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传承与创新

2015-09-10赵颖

行政与法 2015年11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政治思想

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本文对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仁政”思想、小康社会思想、大同社会思想进行了梳理,对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传承、理论转化、理论创新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内涵。

关 键 词: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理论传承;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5)11-0058-07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簡介:赵颖(1980—),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1]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2]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其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统一于推进“四个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之中。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传承

小康思想是典型的中国儒家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政治模式设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小康思想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意义向现代意义的理论传承与演进。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传统的小康思想涵盖了百姓对生活安康的向往,体现了统治者对国泰民安的追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小康思想不仅关涉着人们的经济生活、物质生活,而且更广泛的意义还在于其关涉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发展的政治理想以及文化发展等诸多领域。

⒈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仁政”思想。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认为,社会纷乱,战争频繁,礼崩乐坏,主要是由于人们之间丧失了社会行为准则与社会规范,进而导致社会结构散乱和“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乱象。为了使人类社会发展井然有序,人们之间和睦相处,孔子认为应该恢复周礼,但孔子没有机械地将从周思想简单地回归到周朝的模式之上,而是用“仁政”的思想将传统的周朝政治思想加以发展并有意识地予以关注,目的是使“仁政”思想内化到人们的社会行为当中进而成为一种意识。孔子以一位政治家的聪慧立足于法规之上,他求助于古典来为他的讲坛建立指导原则,而他一直都在不断地阐释、改造、重组着。

“仁政”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大同小康社会。当“仁政”的思想扩大到整个社会之后,就成为了一个“仁”的世界,也就完成了“仁”的政治夙愿。孔子曾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意思是大道实行和各个圣贤统治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遇到啊。由此看出,大同社会是孔子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提出的关于“仁”的思想,不仅是对国家君主的道德要求,也下沉到对人的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要求。由此可知,“仁”的政治思想的实践意图是将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建立在全民共同意识基础之上,彰显了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政治理念。“仁”是以人的同情心为出发点,通过教育,将道德的形成作为全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最终的目标是,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具有仁义道德,都具有同情心,都能够安身修己,人人都趋向于仁德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太平,就会达到一个大家和谐相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的“仁”的社会。同情心思想、同类意识思想、“仁”的社会思想,为日后的小康社会思想、大同社会理想奠定了思想基础。

孟子传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并使其从一种理想模式走向更加成熟和实际,使大同小康的思想内容更加完善。在“仁政”思想提出之后,孟子又提出了实施“仁政”思想的“王道”思想。孟子认为,充裕的物质生活是道德实行和大同小康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所以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他又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3]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对儒家思想中的大同小康社会模式已经给予了更多的实质性阐释与发展。大同小康社会除了人民生活安定之外,还要人民富裕,这是大同小康社会形成的必要的物质条件。

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荀子认为,国家富足之道在于“隆礼至法”,也就是统治者需要坚持发展经济的政治原则,用政治手段使社会安定,促使经济发展,并提出了保证经济良性发展的举措。如“强本抑末”“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等。对如何使国家富足,荀子提出如下途径:“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4]就是说,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并妥善贮藏多余的粮食财物。节约费用依靠礼制,使民众富裕依靠政策。推行节约费用的制度,所以粮食财物会有盈余;实行使民众富裕的政策,所以民众会富裕起来。民众富裕了,那么农田就会被多施肥并且得到精心的耕作。荀子有感于人的物质欲望应该是有节制的,不能无限发展,提出用礼的方法使人们的物质欲望有节制。即人不能沉湎于物欲当中,反之,一个社会乃至国家就可能漫无节制,物欲横流。奢侈的结果就是招致贫穷,所以他认为“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也。”申言之,政治的发展不是让人们有无限的物质欲望,不要纵容人们在物质上的无壑之欲。这就体现出了政治家的责任,即要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物质发展有通盘的考虑,有全面的统筹规划。“节用以礼”的主张为小康社会思想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实践基础。

