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因素对作文教学的影响
2015-09-10周春
周春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又是学生的软肋,学生害怕写作文。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改革,以适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
一、转变写作观念——着眼于初中生情感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尚处于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情感发展也呈现出幼稚、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我们的写作教学观念就要适时地进行转变,以利于学生在写作时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1.目的重在情感发展
写作文确实有提高写作技能的目的,但如果一味地追求这些,学生内心情感的流露就会大打折扣。赵丽宏先生在答潘煦源先生信中说,他写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分段,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只要有道理,读者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这番话道出了写作的真谛。
2.方法转为学生表现
提高作文水平当然需要练习,可是把作文当成训练,这就脱离作文的本质了。学生写作文是学习提高的过程,更是学生语言自我表现的过程。这种表现观认为,学生写作过程是学生自由应用和表现自己语言的过程。教者要相信学生语言生命的活力,并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3.写作成果力求个性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作文应该想自己所想,写自己所写。任学生自由想象,自由选择。许多教材中都安排了“自由作文”这样的内容,这种练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学生可以最大化地应用自己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感情,张扬自己的个性。
二、改进指导方法——着眼于初中生兴趣
由于兴趣仍然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如何变化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1.作文时空应更加开放
初中生的心理仍不够成熟,会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小事而手舞足蹈,也会因为一点小事而闷闷不乐……而这些又恰恰是写作文的最好题材。我们不一定非得在课堂上让学生去构想作文,可以指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强化“生活处处有作文”的意识。例如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心得,这样作文指导的时间就开放多了。
2.在自然流动中生成作文
课表安排好之后,师生过着周而复始的生活,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就头疼。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上也就自然地“消极怠工”了,其实我们可以灵活安排写作文的时机。有这样一个例子,自习课上,两个学生发生了矛盾,打起了架,教室里炸了锅:有的喊,有的看,有的起哄……老师发现后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让学生以“打架前后”为话题,将刚刚发生的事写出来。学生来了兴趣,说的说,写的写。学生在自然中完成了本周的作文任务。
3.在活动中创作,效果会更好
作文课还可以让学生在游戏、实验、参观、游览、辩论会中进行。例如,教师安排“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作文练习,教师询问“知足者常乐”还是“不知足者常乐”学生同意哪种观点,请说出理由。教室马上变成了辩论会现场。当学生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与理由写出来,学生在辩论中思维活跃,妙语连珠,有了这个活动作准备,要写一篇好作文也就水道渠成了。
三、调整评价方式——着眼于初中生价值观
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定方式不再单一,更乐于从各种途径去肯定自己的价值。针对这一点,教师对学生作文成果的评价方式要改变。
1.评价内容赞赏化
长期以来,作文评价的语言过于标准化,限制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表现力。而“赞赏化”的评价就是要教师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恰当地给出赞赏性的评价。
2.评价途径多样化
老师的语言再丰富,时间长了,学生也会产生“疲劳感”。所以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力求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⑴学生互评。皮亚杰认为:随着学生的成长,同龄人的影响日益增强,甚至超过了父母和老师的影响。我们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评讲作文,相互写下评语。让学生在与同伴分享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⑵展览张贴。遇到好的作文,可以只写两个字——“打印”。然后学生自己打印,在这一过程中他又会不由自主的进行修改。因此,很多被“打印”的作文会比原作更好。
(3)学生自评。
在当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之下,教育工作者的每一个变化都应该立足于学生,作文教学的改革也是如此。■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板浦实验中学)