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与龙
2015-09-10叶未央
叶未央
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涨势不断,乙未羊年的春节七天长假,更是创造了一波超过十七亿的票房新高潮,为“春节档”电影市场竖起了一块刚刚刷新过的“里程碑”。
这其中,领跑票房排行榜的两部影片都是香港班底生产:一部是主打“成龙牌”的《天将雄师》,另一部是周润发主演的《澳门风云2》。大牌明星领衔,影片主创阵容中当然星光灿烂,制作上肯定也不敢马虎,最终在市场上大捞一票也就尽在意料之中了。
可是在票房全线飘红之余,就这两部影片所代表的某些倾向,于这两部影片的“经济账”之外却也生出了颇多感慨。而这些感慨的重要性,似乎并不仅仅针对这样两部娱乐性的商业片。
第一份感慨是:以成龙和周润发为代表的上一代商业动作片“英雄”正在迅速走进“偶像的黄昏”。遥想电影当年,香港不得了,雄姿英发,重拳快枪……当大陆的“中国电影第五代”初出茅庐、“国产电影”还在以文艺片频频扬威国际电影节的时代,香港红得发紫的商业动作片已经通过阴暗、模糊的录像带市场迷倒了一代中国影迷。这其中,“重拳”的成龙和“快枪”的周润发分别主持着“武打门”和“枪战门”的大局,成为这两大门类商业动作片的“头牌”。可是岁月催人老,世上并无常青树,观众惊讶于成龙的老态,从此前包括《十二生肖》在内的几部“成龙影片”就已经开始了。想想也难怪,当年《红番区》作为“十部进口大片”的始作俑者之一横扫中国电影市场已是二十年前了,当时正值当打之年的成龙如今焉能不老?只是这一次成龙在《天将雄师》中老得实在不堪,虽然按“成龙影片”的固定套路每次也都要被反派对手打得很惨,以渲染对手的强大,然后再绝地反击。可是这一回,他“老人家”被“钢琴师”阿德里安打得完全没脾气了,连编剧都不知道该怎么让作为“正面英雄人物”的男主人公反败为胜了,只好让大反派没来由地忽然良心发现,在成龙已经无力招架、只好等死的时候主动自杀身亡。除非像李小龙那样英年早逝或者李连杰那样华丽转身,“老态”必然是武打明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玩拳头的成龙是这样,玩枪的周润发同样好不到哪里去。好在《澳门风云2》除了打打杀杀之外还有谐谑搞笑的另外一套,这样可以让“小马哥”当年的英姿多少得到一些“藏拙”。虽然英雄迟暮,但是再“迟”终归还是要“暮”的,而动作片明星“暮”得格外显著。可是观众除了欷歔感叹之外,是只管向电影要视觉享受而不负责为怎样提高视觉享受找出路的。所以对于电影的生产者来说,惟一的出路就是保证后继有人。对于武打片来说,虽然也还有甄子丹等相对更年轻的明星主持大局,但是成龙范儿的“轻喜剧武打片”似乎还没有合适的接班人。而以《英雄本色》等一系列影片为代表的周润发风格的现代都市枪战动作片貌似也有吴彦祖、古天乐等很多后来人,但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明星往往是群雄蜂起、各擅胜场的,再想推出一个周润发式的独领风骚者已经很难了。《澳门风云2》里的余文乐就为此做了注脚。
第二份感慨是:伴随着成龙和周润发这两位称雄一个时代的代表性明星的逐渐老去,大陆电影和香港电影之间的兴衰也发生着沧海桑田式的变化。在那个香港排不上号的歌星张明敏都能够主宰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时代,成龙和周润发是瞧不上大陆电影市场的,大陆的电影公司(当时还叫电影制片厂)也远远请不来这样的大牌明星。可现在不仅成龙和周润发早就对大陆电影投资放低了身段,还积极地去迎合大陆电影观众的欣赏口味。成龙可能觉得还不够自信,甚至拉来了当红的好莱坞明星库萨克和阿德里安来“助拳”。这样一个繁荣(哪怕是虚假繁荣)的中国电影市场是来之不易的,但是要持久繁荣下去是更困难的事情。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不缺钱了,也不缺商业意识了,所以能赚钱的电影层出不穷。随着银幕数的不断高速增长,貌似这种繁荣也会长久持续下去。但一个只会拍赚钱电影的市场并不是健康的繁荣,电影市场真正的繁荣是要拍出好电影才能赚钱。
第三份感慨是:3D已经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新常态”。仔细想来,3D其实也不算什么新鲜玩艺儿了,我们小时候新街口外就有一家专门放3D电影的“立体电影院”,只不过片源很少,翻来覆去就是什么从银幕里伸出一个鱼竿儿来吓你一跳之类。现在可好,中国人“一窝蜂”的老毛病再次发作了——3D在中国电影市场也一哄而上几乎成了“标配”,似乎不3D就不够档次,就不像好电影。其实3D并不是构成电影高品质的必要条件,而是试图最大限度掘金于电影市场的利益驱动使然。同样一张电影票,3D版的比2D版的可能要贵上一倍,这样的电影市场定价规律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牵引着电影人对3D这种技术迷信达到了一种趋之若鹜的程度。可实际上,即便是电影商业化历史最久、程度最高的好莱坞,也不是盲目依赖3D技术手段的。从去年大热的《星际穿越》到最近正走红的“格雷的五十道色戒”,很多热门影片依旧老老实实地“耕耘”着2D这片沃土。可见人家更多地是用心在电影的内容上,而不是在银幕上把算盘珠子拨得震天响。想想卢米埃尔兄弟刚刚发明电影那时节,一部2D版的《火车进站》不是也把最早的电影观众吓得大呼小叫吗?可见人脑对于画面是有想象力的,甚至可以说3D技术在电影生产中的泛滥反而有可能让观众的“立体思维”走向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