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向死而生
2015-09-10张静
张静
李开复击退肿瘤后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依然衣着考究,是一如既往的儒雅风度。
人们太熟悉这张面孔了:方正敦实的脸型,圆鼻头,鼻翼略宽,两片薄薄的嘴唇无论张开还是闭合总带着笑意。他的发际线很高,这通常被认为天资聪明,一副金丝眼镜则显得导师味十足。
2个月确诊患癌、6个月化疗、9个月休养,直到今年2月重返职场,李开复最近的演讲主题不再是创业、改变和成就,而是死亡和重生。
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就立下“做最好的自己”的信条,在人生上半场的表现也的确出彩:26岁时发表的博士论文得到《纽约时报》半个版面的报道;被全美计算机科学排名第一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破格授予教职;先后在苹果、微软、谷歌三大科技巨头担任华人最高层职务,后回国创业……
“铁人”的讲法,曾令李开复引以为傲。他认为睡眠和运动纯属浪费时间,每天平均只睡5个小时,还经常睡到一半爬起来收邮件,处理公事。由于长期肌肉紧张,他的脊椎右侧有一条硬邦邦的“肉脊椎”,怎么按摩都不见好。但即使是在早前做手术时,他还要特意定做可以躺着用的电脑架,“别人开刀后就呆呆躺了两周,我居然比上班还要有效率!”
长期以来,他奉行的是“效率第一、永不懈怠”。
在鼓励青年“世界因你而不同”时,他精确计算着影响力的发挥——“演讲不到1000人不去;每天微博不能新增一万个粉丝就觉得内容发得不够;有人发电子邮件问我创业问题,我只回复那些有可能成功的;是否要见一个创业者,完全取决于他的公司有多大潜力;要见哪位记者,也要看他面对的读者群有多少”。
一度,李开复有点偏执地将运营社交媒体当作重点工作之一,将粉丝增长视为志在必得的目标。为此,他每天准时发布十几条微博,亲自回复帖子,大方展示自己高效的时间管理。精心运营之下,他成为拥有千万微博粉丝的网络大V,打开电脑时蜂拥而至的粉丝反馈令他内心欢喜,只要动一动手指,就能轻易发起万人实名抵制某电视节目。他的内心是骄傲的,“当我拥有千万粉丝的时候,我其实看不到这些个别的‘人’,我只看到我自己”。
他想把自己塑造成能长久留存于别人心中的形象,墓志铭上最好写的是“热衷于教育,通过写作、网络、演讲,帮助了众多青年学生的开复老师”。
“这是一个太完美的人,似乎24小时都高度自控,绝不生气、绝不失态,如同一台高度智慧的机器,这内在承受的压力,何处释放?所有的角度都滴水不漏,太不真实!”曾经有网友这样形容李开复。
2013年,在赴美领受《时代》周刊年度“影响世界百大人物”奖之后没几个月,李开复病了。他被确诊为淋巴癌第四期。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之后,他最终接受现实,在微博写下“癌症面前,人人平等”。
“病中亲身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自己面对疾病时的无能为力,才使我渐渐体悟到我是多么渺小,光是把责任范围内的每件事都做好就已经很难了,哪还有什么才德、见识可以去衡量‘最大化的影响力’呢?”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奉行多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虽然是搞科研出身,但他在病中拜访星云大师,佛教帮助他得到内心的平静,还使他戒掉了安眠药,好好睡觉。他喜欢上了爬山,不再向油腻的食物开怀,给家人更多陪伴,过去他为家人考虑得太少了。
“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上。”病愈归来,他教导年轻人时,话题转向健康和亲情。
不过他的工作热情仍难以消减。在同事看来,回到北京后的李开复就像行星回到自己的轨道,进入长期设定下的系统,高速运作,仅仅一周他就感冒了。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路/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在2009年创新工场发布会上,李开复曾用罗伯特·弗罗斯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作结尾。当时他意气风发,眼神里饱含憧憬。
化疗不一定导致大量脱发,如今他的头发依然黝黑浓密,为此他一度被网友怀疑说了假话,而松弛下垂的皮肤和满脸的皱纹则无法掩饰他已年过半百,且才和死亡交过手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肉脊椎”消失了。
他不再是以前的李开复,人生意义的模型从他生病那天起开始改变。
(选自2015年第16期《博客天下》,本刊有改动)
注:李开复,1961年12月3日出生于台湾省新北市中和区,祖籍四川。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他是一位信息产业的经理人、创业者和电脑科学的研究者。曾在苹果、SGI、微软和Google等多家IT公司担当要职。2009年9月从谷歌离职后创办创新工场,并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