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打假” 求“真”表达
2015-09-10臧琴
臧琴
学生习作中的“假”现象可说是形态各异,或抄袭,或套作,或杜撰。假人、假事,假情、假意,假崇高……说自己不想说的话,说自己不会说的话,说自己没经历过的事……这种种“假”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面对“假象四起”的学生习作,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专业的打假人,让“真”成为习作的主旋律。
一、鼓励真性情的表达
非常欣赏管建刚,他两年创下学生发表习作200多篇的纪录,令人实在佩服。读他的学生的习作,常常会不自觉地笑起来。为什么?其中充满了生活的趣味,童言稚语,读来却满目青葱,他们活脱脱就是一个个孩子,说的尽是他们自己的话,而不是复制他人。我想这和管老师鼓励学生真性情表达的理念有关。因为,他知道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
而我们的学生因生活的无处不在、司空见惯而变得麻木,不会观察。我们没有教会他们去锐意感知,而教会他们学会投机取巧地“贴近”“模仿”,其结果只能是愈来愈深地陷于共性化的表象之中,千人一面。在我们毫不顾惜地拨弄蹂躏下,生活终于成了浸泡在福尔马林中的苍白的死胎。
再来看管老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要在实现师生平等的理念下,打破“语言规范”的筐,把作文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出自己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属于自己的童真与童声。因此,我们才能在他学生的习作中读到这样富有个性的文字:“我见试卷上满是题目,看得我头都涨了,差点没晕过去。可这又能怎样呢?谁叫老师是班上的‘大哥大’呢?”“你看,阿正那独特的鸭子笑,嘎嘎嘎地,脸上肥肉一抖一抖,那双小眼睛已经眯得连缝都看不见了。一旁的阿丙,斯斯文文的,没有声音,只有那两颗雪白的大门牙,闪着耀人的白光……”
二、少指导,多放手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习作”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在写作前让学生阅读一篇例文,这篇例文来自同年级学生的习作,因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写作方法切合实际,便于学生仿效。笔者以为,在低中年级段,例文不失为一个扶手,让学生写作时借助拐杖,慢慢学会走路。然而,随着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例文过多的方法指导,反而会束缚孩子的思维,容易滋生思维惰性。再者,苏教版的例文并不是佳作,学生的一味模仿反而会限制习作的发挥,不经意间让习作变成“套作”。
此外,高年级作前的指导过多,也是一个问题。
小学作文教学本应该让孩子保持其特有的纯真和灵气,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及通顺表达的能力,但小学老师却过早地把一些所谓的“方法”“技巧”“规律”教给了孩子,而忽视了内容真实性的指导。
在一次市级作文竞赛课上,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习作5》——我身边的小能人。老师借“泡方便面”和“炒蛋炒饭”为例来分析选材的优劣,并相机总结出了“难度增加突显能”等几条选材标准。放手写作后,师生开始评点一名学生写的小能人滑轮滑的片段。一名学生举手说:“我认为在平地上滑轮滑许多人都能做到,可以增加一点难度。”在老师的追问下,他又补充遭“比如说,在坡度很大的地方滑,还可以一边滑一边吃东西,不光会正滑,还会倒滑……”真是想怎么滑就怎么滑,小能人在笔下可以变得无所不能。可是,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显然脱离了现实。
可以说,是老师作前指导时过多的暗示,让学生根据需要造假。于是写作不再是真实表达,而是进入了“谁富有想象力,谁的习作棒”这样的一个“假”习作误区。根据标准,缺少材料怎么办?学生会脱口而出“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摒弃“道德至上”的习作评价标准
也许是受“文以载道”等传统作文教学思想影响,有些老师把文章立意当作文章成败的关键,认为作文必须高歌真善美,痛斥假丑恶。我们喜欢讴歌时代精神的作品,我们欣赏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言说,一旦学生习作中涉及“家庭琐事”“消极思想”,我们便会友善地提醒他们,这些不登大雅之堂,或是消极的东西不适合小学生去谈论……这种过分追求作文立意的结果,导致了作文的写作严重程式化,学生为了追求高远立意常常进行无谓的拔高,形成语言苍白、情感虚假、空话连篇的新“八股文”。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习作1》——设立新节日的教学中,有学生说到想设立“师生颠倒节”,即“那一天,‘学生’负责教‘老师’知识,‘老师’必须恭恭敬敬地完成‘学生’布置的所有作业,见面必须行队礼,叫‘老师好’等”。还有的学生建议设立“无作业节”——那一天,什么老师都不布置作业,什么辅导班都不用上,可以尽情地玩游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该老师一听就急了:这是什么导向?怎么尽是这些消极的思想?怎么也得设立个什么体现地方文化的节日啊。于是,一通大声呵斥后,一些学生失语,只剩几个“聪明”的学生揣摩着老师的意思,说了几个有积极意义的节日。于是,一场本应富有创造性的节日设定,变相地成了老师的一言堂,一节本应自由的作文课完全成了思想教育课。
这样的不能反映学生个人意愿的“假”作文,又有几个学生爱写?这样的连话语权都没有了的作文课,又会有几人爱上?如果不排除思维定式,而一味地排斥个性,棒杀创新,我们又怎么可能在学生作文中看见人文的踪影、个性的光芒?
蒙台梭利说:“教育者的第一个责任是激活生命,并让它自由发展。”我们的所有教育教学的目标应指向让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唯其如此,作文教学才会呈现出崭新面貌和勃勃生机,学生习作才会散发出洋溢着生命色泽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