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心育独特魅力,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2015-09-10孙莉利
孙莉利
摘 要: 处在中职阶段的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并且正处于青春期的自我认同阶段,因此来自同龄人与老师的感受和看法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这一时期是各类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力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刻不容缓。这对心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心育工作者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心育的实效性,让学生享受优质的心理服务,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服务。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心育 快乐 关爱 尊重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伴随新课程的改革深入人心,这要求教育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关注学生快乐成长的过程。用心教育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体会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成为教育者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快乐的学生更容易成功
快乐是成功的副产品。笔者倒认为,快乐是成功的前提。快乐、阳光、积极、向上等品质,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情操,充实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但是,现在的学生,更多地处于一种压抑的“苦学”状态,心境的抑郁,导致学生学习的痛苦,甚至导致学生心灵的扭曲。心理学认为,快乐是人之所以成为健康的人的标志;快乐是一种权力;人有保护自己、快乐、思考、爱、与别人沟通及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人可以选择与以往不同的方式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从而避免让自己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并能够把生活中的困扰减少到最少。所以,快乐是可以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改变孩子们的不合理理念,让孩子们体验积极的主观的快乐,一定可以消除不良情绪,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二、营造氛围,让快乐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一)爱心浇灌快乐,让学生体验幸福。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可以说,许多教育工作都是在爱的基础上产生效力的,教师用爱心感化教育学生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
老师对学生的爱应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内化了的崇高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就像阳光下、春风中、绿叶间潺潺的清泉,在一方方幼弱的心田漫溢开来,在这种感染中,我们的孩子,也会养成一种习惯,那也是爱。
因为爱已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行动。它远离了自私,与名利无关。它像一泓清澈的水,浸润每一个春天,在学生的心灵中撒播阳光,使其快乐、健康、无私、乐观、茁壮成长。
(二)如何关爱学生,让学生获得快乐更是一门学问。
1.要学会赏识
每一名学生都需要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关爱每个生命的成长,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有缺陷的。当一个教师真正爱学生时,他的注意力将不会放在学生错误的行为上,或者是他们的缺陷上,而是会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观察学生的闪光点,创造让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微小进步都毫无吝啬地给予赞赏。
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使他们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2.体验自尊和自信
罗兰说:“一个人的特色就是他存在的价值,不要勉强自己去学别人,而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不但自己觉得快乐,对社会人群也更容易有真正的贡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信学生能够自己走向成功。
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需要转变心态,不再居高临下,以亲切、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距”,这样才会唤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使他们在受到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有利于发展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为学生的心理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有了尊重,才会有和谐,才会有发展,人生和社会不能缺少“尊重”。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提倡学生尊重老师,同样,老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自觉地尊重学生,是作为老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而存在的,是老师应有的责任。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多一点尊重。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的,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的,那就是爱。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只有用爱心灌溉,以尊重耕耘,才能让那些幼苗茁壮成长,绽放出鲜艳的花朵。
况且,所谓学困生只是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的,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或学习成绩差,或纪律差,或思想意识不端正。如果教师偏爱那些学习好的听话的学生,而对学困生经常训斥指责,则势必伤害他们的心灵,以致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让孩子体验快乐,必须给孩子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师者这种深沉的、广博的爱,不仅能够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被承认的快乐,更能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
总之,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用心培育学生,发挥心育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明白幸福和快乐的含义,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三联书店.
[2]宫国庆.在情感的土地上播种希望[J].新教师教学.
[3]王炜.师爱师德之魂[M].中共党史出版社.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5]张辉.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M].素质教育论坛.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