教师精心设计和学生精彩生成的统一,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中合理捕捉教学张力,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彰显教学张力,呈现学习中的问题、困惑、矛盾、冲突,在教师的精当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下不断地消除矛盾并解决问题,最后使教学张力得到消解,学生的智慧得到生长,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可见,精致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以精粹的言语作品为载体,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采用精当的教学方法,在精彩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发现张力并消除张力的过程。语文教师应注意发现文学作品的文本视野与学生阅读视野之间的多重张力,并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去消除各方张力,达到学生阅读视野与作品视野的有效融合。在精致语文教学中,文本与学生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可以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如果张力过小,只能流于平面阅读,学生的收获会小;张力过大,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视野难以融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
二、精致语文教学张力的存在形态
在精致语文课堂中,教学的张力是客观存在的。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的张力具有自己独特的存在形态。语文教学的张力主要蕴藏在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当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作品思想的认识、情感的体验和语言的鉴赏和运用当中。因此,精致语文教学张力的存在形态主要包括思想的张力、情感的张力和语言的张力。在同一篇课文的学习中,同时蕴含这三种教学的张力。
(一)思想的张力
思想的张力主要表现在作品所存在的思想意义和学生所能解读的思想内涵之间存在的距离和落差。思想的张力如何产生?主要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的有效提问等途径来产生思想的张力。
学生对作品的解读,是从对作品的语言文字所传达出的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开始的。在精致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作品开展阅读感知和品悟,从构建文本意象到获得文本意思,再从文本意思中探究作品的意义,最终感悟作品的意韵。从意象到意思、从意思到意义、从意义到意韵,相互之间都存在着思想的张力,它指引着学生对作品的思考与理解不断走向深入和丰富。
比如,苏教版课文《黄鹤楼送别》是文包诗体裁,文中有李白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其中的“烟花三月”到底由哪些意象构成呢?它传达的意思是什么呢?这是在初步感知文本意象和意思层面形成的思想张力,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比较容易发现和捕捉。“烟花三月”点明了当时送别的时间和环境,时间是“暮春三月”,环境是 “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含蓄地表达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好情谊。
思想的张力更多地表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蕴藏的意义和意韵的解读与领悟中。比如,在《黄鹤楼送别》一文,李白话别孟浩然时,举起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从中可以看出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学都堪称楷模,但是文中没有介绍孟浩然有怎样的人品和才学。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孟浩然认识上的空白。如果没有教师的深入引导,此处的思想张力就无法体现。因此,教师补充李白曾经写过的《赠孟浩然》中的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让学生解读出孟浩然洁身自爱、超然物外的高洁品质。接着,教师又补充孟浩然所作的《春晓》一诗,让学生初步感受孟浩然的文学才华。此时,学生的思想张力得到充分的展开,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学在生动晓畅的诗句中流淌出来。这样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内涵,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二)情感的张力
情感的张力主要表现在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内容、情感线索与学生所能体会的情感内涵之间存在的距离和落差。在精致语文教学中,当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文学作品,在文本的情感世界中徜徉的时候,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之间都存在着情感的张力,这是由于他们之间情感体验的个性与差异造成的。那情感张力是如何产生呢?在精致语文中,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作者所蕴藏的情感内容以及情感发展变化的线索等方式来产生情感的张力。
还是以《黄鹤楼送别》为例。文章通过描写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时,两人的所言、所行和所见来传达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在精致语文教学中,需要体现的情感张力,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和领悟这种依依惜别的真挚情谊。比如,李白和孟浩然在观赏美景的时候默默不语:“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其实两个人哪里是在赏景啊,他们分明是在掩饰内心依依惜别的情感啊。在李白和孟浩然举杯话别的时候,李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孟浩然“一饮而尽”。从劝酒与饮酒的细节中,也可以看出两个人依依惜别的感情。当孟浩然乘船远去的时候,李白依然“伫立”江边,“凝视”远方,久久不肯离去。李白孤独的身影和深邃的眼神,也蕴含着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在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细节中,随着学生的朗读和体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变得可触可摸、可圈可点。此时,情感的张力随之产生,并逐步扩大,推动着学生阅读体验的深化。
(三)语言的张力
