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5-09-10王频频
王频频
摘 要: 语文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素质的学科,而且是陶冶学生情操、引领学生体验情感过程、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学科。教师不但要传授语言文学知识,而且必须积极利用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独特条件,在沟通中传递师生之间的情感,在激“情”中优化情感教育。作者从培育教师情感、激发学生情感、挖掘文本情感、营造教学语言情感等方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在语文课堂中积极渗透情感教育,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诗化、美化,让课堂始终充盈融洽的师生情、动人的生活情,促使情感因素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得到升华。笔者认为,积极从教师、学生、教材文本、教学语言等视角更有效地激“情”,是语文教学中获取情感教育成效的关键。
一、积极投入,主动用“情”
情感具有鲜明的感染力特征,要使课堂中学生受到感动,首先,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投入情感,用心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有其特殊性,既具有语言学科的严谨性,又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色,是一种富有创造意义的教育活动。所以,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不仅是教学流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管理者,更是互动课堂不可或缺的参与者、积极情感的投入者与共享者。教师必须努力激活文本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情实感,轻叩学生的爱美、求美的心门,引发师生之间情感上的和谐共鸣,促进教师、学生和文本作品三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表情达意的完美统一,让语文课堂萦绕更多的美好情感共鸣。如,笔者在指导学习欧阳修《秋声赋》时,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引领学生朗读、精读、课件展示,让他们真切体味到作者的无限感慨。其次,教师要善于主动调控自己的情感,少一点不良情绪,多一点“萌萌哒”,因为学生更喜好的是诙谐幽默、和善亲近的教师形象。老师顺利完成一节课并不是难事,难在要坚持上好每一节课,要让学生喜欢你的每一节课,更需要教师形成良好的情感调控能力。往往是那些在语文课堂上勇于动情的教师总能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情绪感染学生、亲近学生心灵,获得无数学生的喜爱。所以,语文教师只有真正主动地投入情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获得教育教学的真实效果。
二、善设情境,指引生“情”
缺乏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缺乏有效教学情境的课堂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在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情境的有效设计,引导学生更好地触“境”生“情”。
首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情感特点优化设计教学情境,指引学生有效生“情”。高中生具有鲜明的情感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情感倾向的定型。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经常会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发表个性见解和独立看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人物对象喜欢保持自己的评判。二是情感的丰富性。尤其是在置身于现代日新月异的网络化新时代,学生的自我意识受到巨大冲击,认识面扩大,同时激发他们更期待表达丰富的情感。三是情感的强烈性。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抒发情感、释放情绪的方式愈发丰富。因此,有效实施情感教育必须紧紧抓住高中生的情感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获得预期的教育成效。其次,必须善用教材、优化情境开展情感教育,引领学生有效生“情”。语文是一门具有鲜明人文性特征的学科,其中与情感、情操教育相关的内容非常多,这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素材,通过挖掘作品资源,优化创设课堂情境,能把作品中蕴含的美好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深受感染,指引他们自觉融入课堂教学的美好意境中,主动接受情感的熏陶。如,笔者在与学生一起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利用共同诵读、融情入景的课堂情境,带领学生一起进入闲适恬静的飘然意境,感受诗人悠闲自得、超然物外的生活心境。所以,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不仅是一种接受,更是一份潜移默化的移情,是一种美妙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染。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在语文课中各种有效情境的烘托和支持下,情感将更加丰富,心态将更加积极。最后,必须善用媒体等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有效生“情”。语文课堂中,电化教学手段(如录像、录音、幻灯片、音乐、微视频等)是教师可利用的重要媒体手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利用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指引学生在特定的学习场景中共同学习、共同享受优秀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如,教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观赏有关“山”的图片,把学生带入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接着通过语言为学生描述一番生机勃勃的山水景象——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还可以联系“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顺势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上。借助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必然“如沐春风”,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挖掘文本,研读导“情”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有效路径。一部优秀的文本教材往往凝结着许多专家和学者的智慧和心血,它不仅为学生汲取知识文化信息、领略名家著作的独特风采提供了重要载体,而且在指引学生参与理解文本中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中,深入把握蕴含的人文精神,在品味、研读作品的同时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
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首先,要灵活借助朗读、细读、泛读等多样化研读方法,采用问题引发、情景再现、场景设置、活动体验、情绪渲染等办法,促进学生在研读文本活动中激起内在情感,与作品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内涵、激活情感。其次,教师要适当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深入把握作品的写作背景,剖析作品特色,把握角色性格特征,促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更有效地释放积极情感、张扬个性化的文本理解方式。如,在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名篇时,笔者尤其注重引导学生着重把握词中“雄丽之至、横绝今古”的特色,理解人生功业虽辉煌但终归于梦的人生道理;既形象地感受到词中描绘的“故垒西边……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观,又较好地体会到一个命运多蹇、仕途坎坷的文人表现出热爱人生的乐观情感,让学生从中深受教育与启迪。最后,要积极通过多维解读文本素材,深刻把握主体意义,陶冶情操。优秀文本蕴含的主题充分体现了作者积极的创作意图。如,在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坚持以美学视角理解与把握其中的主题内涵,促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并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潜力是无限的,进而理解生活就是一种艺术,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不断提升的审美眼光中。所以,教师在积极指引学生参与作品鉴赏、文本解读、诠释主题意义的活动中,促进学生审美素养与良好情感的培育。
四、巧借语言,有效激“情”
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的必备基本素质,巧妙娴熟的语言艺术表现出教师特有的气质。善于利用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语文教师良好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的充分体现。
在课堂中,教师巧用语言艺术对学生学习情绪和情感的激发起着重要作用。其一,应用规范性的课堂语言,能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接受语言文化知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为教育学生训练规范的普通话语言技巧打好基础。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语音纯正优美,语调抑扬顿挫,语言准确简明,语速快慢得宜、条理清晰,讲述或悲或喜、或抑或扬,都是课堂语言的重要要求。其二,善用形象性的课堂语言,能指引学生在描绘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的美好课堂场景中激起深思与细究。语言形象性是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教师有时巧用一个小例子、一句形象比喻就能够激起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心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饱满,能将深刻抽象的人生哲理变得更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其三,活用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有利于调节课堂节奏,活跃教学气氛,增添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趣味性是语文学科的突出特征。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展现出积极的教学情绪,善于利用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听课兴趣,而且应巧妙设疑,适当利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幽默笑话、成语典故、诗词名句、格言警句等素材片段激趣引学。其四,勤用激励性的课堂语言,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志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非常期待老师对他们的激励和表扬,有时教师简单的、无意的一句鼓励评语,就会使他们信心倍增;有时教师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一句友善的提醒往往能激起他们良好的情绪。所以,教师宁可少一些随意性批评,也要多一点鼓励性评价,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中。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在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坚持联系学生的学情和情感特征,挖掘与应用课堂中各种有利的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功能,发挥良好情感对学习的触动、调控、组织等积极作用,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使他们既掌握好语言文学知识,又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珠.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研究[J].语文学刊,2013(07).
[2]高淑菲.点燃情感的火焰拨动心灵的琴弦——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学语文,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