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厘清三个不等式 夯实群文教学

2015-09-10崔文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什么不等式群文阅读

崔文芳

[摘 要]群文阅读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视角、新模式。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我们不能把它上成思品课,要明确教什么;不能每一篇课文都做到精讲精练,要知道怎么教;不能过度引导,要懂得巧预设。这样,才能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群文阅读 不等式 教什么 怎么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40

群文阅读教学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许多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时,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区。下面,笔者就结合我校一次“群文阅读教学示范课”中出现的问题,谈一谈如何夯实群文阅读实效,提高教学的效率。(本次教研活动所指定的群文阅读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四篇课文)

一、群文教学≠思想教育,要明确教什么

这一单元的几篇课文是以“师恩难忘”为主题来安排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是这样展开的。首先,让学生讲讲教师对自己教育的故事,再说一说什么是师恩。其次,教师先在思维导图的中心写上“师恩难忘”;再在思维导图的二级分支链接图上写上“莫泊桑拜师”;最后让学生阅读《莫泊桑拜师》,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是如何写福楼拜悉心指导莫泊桑的。其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难忘的师恩就是悉心指导”的结论。其四,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纲来快速阅读后面的三篇课文,说说《理想的风筝》一课的主要内容、印象最深刻的段落,并对刘老师的品行进行评价,用一个词语来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第二个链接图上写上“浓浓师生情”。后面的两篇课文,教师均以此教学策略来教学。最后,让学生读一读思维导图上的系列文字,说一说这几篇课文都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难忘师恩”这一主线展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老师的恩情是永远也忘不了”这一主题。显然,这一系列的教学行为都是紧紧围绕“师恩”这一中心来转的。尽管在这一节课上有交流、合作、思考,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思想品德知识多一些,而语文知识却很少,课堂上充满了品德味,而缺少了语文味。群文阅读教学要关注语文的本质属性,除了它的人文性外,还要重视它的工具性。因此,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我们必须思考教什么的问题。上述教学,我们可以先从描写手法、篇章结构以及词语的运用以及所表达的中心等方面给学生列一个学习提纲;然后根据提纲,选取一篇课文,让学生进行读、思、议;对其他的文章可以通过“扶”与“放”的策略来展开,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体现群文阅读教学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二、群文教学≠精讲精练,要知道怎么教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出示这四篇课文的阅读提示:“这四篇课文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在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之后,教师就带着学生逐篇课文进行精讲精练。比如,在教学《莫泊桑拜师》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莫泊桑三次拜师过程中福楼拜所说的三句话;再让学生根据这三句话进行一系列的阅读、讨论、思考等活动,从而得出福楼拜对莫泊桑悉心指导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莫泊桑拜师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记叙文的结构,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的运用;最后,让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时间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后面三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就所剩无几了。教师只能在匆忙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不能把每一篇课文都作为精读课文来教学。在上述的教学流程中,我们可以先设计一个表格(见上表),让学生根据表格的提示走进每一篇课文,并按照要求完成这一表格,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六年的小学生活,自主学习交流第四篇课文《明天,我们毕业》。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进行精心的阅读、讨论、汇报。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自主解读文字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有效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群文教学≠过度引导,要懂得巧预设

有些教师在进行群文教学时,引导过度,对每一篇课文都预设许多问题来让学生解决。这样,把学生的阅读行为限制在教师的预设中,学生的学习总是被教师牵着走。其实,群文阅读需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的仅仅是一个方向。比如,上述的表格,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线索,学生可以围绕着这一线索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总之,群文阅读要上出语文味,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阅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什么不等式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高中数学不等式易错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道IMO试题的完善性推广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谈构造法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教什么”与“怎么教”
“教什么”更重要
“教什么”,真的想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