儒家“仁政”思想给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仁政”思想的开端以一个圣贤心怀天下,以天下百姓为先的政治情怀为主,其出发点与百姓生存状况紧密相连。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百姓的安居乐业与一个君王的政治品格息息相关。总之,在“仁政”思想中,人民不再是政治的目的,人民具有了政治主体性的内涵。这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发展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⒉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小康社会思想。大同社会寄托着儒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但是“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5]意思是说,当今时代,统治者的大道之德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付出财物和劳力都是为了自己;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各种社会关系淳厚、和睦、和谐。……人们讲求礼让,遵守礼法。否则,有权势者也要被斥退,百姓也会把他们看成是祸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小康。小康社会追求的是人们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和比较完美的社会生活秩序,表现为上下有序、家庭和睦、社会和谐、遵守礼仪的社会状态。

小康社会给人们的启示是:如果社会要达到有序和谐的理想状态,就需要人们遵守规则。儒家思想认为,确立人们之间相互和谐的社会关系所遵循的原则应该是礼纪。只有遵守大家认可的礼纪规章,使人们达成共识,才能形成社会共同体。将这一点上升到国家治理规则层面,对于理解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布局与实践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⒊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思想。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礼运》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大意是说,真正理想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在政治准则上,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与和睦。换言之,“大道”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家出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在社会组织上,人们不再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再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在这个国泰民安的社会里,要使老年人能终养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同时,使那些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在经济方面,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有了政治原则、社会组织、经济条件的保障,社會才能出现安康和谐的局面。即奸邪之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样的社会是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即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思想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在一个社会共同体当中,讲求仁爱诚信,是共同体能够存在的基础。虽然大同社会是人类理想的政治生存样态,在那个时代并不会实现,但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大同社会思想已进入到后人思想当中并努力转化为人们的政治实践行为。大同社会的美好向往已成为中国政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转化

⒈近代政治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思想。基于对儒家“仁政”思想的理解,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在《大同书》书中描绘了一个 “升平者,小康也”的社会画卷。他认为,“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虽有善道,无以加此矣。”[7]在他的思想中,这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博爱平等思想成为其大同世界的政治伦理内涵。

大同社会思想以平等博爱为基础。康有为在注解《礼记·礼运篇》时说:“天下为公,一切皆本公理而已。公者,人人如一之谓,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无人种之殊,无男女之异。分等殊异,此狭隘之小道也;平等公同,此广大之大道也。无所谓君,无所谓国,人人皆教养于公产。”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人类过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故外户不闭,不知革兵,此大同之道,太平之世行之。惟人人皆公,人人皆平,故能与人大同也。这就是康有为设想中的大同社会。他还写道:“既无帝王、君长,又无官爵、科第,人皆平等,亦不以爵位为荣,所奖励者唯智与人而已”。即社会实行井然有序的自治制度,没有国家,没有兵役,只有议员,没有官员,“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8]“举世界之人公营全世界之事,如以一家之父子兄弟,无有官也。”[9]

康有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必然是由小康社会进入大同社会。大同社会思想虽然在当时社会发展环境中只是一个梦想,但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专制主义、对剥削的憎恨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的社会变迁和中国经济在世界发展洪流中的现实趋向。虽然康有为不可能看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不可能看到私有制后面隐藏的阶级利益冲突,也不能理解隐藏的劳动与资本的尖锐对立,但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是一个充满仁爱与平等的世界。康有为的政治思想对于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发展,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具有进步意义。

⒉近代政治文化中的发展民生思想。孙中山先生认为,欧洲国家的发达与富强“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10]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政治管理如果能够以“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畅”为其治理原则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又指出,要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至于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就是民有、民治、民享。为了建设这个理想社会,我们要以人民的生活为主,发展经济。“建设者首要在民生,故对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要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设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11]

小康社会思想、大同世界理想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历史轨迹与理论沉淀都给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使小康社会思想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一直融入于中国政治文化思想当中。小康社会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设计,思想上的思辨,而是切切实实地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进入到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过程当中。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是作为人的完全的、自觉的复归的共产主义,这种复归为作为社会的即人的存在的人自身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就是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就是自然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之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随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增长和社会财富充分之后,人类社会才能在自己的社会发展状态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阶段论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治国理念当中已经得到了充分表达与有力阐释。同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精华予以了传承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有了中国化的特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更是发展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关于如何理解新时期的大同思想,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通过人民民主专政,达到消灭阶级,实现大同。大同就是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终生奋斗的伟大目标。可以说,毛泽东同志将古代的大同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了当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之中。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信念,以毛泽东同志的大同思想为指导,逐步发展并形成了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思想。

