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特点探析
2015-09-10毛磊焱刘善玖
毛磊焱 刘善玖
摘 要: 人民医学教育的发源地为中央苏区。上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学教育与根据地内其他各类教育事业一样,得到了蓬勃的发展。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的创办,标志着人民医学教育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本文结合欧洲医学教育历史,探析特殊历史时期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特点:旗帜鲜明,以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移风易俗,专业化与大众化相结合;切合实际,学制短,内容少而精;注重实践,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
关键词: 中央苏区 医学教育 特点
上个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因红军队伍的迅速发展,战事频繁,产生大批伤员。由于偏远农村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导致医疗人才的稀缺,国民党疯狂的“围剿”与封锁,加剧了中央苏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加之中央苏区民众的传统陋习,需要用卫生常识来破除。在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医学教育从无到有并且生机勃勃地发展起来,用时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教务主任陈志方的话来说就是“中国革命武装的红色医务工作是在严峻激烈的革命斗争中诞生的,并在革命战争的连绵岁月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教育背景下,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旗帜鲜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苏维埃政权的文化教育政策是使每个苏维埃公民受到苏维埃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愚弄民众为剥削阶级而服务,而是在启发民众,使民众为自身解放而斗争,因为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斗争取得胜利。中央苏区医学教育是以“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为根本宗旨和以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为目标的人民卫生教育,所以尽管身处紧张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质贫乏的生活环境,教员们依旧不辞辛劳,学员们依旧乐此不疲,充满高度的学习热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相长。
许德在《红军卫生学校的回忆》中写道:“学校之所以办得好,因为它有一个基本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党的坚强领导,师生们怀着饱满热情,下定为革命献身的决心,由于师生和学员们心中充满着‘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正义信仰,使得中央苏区的医学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办起来,并且越办越好,成为人民医学教育的起源。而国民党领导的反动统治阶级的文化教育政策,是把全中国最大多数被压迫民众放在文盲、闭塞与愚昧中间,使中国的豪绅地主与军阀官僚更容易欺骗与剥削民众,而仅有的少数文化教育机关也是建立在有阶级即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基础上的。
二、移风易俗,专业化与大众化相结合
说到医学教育,我们可能仅仅想到的就是在专门的医学院接受专业的医学教育,只是那些知识分子才能接受的文化教育。然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根本在于普通民众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
当时中央苏区不仅因为战争需要接受专业的医药人才,还因为中央苏区民众落后的传统陋习,需要用卫生常识破除,中央苏区的医学教育形式不仅有学校专门的职业培训,还有面向大众的卫生普及教育,其本质都是“要灌输卫生常识于一般劳苦群众,使他们自己起来注意疾病,个人的公共卫生,以减少疾病和死亡”,使中央苏区内的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劳苦群众都能接受一定的医疗卫生教育。不仅有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看护训练班等专业的教育形式,还有普及大众的列宁小学,工农补习班、成人识字班、夜校、全日学、俱乐部等各种类型的文化教育中都把卫生常识列入教育重要内容,另外还有报纸杂志、文明戏曲及标语墙报等各种卫生宣传媒介,使中央苏区大部分民众接受了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卫生常识,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相比之下,国民党统治下的一切文化教育包括医学教育都操纵在地主资产阶级手里,对于广大偏远山区的贫苦百姓来说,接受文化教育简直就是一种奢望,造成广大民众愚昧无知,固守陈规陋习,生活邋遢,不讲卫生,在国民党统治区,医学教育就是官僚地主教育。中世纪欧洲的医学教育与之有相似之处。中世纪是欧洲医学的黑暗时期,基督教会成了最大的封建主,基督教逐渐变成封建统治工具,神学渗透到一切知识领域,医学被宗教垄断,主要掌握在僧侣手中,而当时普通民众是根本接触不到医学教育的,使医学成了所谓的“僧侣医学”或“寺院医学”,导致中世纪的医学发展停滞不前,以致中世纪的卫生,特别是公共卫生相当落后,甚至倒退至远不如西罗马时代,民众落后的卫生观念导致传染病如麻风病、鼠疫、梅毒的猖獗流行。
三、切合实际,学制短,内容少而精
当时有些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医学迷恋于医学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强调性,需要5~6年的长学制,医学教育观念受到西方医学教育的束缚,结合当时缺医少药,随时都有伤员的战争环境,这是明显的教条主义和不切实际的做法。中央苏区医务学院创办归根结底是“为革命战争服务”,务必在最短时间内,使学员准确掌握战伤救护最实用的医疗技术。因此,中央苏区的医务学校均采取“重点教育”方法,实行8个月到一年的短期学制,把教学内容压缩到最必需的程度,挑选部队最常见的病如疟疾、痢疾病、溃疡、疥疮和四肢伤处理及最常用的药进行教学,讲课内容少而精,简明适用。正如时任中央红色医务卫生学校校长贺诚在谈话中说道:“用短期速成,少而精的方法,培养大批卫生干部以应急需,是环境使然,又是合情合理的方针。”
四、注重实践,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
中世纪欧洲的医学教育由于受到经院哲学的影响,使医学学说教条化,上解剖课时,解剖教授们在讲台上正襟危坐,手持盖伦著作,逐句宣读,仆人进行解剖,助教从旁指导,“明明看到人的股骨是直的并非盖伦所说的弯的,就牵强附会地说道,这是人们长期穿紧身裤的结果”,这种为了用解剖的例证验证教本并非为了研究解剖需要,照本宣科。不亲自动手进行的解剖,使学生无法获得真正的解剖学知识,使得中世纪的人体解剖学没有大的进步。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对解剖学的研究完全摆脱经院哲学的传递,亲自做过不少极为仔细的解剖。对人体外表做了精细的研究,才把体型正确而忠实地表现出来。同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维萨里,一改过去解剖学教学形式的方法,由他亲自主刀,不需助手,边解剖边讲授,使得各地学者纷纷慕名前往他所在大学观摩他的解剖课。
中央苏区时期的医学教育非常注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由于当时学员文化水平很低,又要在一年时间里掌握大量专业知识,学习任务十分艰巨。短期内要培养好这些学员难度很大。因此,中央苏区的医学教育都是采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巩固的方法,校长傅连暲按照毛泽东指示的“讲不懂,就做给他们看”,重新调整教学方法,每天上两次课,临床实习两次。讲课中遇到学员们听不懂的问题,就通过实际操作说明。如讲注射方法,就拿注射器在课堂上当场注射一次,学员们很快就学会了。
参考文献:
[1]龚超.马克思社会实践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央苏区的实践.湖北社会科学,2012(1):167-168.
[2]张友元.简明中外医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ISBN978-7-5361-35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