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

2015-09-10姚彩霞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5年11期
关键词:弟子自然段目标

姚彩霞

课堂教学要把关注的重心转到“为谁教”上来,这已经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为谁教”这一命题,更意味着“生本”理念不仅要求广大教师从宏观上了解,更要在课堂的微观世界里去落实。

怎样做才能达到“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几点认识。

一、制定“学”的目标

【案例1】

《最大的麦穗》一文,教学这课之前,笔者布置的预习任务是:

1.熟读课文。

2.通过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途径解决自己阅读中的疑难。

3.自己努力之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预习本上。

笔者在备课时,先仔细研读了学生预习本上仍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苏格拉底为什么要求弟子“只许进不许退”,他的用意是什么?

(2)“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句中有两个“最大”,它们有什么不同?

(3)“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4)这块麦地里有最大的麦穗,为什么弟子们没找到?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麦穗?

(5)为什么说“人生仿佛在麦地中行走”?

从这些问题可看出,学生对苏格拉底的用意理解得很模糊;关于人生与麦地的比喻,学生不是很理解;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学生并不懂。而这些问题都集中在课文的第1、3、6、7自然段,于是,笔者把朗读训练的重点放在对第1、3、6、7自然段的指导上。当然,要想引领学生攻克理解上的难点,不能局限于某个段落,而应着眼于全篇,以俯瞰全文的姿态来理解文中的重点。

【反思1】

在设计每节课的目标时,教师已经习惯照搬教参上现成的内容。请问,教参上的目标就是你所在的班级要达到的目标吗?教师只有了解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以及儿童对文本的想法和兴趣点,才能制定出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具体而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目标不是从教参里来,而应从学生中来。

制定“学”的目标,就是梳理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疑惑,并结合本学段学生应达到的目标,进行筛选和整理,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二、设计“学”的活动

【案例2】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笔者设计的“学的活动”主要有:

1.萧红的语言有个特点,第一遍读觉得啰唆,再读几遍,觉得很有趣。课文中有一段话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第13自然段)

2. 指读第13自然段,男生和女生合作朗读,体会语言的有趣。教师相机点明这一段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3.像这样独特的语言光读还不过瘾,最好能背下来。自由背诵第13自然段中运用反复手法的句子。同桌检查背诵,男生女生比赛背诵。

4.教师点拨:这一段作者运用反复的写法想表达什么情感?(自由快乐)

5.我们也尝试运用这种反复的方法,来表达自由快乐的情感。出示辣椒、西红柿、茄子、向日葵、瓢虫等图片,激活生活经验,并仿照书上的句子,写一种动物或植物的自由快乐,也可以写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自由快乐!用上“愿意……就……”至少用2个。

6.小组内交流课堂练笔,选部分作品在全班分享,体验独特的自由快乐。

【反思2】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博士在他的文章《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中指出,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目前的课堂呈现这样的弊端:“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完整,而“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教的活动” 相当丰富多样,而“学的活动”非常机械、单调。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关注“学的活动”。“为学生而教”的课堂应该是“学的活动”有结构、完整、丰富、多样。

《我和祖父的园子》的主要教学环节,始终围绕“学”来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读、背、写”训练。一节课学下来,学生收获很多,在读、背、写中,享受了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只是组织和引导,在必要处讲解和点拨。

三、应对“学”的生成

【案例3】

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时,课堂上学生对弟子失败的原因产生了分歧。

生1:读了这一节,我认为弟子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的贪欲太强。由于贪欲,弟子们失去了很多机会。

生2:我反对他的观点。因为贪欲并不是失败的原因,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没有了贪欲,弟子们就失去了追求的目标。

生3:既然贪欲好,那为什么弟子们到头来仍然两手空空?

师:是啊,如果不是贪欲,那是什么原因让弟子们两手空空?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4:我认为,一个人追求最好并没有错,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恰当地抓住机会,别让机会从身边溜走。正如课文的最后所写“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反思3】

学生阅读的落脚点会有所不同,针对“贪欲”学生引发了争论,课堂反由此充满灵动和挑战。面对这种“学”的生成,笔者退到“幕后”,只在必要时煽煽风,拨拨火苗,让学生思维的火花燃得更旺。

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学的动态生成,进行灵活调整,善于将“生成”转化为新的学习活动,抛给学生,引发再一次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的生成出现后,教师要甘当课堂的配角,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探讨。把舞台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呈现更多的精彩!

四、评价“学”的结果

【案例4】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4《说说心里话》一课教学中,学生完成草稿后,教师先组织自评自改,将本次习作的重难点,变成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自己衡量、自我修正。自评要求如下:

1.默读自己的作文,用修改符号修改错字病句。

2.你用的语言恰当吗?如果是生气、埋怨,可以修改得更委婉些,让对方能接受。

3.你用的人称恰当吗?说心里话,是直接向对方表达,要用第二人称。

学生在说心里话时,总是把生气、埋怨的情感说得很过分。为此,在自评要求的第2条,提出了学会说话,学会与人和善交流,学会委婉表达的明确要求。许多学生在作文开头往往直接向对方说心里话,用第二人称居多,到后来写事例的时候,又往往变成了第三人称。所以,设计了第3条要求。

接着,再组织生生互评,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彼此分享习作的成果。互评的标准要让学生容易操作。《说说心里话》一课的互评要求如下:

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同桌的作文修改并评分。

(1)修改错字、病句。

书写评分:工整,错别字少,得40分;不好的,扣10分。

(2)用波浪线画出最打动你的语句或者精彩的细节描写。

描写评分:画出1处,得40分;画出2处,80分;画出三处或以上的,得120分。

(3)用横线画出写得不好的语句,并在边上写写你的建议。

(4)给作文打一个总分。

【反思4】

在这节课上,因为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学生知道如何去评,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

评价不仅为了检测学习效果,更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而教”的课堂必然要有好的评价,要根据不同内容的学习,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教师评价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课堂评价的主人应该也是学生。

【结语】

李海林教授在《课堂教学的“最近改革区”》 一文中指出:“找准一所学校、一个地区课堂教学的最近可改革的范围要遵循可能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课堂教学的改革要以教师为本,而不是以理想(理论)为本。”李教授其实在提醒我们,“为学而教”的教学理想是美好的,但并非所有学校都能一下子达到。教学改革要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地区,有梯度、有层次地进行;教学改革的专家要针对不同学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对一线教师进行有效的引领;一线教师更要扎根课堂,探讨“为学而教”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观课、评课者也要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为学而教”。

期待更多的专家、教师点燃“为学而教”的理想火种,让课堂真正成为润泽学生生命的家园。

(江苏省东海县实验小学 222300)

猜你喜欢

弟子自然段目标
秋天
弟子规
弟子规
美丽的秋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