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建设现代小康社会的实践布局。从1979年12月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是当代中国特色小康社会建设思想初步形成时期。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借用“小康”这一概念,描绘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现在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大概不到三百美元,要提高两三倍不容易。就是降低原来的设想,完成低的目标,也得很好地抓紧工作。”[12]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是在这次谈话中形成的。”[13]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6月30日在会见日本民间人士时描绘了中国在世纪之交的发展图景:“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这同你们相比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现在有10亿人口,到那时候12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1万亿美元。”[14]

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使小康社会思想具有了明确的实践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第一步是在90年代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15]可以说,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实践发展。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针对我国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状态而提出的更加具体的施政原则。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更高水平”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我国的小康社会建立在一个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更全面”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政治、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充分的满足;“更平衡”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目前明显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阶层差别等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并逐步缩小,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实践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物质文明方面,体现了如何使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政治文明方面,体现了如何使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善;在精神文明方面,体现了如何使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可以说,这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小康社会建设的理论阐释,也是实现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布局所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⒊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原则。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學发展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升华,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本质认识的升华,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践原则的深入思考。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步是经济发展,在这个目标达到之后,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发展方向与发展原则的问题。马克思用异化劳动理论描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的生存状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就是要攫取更大的利益,获得更多的利润。那么劳动对劳动者来说就成为一个异己的力量,成为一个效用的力量。在劳动中,人们看不见自己的生存本质。因此,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与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揭露,也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异化状态有着深刻的认识与同情。马克思说:“主要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那种存在方式的强烈不满,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归根到底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那种人的存在方式的否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批判前者是为了否定后者而不是为了维护和实现后者。”[16]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是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科学发展,进而全面统筹,最终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因此,科学发展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原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方略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⒋“四个全面”思想指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点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为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性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出发,界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强调了“五个加快”,即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方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的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整个布局中具有统领作用。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将“四个全面”一并提出,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服从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根本路径和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秩序和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政治生态和坚强领导核心。”[1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富民强国、民主进步、文明和谐,亦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总之,邓小平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社会实际融入到小康社会建设的理论当中,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使小康社会从古代的“仁政”思想、近代大同世界思想走上了更加实际的道路。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明确的实践规划、战略布局、实践举措使小康社会建设逐渐成为政治实践的重要内容。“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方面讲,中国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大众特色。说它具有中国特色,是因为它如同我们用‘小康社会’‘大同世界’来描述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一样,蕴含了中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元素。说它具有时代特色,是因为它符合当代世界的潮流。”[18]

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进行时和阶段性目标。作为“两个一百年”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康社会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三步走”战略到总体建设小康社会,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理论传承,也是对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转化,更是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因此,对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仁政”思想、小康社会思想、大同社会思想进行梳理,对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传承、理论转化、理论创新作进一步的探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R].人民日报,2015-02-03.

[3]孟子·梁惠王章句上[M].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5,17.

[4]荀子·富国篇[M].蒋南华等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171.

[5][6]礼记·礼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38.

[7]康有为.大同书·绪言[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7.

[8][9]康有为.大同书·辛部·去乱世界治太平[M].三联出版社,1998.319,323.

[10][11]孙中山全集(第1卷)[M].中华书局,1981.4,8.

[12][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94-195,237.

[14]十国博弈时代的中日差距[EB/OL].http://japan.people.com.cn/35464/35487/3878951.html.2005-11-22.

[15]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A].邓小平文选(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4.172.

[16]陈学明等.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8,(05).

[17]毕京京.“四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方略[N].光明日报,2015-06-02.

[18]曲青山.论中国梦的理论创新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EB/OL].中共党史研究,http://www.zgdsw.org.cn/n/2014/0728/c219000-25356505.html,2014-07-28.

(责任编辑:高 静)

Abstract: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not only is the core of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the “four”,also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hinese dream.In this paper,the idea of “benevolent governance” in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the well-off social thought,generalizes the social thought,to the well-off social thought of the theory of inheritance,theor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a well-off society;datong society;the theory of inheritance;theoretical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政治思想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