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2015-09-10郑方荣

考试周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整堂苏州园林课文

郑方荣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在这个环节上狠下工夫,整堂课往往通过一两个有启发性的问题贯穿全文,既是整堂语文课学习的突破口,又是整堂语文课学习的关键。有效的提问就像珠玉似的晶莹,有如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学生的心灵,可以开辟学生的思想,引领学生进入思维的广阔境界。语文老师必须在课堂提问上狠下工夫,让课堂笼罩在浓浓的智慧光环下,学生的智慧会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那么老师究竟应该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谈看法,希望对老师有所帮助。

一、设计好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

这是语文教学设计中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处理好这个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否则整堂课会成为问题的堆砌,零敲细打,一堂课下来教师精疲力竭,学生疲于奔命,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怎能与有效课堂挂上钩呢?其实,这样的课在日常教学中比比皆是。优秀的教师则不然,往往通过围绕一两个问题的探究实现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苏州园林》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1.体会苏州园林的特征。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3.熟悉说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学生朗读课文以后,通过讨论可以明确: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章先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

可以说这个问题贯穿于整篇课文教学之中,实现了这篇文章的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已经完成了,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和说明的主要内容。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请学生结合上文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和说明的主要内容看看这篇说明文在结构有什么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发现这篇课文的结构上的特点是由总到分的形式。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教学目标之三,也就是把最初的问题进一步细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如何具体体现“四个讲究”和“三个美”的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每个段落中的中心句是如何进行具体说明,这其中要重点探讨作者主要运用作比较、打比方等一系列说明方法围绕中心句展开生动的说明。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就一一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整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巧设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懂得了如何欣赏苏州园林,如何学习类似的说明文,以及学习说明文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运用说明文语言的技巧。

二、抓住语文教学中一些细微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中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多大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节的地方逐步形成的。语文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语文教学细节处理的好坏决定了一堂课的好坏。这就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把深藏在文本中那些闪烁着作者智慧光芒的东西挖掘出来。例如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我们不仅要准确阐述它们在文中的深刻含义,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还要联系上下文揣摩它们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最后考虑对于表现文章的主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时候文章中的一个关键词所引发投射的问题直指文章的主旨,如果教师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就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更不会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导致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麻木感,长此以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荡然无存,怎能把语文学好呢?一篇文章的细节往往是这篇文章最传神的地方,也是作者笔力最重的地方。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无数的细节教学串成了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

例如在《捕蛇者说》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是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二是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从事捕蛇这项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文章第二次多了一个“大”字,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发现这两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中心。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由蒋氏个人到整个社会,可见作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唐皇朝,指向了不合理的赋税制度,引起了读者的深思,更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三、从疑难重点问题切入进行分析

这也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因为这些问题往往都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讨论交流,完成以后会产生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如果设计的问题泛滥成灾且质量不高,问题的设计没有体现出层次感,导致有的优秀学生产生倦怠情绪,长此以往就会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师必须避免的情况。而有经验的老师则不然,他们在备课时就能够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点拨,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完成重难点的教学。例如学生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时为了要实现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揣摩错觉,在想象情境中欣赏作者描绘月色笔法的精妙。应该说要完成这样一个教学重点,老师不做适当的铺垫和引导,学生很难入手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在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了5个词语:比喻、衬托、悬念、动静、照应,发现两种错觉对写景的妙处,这样学生完成教学重难点就有了抓手,课堂讨论气氛热烈,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和关键词语进行深入分析。可见教师问题设计得巧妙,还有适当的引导,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最终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学工作。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我们必须处理好问题的整体与局部、局部和细节的关系,将它们有机融入整堂课的教学之中,既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又让学生享受到其中一枝一叶的情怀,这样的语文课才最有效。

猜你喜欢

整堂苏州园林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背课文的小偷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花园里上课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背课文
花园里上课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