语言的张力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与学生语言积累和表达的实际水平之间存在的距离和落差。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纯洁的情感、多彩的人生,而且语言文字及其表达方式特别的典范、简练、生动、传神。与之相比,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表达水平就显得捉襟见肘,不仅人生的阅历肤浅、视野狭窄、思想单纯,而且语言积累不够丰富,表达方式不够灵活。在精致语文课堂上,作品语言和学生语言之间的这种差距,构成了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张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典型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方式的诵读、品悟、迁移和创生来产生这种语言的张力,并借此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在《黄鹤楼送别》一课中,语言的张力随处可见。首先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如,课后练习第二题:“读读下面的词语:烟雾迷蒙、永世不绝、依依惜别、按捺不住、誉满天下、脍炙人口。”这些成语和四字词语,都是值得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细细品味并积累运用的。其次是对句子表达的规范性、灵活性和生动性的体会和迁移。如,课文中成语和四字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的凝练之美。“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课文中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凸显了文章的节奏美和形象美。“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运用了整散的修辞手法,前半句是整句,后半句是散句,让语言表达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描写,展示了世界的精彩与人生的真善美。在精致语文教学中凸显语言的张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规范地表达、自由地表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会艺术地表达、审美的表达,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精致语文教学张力的表现策略
精致语文教学张力的三种存在形态,决定了张力策略设计的基本方向和思路。在精致语文中,要具体落实精粹内容和精当形式的统一、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的统一、精心设计和精彩生成的统一,就要从语文教学张力的三种存在形态出发,精心建构能够有效产生语文教学张力的表现策略,促进学生精神和语言的同生共长,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寻找事物“矛盾点”,促进学生思维深入
矛盾是这个世界上人、事、物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一种存在状态。课文的内容包罗万象,是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实记录和个性思考。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内容的矛盾之处,往往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进而产生“张力”。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运用对比来引出矛盾。对比往往会产生差异,形成落差,进而生成张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巧妙设计,引导学生通过人、事、物之间的对比来捕捉主要矛盾,产生教学张力,进而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比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主要矛盾来展开课堂教学。课始,教师提出这样一个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每天打扫天游峰的老人,他到底累不累呢?”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静思默想并圈画批注,找出理由。最后,学生分成两个阵营进行讨论。在学生各执一词,又难以说服对方的时候,这正是课堂中最具教学张力的时候。学生各自抓住矛盾的一个方面,围绕 “累”或“不累”,细读文本,从相关语句中找出充分的理由,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老人清扫天游峰,有些同学找出了‘累’的理由,也有一些同学找出了‘不累’的理由。有没有哪些聪明的同学,能够把‘累’和‘不累’统一在老人的身上呢?”通过思考与讨论,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老人的工作,对于身体来说是累的,对于心情来说是不累的,也就是说老人的这项工作是“身累心不累”。此时,教学张力终于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思维的进一步碰撞下得到消解。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精致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课堂上的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就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的不同观点在争论中不断碰撞,进而产生一种思维的“张力场”,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并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思想的创新。因此,巧抓矛盾点,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这已经成为精致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
(二)寻找言语空白点,促进学生想象丰富
语言文字是人类传情达意的工具。由于语言文字的多义性与模糊性,使读者对文本产生了与作者不同的理解与感悟。这些“言”与“意”的差异,形成了言语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最容易产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张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空白处,让学生发现自己与空白点之间形成的张力,并让他们在调动已有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再借助想象去触摸言语空白深处的内涵。
可以说,没有想象,理解就无法深入。想象是沟通文本视野和读者视野的桥梁。文本中都会有许多言语空白点。这些空白点正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佳结合点,它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想象凭借。教学时,我们应抓住这些空白点,顺应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想象文本中未描写的画面、人物此刻的活动内容。这样,使学生在填补空白点时,逐步走入文本深处与文本视野达成融合。
比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写阿炳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用一句话概括了阿炳一生的坎坷经历:“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这是一个很有教学价值的言语空白点。阿炳一生中所经历的坎坷故事,也许三天三夜都说不尽道不完,而课文却只字未提。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极大的教学张力。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精当的设计,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并想象自己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教师出示了几个提示语,给学生提供了几种想象的思路:“‘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寒风刺骨,阿炳出去卖艺……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发着高烧,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家……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一不小心撞上了一个行人……’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幅画面说一说。”
