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多种形式作业,彰显数学教学智慧
2015-09-10吴薇
吴薇
摘 要: 小学数学是能够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作业又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老师在课上所讲的知识。在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本文从作业设计的形式方面进行了探究,从而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智慧。
关键词: 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 教学智慧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小学数学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譬如小学数学作业偏离实际生活,也没有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很多学生觉得做作业是一个负担。所以,我们就需要通过改变布置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培养,凸出小学数学教学智慧。
一、层次性作业的设计
学生之间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能够一概而论,对所有的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这样会让学习好的学生感觉到没有激情,而让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感到很吃力,也体现不出老师教学的智慧[1]。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照顾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差异性设计层次性的作业,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
例如,在讲完“表面积、体积”这个知识点之后,老师可以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老师可以为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布置问题:“一个长方体箱子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布置问题:“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然后为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布置问题:“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4厘米,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够被调动起来,避免了数学作业的枯燥单调,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
二、趣味性作业的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用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和思考,学习效果就不一样了。老师需要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小学数学课程设计中,需要对作业赋予趣味性。例如有这么一道题:小明和小华每人有一包糖,但是不知道每包里有几块。只知道小明给了小华8块后,小华又给了小明14块,这时两人包里的糖的块数正好同样多。同学们,你说原来谁的糖多?多几块?这个问题将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数学化了,因为它充满趣味性,所以会离学生很近,学生也会很有兴趣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这种趣味性的作业,不需要太多的计算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将课本融入生活,让学生能够有很浓的兴趣解决这个问题。
三、开放性作业的设计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存在很多答案的,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运用发散性的思维解决这类数学问题。所以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相关能力进行培养,设计开放性的数学作业。例如,在“认识图形”这个知识点中,老师可以布置这样一道课外作业题:“搭一个五边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然后再续添加“5根小棒可以搭一个五边形,3个五边形需要用几根小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这个问题,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使得学生思维的角度变得多元化,老师的教学机智从中也可以看出。
四、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数学这门学科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一门比较实用的学科。新课标的实行,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应该将教材高度地结合生活,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数学的世界里找到无穷的乐趣。例如,在教完长方形的一些知识点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以牛奶盒为样本制作一个饮料盒子,并测量出饮料盒的长宽高,计算出这个饮料盒的表面积[3]。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于长方形的诸多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又如,在学完“统计初步知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老师可以布置学生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统计本年级的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男女比例是多少?并制作相关的表格。这样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结语
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既要注重相关教材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掌握好理论知识,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习致用。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一些特点,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凸出小学数学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葛灵光.小学数学作业创新设计例谈[J].教学与管理,2011.
[2]丁惠祥,张芳英.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与评价[J].上海教育科研,2011.
[3]朱延春.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有效设计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