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高中生文言翻译能力的几点策略
2015-09-10唐学超
唐学超
提 要: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与学的重难点,特别是含有重要字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更让学生感到棘手。一些教师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急功近利,要么忽视手中最重要的课本资源,要么只重视练习不注重方法归纳。本文就高考复习阶段文言文翻译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课本资源 方法指导
高考文言文铁定都考课外选文,为了提高考试中文言翻译题分数,一些同学抛开课本,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堆中忙得昏天黑地。某些教者认为将精力花在课本知识点上是浪费时间,将重点放在对课外文言文的训练上。我不敢认同这样的做法,我认为高考貌似考课外内容,解题的钥匙其实还在课内。
一、重视课本资源,切实提高基本能力
重视课本资源,不是让教者把课本内容重新给学生讲解一遍,而是让学生根据手中的资料自己归纳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可以将重点放在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虚词用法”的归纳与整理上。
(一)积累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翻译,一般看点给分,如果重要实词翻译正确,则得分会很高,所以应该重点积累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必修课本上文言文中这类词有很多,我建议学生用本子加以摘录,这些词一般都有很多义项,摘录时,如果在每个义项后附上课本上的例句,则更好。如:若①更若役,复若赋,何如?(你)——《捕蛇者说》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像,如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④山有小口,仿佛~有光(好像,似乎)——《桃花源记》。做个有心人,认真归纳平常老师讲解文言文时讲解的文言知识点,编织文言知识网络体系。
(二)积累词类活用类型。
文言文跟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是有不同之处的,文言文中,词性常存在临时移用现象,我们称之为活用。文言词语的活用,也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出现,只有在很特殊的语言环境中才会发生。单凭死记硬背效果不太好,掌握语言规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如果两个名词或名词与代词连用,没有动词作谓语动词则后一个名词一般作动词用。如“先破秦入咸者,王之”这儿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让他称王。
(三)积累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常常是各类考试的重点,这种类型在试卷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可以采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如: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省略句,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被动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伶官传序》)倒装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分门别类归纳,快捷方便。
另外,要积累课文中的段落句子。为了提高翻译得分,我们可以多读一些多背一些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的课文。还要在翻译课文上做些扎实的努力,力争在不借助任何工具书的情况下熟练翻译学过的课文,这对提升文言翻译水平大有帮助。
二、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精准翻译能力
(一)避开误区,认识并跳出陷阱。
1.误把今义当古义。汉语词义随着时间的变迁,会发生很大改变,有的词义范围发生变化,有的词义褒贬发生变化。我们要根据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的含义。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句中的“学者”不可照抄,而应译为“求学的人”。
2.落实字面意思却不考虑活用类型。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我的妻子美我,是爱我啊”,这个译句忽略了“美”的用法,该字应译为:认为……美丽,而不是简单翻译成“美丽”。
3.倒装句式只直译不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很多句子在古代存在句子成分错位现象在今天来看是倒装句,在翻译时,我们要将文言文中倒装句式语序调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方式,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成:古代的人没有我欺骗啊。这个句子翻译不正确,因为原句是宾语前置句式,在翻译时必须把宾语放在动词“欺”的后面才可以。正确的翻译是: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二)掌握方法,提高翻译准确率。
1.保留专有名词。文言文有些词是专有名词,如:国号、朝代、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必翻译。例:虞山王毅叔远甫记(《核舟记》),句中的词语“虞山王毅叔远甫”都不必翻译。
2.增加适当的词。古人喜欢用单音节词表达,可是在今天这样表述已经不可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这类词前面或后面加字,凑足音节,使之成为双音节词。例: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译为:六国被平定了,天下统一了。
3.选择合适的词意。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常见,我们需要选择恰当的词意翻译。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中“鄙”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有这样几条:浅陋、目光短浅、边境在这个句子中用“目光短浅”最恰当。
4.替换一些现代汉语不用的词。因为时代变迁的关系,有些词,在古代常用,但因为词义发生了变化,这需要在翻译的时候用现代的词替换它。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5.补充被省略的成分。文言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常会有省略成分的现象,我们在翻译时,要对省略的成分作适当补充,这样才能使句意完整。如:投(之)以骨。(《狼》)省略了“之”也就是“狼”,在翻译时,应补出被省略的“狼”这样句意才完整。
6.删减不必要的词。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我们在翻译时,要作适当删减。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其中的“之”是提宾的标志,起凑足音节之功效,翻译时可以不翻译出来。
7.调整倒装语序。文言中倒装句式比较多,概括起来,大致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在翻译的时候,我们要将语序作适当调整。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定语“利”“强”要放到名词“爪牙”“筋骨”前面,可译成“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与强装的筋骨”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8.重视活用现象。在古代词性并不固定,有时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名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等,在此不一一列举。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应根据句子成分判断词性,例:越国以鄙远(遥远→远地)(《烛之武退秦师》)句中的“远”原本是形容词“远方”,在这里应该作为名词解释为“远方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