教师巧妙地抓住课文中阿炳“卖艺度日”这个言语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阿炳双目失明后卖艺生活的种种磨难和艰辛,把“卖艺度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还原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而在精炼的文字和丰富的画面之间形成了极大的教学张力,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由此构成了精致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二大特征。
(三)寻找情感“体验点”,促进学生心灵共鸣
编入教材的课文大多数是文学名作。在写人记事类文章中,人物形象十分鲜活生动。他们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们的情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可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来发现学生阅读的张力,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即使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作者也往往采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表现手法,将自己的丰富情感含而不露地渗透在字里行间,曲折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人生情怀。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将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再现出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身临其境”般地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境,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促进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逐渐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差距,由此产生阅读的张力。
文本是作者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的体现。因此,对它的解读需要读者相关的生活经验来体验。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在对生活的描述中进行表情达意的,虽然这些学生大多未亲身经历,但在他们丰富的生活中类似的画面、相近的意境并不少见。只要及时唤醒,加以沟通、联系,学生就能将语言文字还原为形象,将形象升华为自我的感受与体验,并由此产生与作品人物或者作者之间情感的振动和心灵的共鸣,教学的张力也由此产生。
还是以《黄鹤楼送别》一课为例。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在送别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体现。课文一共描写了五幅深情送别的画面:看景藏情、劝酒寄情、借景抒情、目送蓄情、吟诗诵情。如,“目送蓄情”这个画面,教师可以从中发掘一个情感体验点来凸显教学张力。教师首先抓住这个画面中的重点句:“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设计一个引读的练习,让学生一步步走进李白的内心,逐层深入地感受李白依依惜别的内心世界。引诵:“当孟浩然踏上小船挥手告别时,李白依然……”学生感情诵读重点句;教师接着引诵:“当孟浩然乘坐的小船渐渐远去时,李白依然……”学生第二次集体感情诵读重点句;教师继续引诵:“当孟浩然乘坐的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时,李白依然……”学生第三次集体感情诵读重点句。通过教师回环复沓地设境引诵,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重点句的时候,那种依依惜别的情感被层层渲染,推波助澜般地萦绕在学生的心头,情感的张力被不断地激发出来。此时,教师再创设一个写话的情境:“李白啊,你为什么久久地伫立着,凝视着,此时你又想起了哪些画面,心中又有些什么话要倾诉?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写。”教师配上深情的音乐,学生动笔写话,并开展交流。在角色的创设与体验中,学生走进了李白的内心世界,他和孟浩然之间纯洁的友谊和思念的情感被细腻地刻画了出来。
在这个典型的案例中,精致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精粹内容和精当形式的统一,重点表现在对语言文字进行细致的揣摩和品味以及富有情致地体验和领悟上,从而最大限度地表现出精致语文课堂的情感张力。
(四)寻找文本“秘妙点”,促进学生言语生长
“秘妙”是王国维先生的用语。他说:“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个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秘妙——文本秘妙。”这里的“文本秘妙”,通俗地讲,就是指文章在言语表达方面的精彩之笔和奥妙之处。文本秘妙首先是一种“个个笔下无”的言语表达现象,说明这样的精彩之笔是由作者采用独特的眼光、独到的思想和独具的语言组合成的充满个性意蕴的文本。这是作者此时此地独具匠心的精神和语言在碰撞交融后的独特创作,也是其他作者笔下所无法用相同或相似的笔触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化创作境界。其次,文本秘妙还是一种“人人心中有”的言语表现规律,也就是说这样的精彩表达并不神秘莫测,也并非全无章法可循,读者通过推敲揣摩,是可以领悟其中表达奥妙的。
在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蕴藏着丰富而多样的文本“秘妙点”。这是指导学生开展言语学习、内化、迁移、创生的最佳生长点,也是精致语文所关注的“精粹内容”的重要落脚点。这样的文本秘妙点能够让学生产生“心中有”与“笔下无”的精彩奇妙的阅读体验,这本身就是足以产生强大阅读张力的精粹语言范本。因此,在这样的文本“秘妙点”上,教师不仅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品悟来凸显教学张力,而且要通过引导学生迁移仿写来消除教学张力,从而让学生掌握表达技能,提高语用能力,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
比如,课文《夹竹桃》是当代中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文中有一个自然段用整齐而自由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下的夹竹桃给作者产生的丰富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这段文字的“秘妙点”在哪里呢?只要仔细阅读体会,我们就能发现,这段文字一共写了作者三次奇妙的幻想,每次幻想都用了两句话,第一句写幻想到了什么,第二句具体描写幻想景物的动态组合之美。这六句话的句式如下:
我幻想它是__________,它居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幻想它是___________,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幻想它是___________,我就真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这三次幻想,句式并列但内容自由,一唱三叹又错落有致,在写法上虽有基本的范式,但描写铺陈又十分自然灵活。这样的文本“秘妙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和圈画批注中去发现句式的表达特点,然后在感情朗读中去体会品赏作者幻想的奇妙。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用相关的句式进行自由表达和交流评价,从而将文本的“秘妙点”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言语表达技能,丰富学生的言语表达方式,最终转化为学生言语表达的“生长点”。捕捉文本“秘妙点”这一教学张力的表现策略,可以让语文学习的“精致”,转化为学生言语表达的“精致”,实现了精致语文教学目标价值的华丽转身。
综上所述,本文站在精致语文教学的视角,比较深入地论述了课堂教学张力的内涵价值、存在形态和表现策略。这样的探讨,不仅是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追求语文教学的个性风格的需要。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理论的提升,精致语文教学的道路将会越走越远。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