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平衡“创新”与“守真”
2015-09-10孙倩霞
孙倩霞
[摘 要]目前,在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体现创新,对课文进行标新立异的解读,或深挖文章立意,使语文课堂失去它应有的本色。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踏踏实实地积累、认认真真的实践,要领悟语言文字的含义以及运用技巧。只有把握好“创新”与“守真”的关系,语文教学才能高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 守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32
现在不少的语文课堂汇集了天文地理的知识,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内容,担负很多的责任,唯独没有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虽然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创新要在语文的本质上创新,否则就偏离了方向。其实,语文教学很简单、很朴素。像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所说的那样:“语文教学就是实实在在教会学生阅读、写作和听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教会学生运用祖国文字,并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感染。”
一、标新立异解读,课堂面目全非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去标新立异,那么课堂就会失去语文教学的意义而变得面目全非。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甚至抛开语文教材,单从一个形象去分析,这样就会失去课文本身的教育意义。比如,《乌鸦喝水》一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乌鸦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的精神,而非用什么方式去喝水。但是在课堂上,面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去想一想:“还能怎样喝到水?结合自己喝水、喝饮料、喝牛奶的经验谈一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瓶口小、水又少的现状,想到了用“吸管”喝水。教师对这个学生大加赞扬。有的学生想到把嘴巴伸到瓶口,让瓶子躺下喝,教师也夸学生很聪明。虽然这些答案体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但是与文章主旨相差甚远。课堂上很热闹,学生都在商量着“怎么喝水”,想到的方法都比乌鸦的方法还好。甚至有的学生直接说乌鸦是“笨鸟”,旁边的小石子上都是泥土,放到瓶子里把水都弄脏了,喝水解渴说不定会得病。这样颠覆了本篇课文选编的目的。课堂教学像“杂文”一样,与学习目标背道而驰。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不可取的。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时,不要太过“开放”,一旦发现学生学习的轨道偏离了语文的方向,一定要及时扭转,引导学生回归语文学习的轨道,以学习语言文字和提高语用为主。这样才能让“创新”与“守真”并轨而行。
二、个性解读太过,失去语文味道
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课的味道。真语文的课堂就应该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但是,很多语文课堂却抓住课文表面的内容进行无限发散。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责任是很大的。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蒲公英》一课,是一篇童话,要告诉学生的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想法和做法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命运和结果。教师只要帶着学生体会文章传递的信息,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就达到教学目的。但是,很多教师却把蒲公英传播繁殖的原理讲得清楚明白,还进行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的方式?虽然课外拓展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但是这样的拓展与本课的关系实在不大。
语文课上成生物课,甚至是地理课,这是语文教学目前最大的弊病。大语文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容纳更多的知识内容,更要在百科知识中学习更多的语文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要求在文章解读时要运用发散思维,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在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时,要注意“度”的把握。
三、深挖文章立意,拔高表演失度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立意并不很深,只要教师稍作点拨学生就可以理解。但是,很多教师为了体现课堂的深刻性,对课文的立意无限延伸,挖出深刻的主题,这在公开课上更为严重。其实有的时候,作者的写作意图很浅显,教学时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启示即可。
如,苏教三年级上册《第八次》一文,讲的是苏格兰王子布鲁斯领导自己国家的军队抵御外来侵略者的故事,重点突出的是“坚持”的重要性以及蜘蛛结网在故事中所起的作用。对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只要能引导学生理解“第八次”题目的含义以及文章的“坚持就能胜利”的道理即可。但是,有的教师在解读文章时,还引到“和平”“和谐”的主题,引导学生领悟“拒绝战争”的意义。这些主题远离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失度的拔高,对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语文教学不要被五彩缤纷的活动所扰乱,要踏踏实实积累、认认真真实践,要领悟语言文字的含义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课文的解读要在守住本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在尊重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个性解读。平衡“创新”与“守真”的关系是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重点。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