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起事端,在“波澜”中生成精彩

2015-09-10王捷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12期
关键词:波澜

王捷

[摘 要]阅读教学往往要对文本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与剖析,以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丢开深度,在主题核心处“背道而驰”;提出异议,在既定认知中“混淆视听”;探寻矛盾,在前后联系中“断章取义”。这样就可以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丢开深度 提出异议 探寻矛盾 生成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49

阅读教学往往要针对文本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与剖析,以激活学生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死抓着解释权不放,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得不到有效调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不妨尝试转换策略,以演绎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

一、丢开深度,在主题核心处“背道而驰”

作者在文本创作中,在核心主题、意蕴深处都会浓墨重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对核心内容的处理,通过藏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形成精彩的体验。如,在教学《船长》时,很多学生对哈尔威船长最终选择与船共沉的做法颇为不解。这一问题正是文本核心主题的价值体现。对这一核心问题,教师故意装起糊涂,提出贴近学生认知的见解,通过连环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想交锋。

师:船长在选择与船共沉之前,做了哪些本职工作?

生:合理分工、营救妇女和儿童,让每个人都脱离了危险。

师:哈尔威船长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可以与大家一起登上救生艇,毫无愧疚地保全自己的生命啊!

生: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资料,西方船长都将自己管理的船只看成是自己的亲人、孩子一样,认为船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虽然哈尔威已经成功地救出了其他人,但他无法救好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一定会与船共存亡。

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被彻底释放,对文本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教师故意降低对文本的解读程度,为学生进行思维辨析、认知批判提供有效的对象,最终促成他们思想的碰撞、融合,成功地突破了难点。

二、提出异议,在既定认知中“混淆视听”

为了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往往需要对已经形成的认知进行再次认定。此时,教师可以提出模棱两可的认知,以唤醒学生维护真理的意识。教师越是扰乱视听,越是能激发学生的认知体验,引领学生潜入问题内核,避免被表象所迷惑。请看《最佳路径》教学片断。

师:有人认为最佳设计奖应该颁给老太太,毕竟最初的创意是老太太想到的;或者应该颁给游客,路径的形成最终定稿的是游客。你们怎么看?

生:我不同意。老太太这样做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本意也不是为了照顾游人,主要是为自己的方便考虑。

师:那你们觉得格罗培斯与他们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生:格罗培斯为了路径的设计绞尽脑汁……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故意为学生提供了与文本背道而驰的理解,巧妙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以辨析比照的方式串联全文,促使学生将文本的意思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充分运用文本的信息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强化了对文本的体验认知,既历练了思维,又丰富了对话方式。

三、探寻矛盾,在前后联系中“断章取义”

例如,苏教版《最大的麦穗》一文在最后说“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有位教师进行了这样引导——

师:前面,苏格拉底说“最大的一穗不容易摘到”,现在却说得如此轻松。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你们怎么看呢?

生:苏格拉底的话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他是希望弟子们能够坚信自己的判断,不要贪婪,手中有才是最贴近实际的。

师:现在弟子们都两手空空,但是又无法挽回,他们会怎么想呢?

生:他们一定非常后悔,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后面,而要先抓住一些机会再说。

师:如果你是他们其中的一员,你会怎样看待被你扔掉的麦穗呢?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在原本融通连贯的文本信息中故意断章取义,找出看似前后矛盾的联系,“人为”地制造学生的认知矛盾。教师的观点一经抛出,正击中学生的核心思考领域,推动学生思维的高速运转,引领学生不断向真理迈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该有意制造课堂教学的“混乱”,抛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在思索、辨析、归纳中激荡思想、去伪存真,促进他们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波澜
波澜
笔底波澜书写传奇人生
爱的诗行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李中峰
纸上风云 笔底波澜
Response of th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model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一石千层浪 思维起波澜
龚爱兵摄影作品选
龚爱兵摄影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